大唐西域記所載佛教史上的結集
程光裕
華岡文科學報第 14 期
1983年12月出版
頁17-25
頁17
大唐西域記共十二卷,唐玄奘、辯機撰。 (註 1 )是
書「記當時西域諸國之地理、風俗文化,較唐書西域列傳為
詳核,書中所敘諸國又多為唐書所不載,蓋玄奘遊蹤之廣,
學識之博,敻古所未有。其書文辭絢爛雅贍,歷代渡天僧侶
中,雖不少記行之作,然內容之豐富,流布之廣遠,無出其
右者。宜其顯於當時,傳於後世,位置之高猶不限於佛教史
,而於西域史地,所關尤鉅。 」(註 2 )為治古代佛教史
與中南亞各國史之寶典。 有法、英、日文等譯本。 (註 3
)書中所記佛教史上在印巴大陸( Indo-Pakistan
Sub-Continent )的結集,富有佛教史料價值。
結集, 巴利文作「僧伽耶那」( Sangayana )或作「
僧紀底」( Sangiti )。 結集是中國原有的佛學詞語,義
為歌曲,合唱曲,音樂,宣言,復誦。又有僧伽舉行會議,
以解釋佛的說法,與結集經典等意義。佛陀在世時,其弟子
未曾將其教義加以記錄, 寂滅後,諸弟子如大迦葉( Maha
Kassapa )優波離( Upali )阿難陀( Ananda )等相會
,推一人登高座,將其過去所聞於佛的教義,誦念出來,集
錄成篇,以傳後世。 (註 4 )第一次在印度王舍城的結集
,據大唐西域記卷第九摩揭陀國下:
────────
(註1)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史部地理類四, 「大唐西域記十
二卷」云:「唐譯玄奘譯,辯機撰。 玄獎事蹟具舊
唐書列傳。 晃公武讚書志,載是書作玄奘撰,不及
辯機。 鄭樵通志藝文略,則作大唐西域記十二卷。
玄奘撰,西域記十二卷,辯機撰,又分為兩書。 惟
陳振孫書錄解題, 作大唐三藏法師玄裝譯,大總持
寺僧辯機撰,與今本合。 」賀昌群云:「今本西域
記譯人與撰人之署稱, 其誤實始於宋人,而尤與大
藏之開雕最有關係,至今遂令人難於索解矣。 」(
「大唐西域記之譯與撰」刊文學古籍刊行社影印「
大唐西域記」後 )文學古籍刊行社與臺北地平線出
版社之「大唐西域記」俱作玄奘、辯機撰。
(註2)見賀昌群「大唐西域記之譯與撰」。
(註3)藍吉富「大唐西域記之解題」云: 「本書目前己有
法文、英文、日文等譯本。 據筆者所知英文譯本有
兩種。 日文之校勘本、及對本書之研究尤多。如掘
謙德『解說西域記』, 足立喜六:『大唐西域記之
研究』; 高桑駒吉:『大唐西域記所載東南印度諸
國之研究』等書,皆其著者。 茲誌、英﹐法文書名
如次:1 . S.Beal "Si-Yu-Ki,Buddhist Records
of the Western World" 2 Vols, London, 1884
2.T.Watters"On Yuan Chwang's Travels in
India"2 Vols, London, 1904-5 3.S.Juln
"M'emoires Surles Contr'ees Occidentales" 2
tomes, Paris,1857-58 」(刊地平線本「大唐西
域記」)本文有關「大唐西域記」之引文俱採地平
線本。
(註4) 參考陳皎皎「佛教史上的七次結集。」刊「南洋文
摘」第五卷第三期二九六四年三月一日,新加坡南
洋文摘社出版。
頁18
竹林園西南行五六里, 南山之陰,大竹林中,有大石
室,是尊者摩訶迦葉波於此與九百九十九(註 5 )大
阿羅漢以如來涅槃後結集三藏。 前有故基,未生怨王
為集法藏諸大羅漢建此堂宇。 初,大迦葉宴坐山林,
忽燭光明,(註 6 )又睹地震,曰:「是何祥變,若
此之異?」以天眼觀, 見佛世尊於雙林間入般涅槃,
尋命徒屬趣拘尸城。 路逢梵志,手執天花。迦葉問曰
, 「汝從何來知我大師今在何處?」梵志對曰:「我
適從彼拘尸城來, 見汝大師已入涅槃,天、人大眾咸
興供養,我所持花,自彼得也。 」迦葉聞已,謂其徒
曰:「慧日淪照,世界闇冥(註 7 ),善導遐棄,眾
生顛墜。 「懈怠苾芻更相賀曰:「如來寂滅,我曹安
樂, 若有所犯,誰能訶制? 」迦葉聞已,深更感傷,
思集法藏,據教治犯? 遂至雙樹,觀佛禮敬。 既而法
王去世,人、天無導,諸大羅漢亦取滅度。 時大迦葉
作是思惟:「承順佛教,宜集法藏。 」於是登蘇迷盧
山,擊大楗椎(註 8 ),唱如是言:「今王舍城將有
法事, 諸證果人宜時速集! 」楗槌聲中傳迦葉教,遍
至三千大千世界,得神通者聞皆集會。 是時迦葉告諸
眾曰:「如來寂滅,世界空虛,當集法藏, 用報佛恩
。今將集法,務從簡靜,豈特(註 9 )群居,不成勝
業其有具三明, 得六通,聞持不謬,辯才無礙,如斯
上人,可應結集.。 自餘果學,各歸其居。」於是得
九百九十九人, 除阿難在學地,大迦葉召而謂曰:「
汝未盡漏,宜出聖眾。 」曰:「隨侍如來,多歷年所
,每有法議,曾未棄遺。 今將結集,而見擯斥,法王
寂滅失所依怙。 」迦葉告曰;「勿懷憂惱。汝親侍佛
,誠復多聞,然愛惑未盡,習結末斷。 」阿難辭(註
l0 )屈而出,至空寂處,欲取無學,勤求不證,既已
疲怠,便欲假寐,未及伏枕,遂證羅漢。 往結集所,
叩門自至。 迦葉問曰:「汝結盡耶? (註 11 )宜運
神通,非門而入。 」阿難承命,從鑰隙入,禮僧已畢
,退而復坐。 是時安居,而十五日也。於是迦葉揚言
曰:「念哉諦聽,阿難聞持,如來稱讚, 集素但纜舊
日修多羅,訛(註 12 )也。藏。 優波釐持律明究,
眾所知識, 集毘奈耶舊日毗那耶,訛也(註 13 )藏
。我
────────
(註5) 九百九十九,高麗新藏本( 據日本京都帝國大學文
科大學校印本簡稱「 麗本」作「九百九十」。下同
(註6) 燭,一作放, 見明末嘉興府楞嚴寺刊本(簡稱「徑
山本」)下同。
(註7) 閻,一作暗,見徑山本。
(註8) 楗一作犍見徑山本,下同。
(註9) 特, 影印宋磧砂藏經本(簡稱「磧砂本」(徑山本
俱作「侍」, 麗本作「恃」,日本松本初子所藏中
尊寺金銀泥經本(據「大正新修大藏經」所載)簡
稱「中本」作「持」。
(註10)辭,一作詞,見徑山本。
(註11)耶,作邪,徑山本。
(註12)訛一作□,徑山本。
(註13)毗那耶,訛也,作「毘那邪,也。」見徑山本
頁19
迦葉波集阿毘達磨藏。」雨(註 14 )三月盡,集三
藏訖。以大迦葉僧中上座,因而謂之上座部焉。
大迦葉波結集西北,有窣堵波,是阿難受僧訶責,不
預結集,至此宴坐,證羅漢果。證果之後,方乃預焉
。阿難證果西行二十餘里,有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
也,大眾部結集之處。諸學、無學數百千人,不預大
迦葉結集之眾,而來至此,更相謂曰:「如來在世,
同一師學,法王寂滅,簡異我曹。欲報佛恩,當集法
藏。」於是凡,聖咸會,賢(註 15 )智畢萃,復集
素呾纜藏,毘奈耶(註 16 )藏,阿毘達磨藏,雜集
藏,禁 藏,別為五藏。而此結集,凡聖同會,因而
謂之大眾部。
「初,大迦葉宴坐山林.... 思集法藏,.... 」述舉行
第一次佛經結集的起因。而大迦葉發動結集時得九百九十九
人。但緬甸佛典說只有四百九十九人,連大迦葉在內,則為
五百阿羅漢。那時佛陀入滅已有三個月,結集地點是在古印
度中部的摩揭陀國( Magadha )王舍城( Rajagaha )的
薩多般那石室。即西域記(摩揭陀國)竹林園西南行五六里
,.... 結集三藏。 」結集大典係於中印度偉大帝王阿闍世
( Ajatasattu )的支持下舉行的。阿闍世王,年僅十六歲
,即弒父即位於王舍城,併合鄰近各小國,建立了統一印度
的基礎。 起初反對佛教甚力, 寵任佛陀的敵人提婆達多(
Devadatta )(註 17 )大肆暴行,後阿闍世皈依佛陀,大
力保護佛教。第一次的佛經結集,在阿闍世王的護法之下,
舉行了七個月之久的大典,但大唐西域記說兩三個月。以優
波離(註 18 )尊者為上。多聞見稱的阿難陀集經藏(即「
修多羅藏」 Suttra )優波離集律藏(即「毗那邪藏」一作
「毗奈耶藏」 Vinagu ),大迦葉波(註 19 )則集論藏(
即「阿毗達磨藏」 Abhidhamma ),即大唐西域記所云:「
迦葉揚言曰: 『念哉諦聽! 』.... 因而謂之上座部(
Theravada )焉。」(註 20 )
另一說,大迦葉波要求優波釐集毗奈耶藏(律藏)阿難
陀則集修多羅藏(經藏),及阿毗達磨藏(論藏)。阿難陀
於舉
────────
(註14)雨,磧砂本、徑山本、麗本作「兩」,中本作「雨
夏」 o
(註15)賢,宋藏本(日本東寺觀智院所藏)簡稱宋本,南
宋安吉州資福寺刊本,(據四部叢刊影印本)簡稱
南宋本,磧砂本、徑山本、日本石山寺所藏古寫本
,簡稱石本,中本俱作「愚」 o
(註16)耶,一作「邪」見徑山本 o
(註17)意為「天授」 o
(註18)一作優波釐 o
(註19)一作大迦葉 o
(註20)參考「佛教史上的七次結集」 o
頁20
行大典時,證阿羅漢果。中國典籍則說阿難陀於舉行大典前
證羅漢。(註 21 )大唐西域記亦載:「(大迦葉)遂至雙
園 .... 是時安居而十五日也。」
案第一次佛經的結集,大唐玄奘法師傳(註二二)亦見
載:
竹園西南行五六里,山側有別竹林中,有大石室,是
尊者摩訶迦葉波於此與九百九十九大阿羅漢如來涅槃
後結集三藏處。當結集時,無量聖眾雲集,迦葉告曰
:眾中自知具三明六通,總持如來一切法藏無錯謬者
,住餘各隨所安,時簡得九百九十九人,阿難在於學
地,迦葉語阿難:「汝漏未盡,勿汙清眾。」阿難慚
愧而出,一夜勤修斷三界結成阿羅漢,還來叩門,迦
葉問曰:「汝結盡耶?」答曰:「然。」復曰:「若
結盡者不勞開門,隨意所入。」阿難乃從戶 而入,
禮拜僧足。迦葉執其手曰:「我欲汝除斷諸漏,證聖
果,故驅逐汝出,汝當知之,勿以為恨! 」阿難曰:
「若懷恨者,豈名結盡。」於是禮謝而坐,即初安居
十五日時也。迦葉語阿難曰:「如來常於眾中稱汝多
聞總持諸汝,汝可昇座為眾誦素呾纜藏,即一切經也
。」阿難承命而起,向佛般涅槃山方作禮訖,昇坐誦
經,諸眾隨口而錄,錄訖,又命優波離誦毗奈耶藏,
即一切戒律也。誦訖,迦葉波自誦阿毗達磨藏,即一
切論議,經三月安居中,集三藏訖。書之貝葉,方遍
流通。諸聖相謂曰:「我等集此名報佛恩,今日得聞
斯其力也。以大迦葉僧中上座,因名上座部。又此西
二十里,有窣堵波,無憂王所建,即大眾部共集之處
。諸學,無學數千人,大迦葉結集時不預者,共集此
中,更相謂曰:「如來在日,同一師學,世尊滅度,
□簡我等,我等豈不能結集法藏報佛恩耶?」復集素
□纜藏,毗奈耶藏,即毗達磨藏,雜集藏,禁咒藏,
別為五藏。此中凡、聖同會,因謂之大眾部。
所記簡潔,亦可參證。而西域記文中之「摩揭陀國」,
( Magadha )支謙瑞應本起經:「摩揭提國」, 三國失譯
經:「摩竭」,大智度論:「摩伽□」,華嚴音義:「墨竭
提」; 「拘尸城」, ( Ku'sanagara, Ku'sigramaka,
Ku'sinagara, Ku'sinagari )支僧載:「拘私那竭國」,
道安西城志:「拘夷國」,增壹阿含:「拘尸城」,長阿含
:「拘夷那竭城」,又拘尸那竭國」,涅槃經:「拘尸那」
,西域志:「拘尸那揭羅國」,玄應音義:「究尸那城」,
內法傳「俱尸那」,求法高僧傳:「俱尸國」;「王舍城」
( Rajagaha, Rajagriha )漢康孟詳興起行經:「羅閱祇
國」,又:「羅閱」,漢失譯經:「王舍國」,支僧載:「
羅閱祇瓶沙國」,增壹阿含音義:「羅閱祇伽羅」,西域記
:「曷羅闍姞利呬城」,玄應音義;
────────
(註21)出處同註二0。
(註22)「大唐玄奘大師傳」原名「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
傳」, 沙門慧立本譯彥悰箋,此係民國四十五年六月
臺灣印經處請陳祥麟居士由大藏經中錄出,改名「大
唐玄奘大師傅」 o
頁21
「羅閱揭梨醯」(註 23)俱為一地之異名。法王即 Dhammaraja,
蘇迷盧山即 Mount Meru。
佛陀涅槃後約一百年即紀元前四百四十三年:第二次的
佛經結集於印度毗舍離城。毗舍離亦作「吠舍釐」係 Vesali
的同名異譯。這次結集由長老耶舍陀( Yasa Maha Thira )
主持, 七百羅漢齊集參加,而毗舍離(吠舍釐)為「七百賢
聖重結集處 o 」關於這一次結集舉行的年份,緬甸,斯里蘭
卡等國的佛典記載,比西域記早十年。 (註 24 )大唐西域
記卷第七吠舍釐國:
(吠舍釐)城東南行十四五里, 至大窣堵波,是七百
賢聖重結集處。 佛涅槃後百一十年,吠舍釐城有諸苾
芻,遠離佛法,謬行戒律。 時長老耶舍陀住憍薩羅國
, 長老三菩伽住秣兔羅國,長老釐波多住韓若國,長
老沙羅住吠舍釐國, 長老富闍蘇彌羅住婆(註 25 )
羅梨弗國, 諸大羅漢心得自在,持三藏,得三明,有
大名稱,眾所知識,皆是尊者阿難弟子。 時耶舍陀遣
使告諸賢聖, 皆可集吠舍釐城,猶少一人,未滿七百
, 是時富闍蘇彌羅以天眼見諸大賢聖集議法事,運神
足至法會, 時三菩伽於大眾中右袒長跪,揚言曰:「
眾無譁, 欽哉! 念哉! 昔大聖法王善權寂滅,歲月雖
淹,言教尚在。 吠舍釐城懈怠苾芻謬於戒律,有十事
出;違十力教。 今諸賢者深明持犯,俱承大德阿難指
誨,念報佛恩,重宣聖旨。 」時諸大聖(註 26 )莫
不悲感, 即召集諸苾芻,依毘奈耶訶責制止,削除謬
法,宣明聖教。
「苾芻」即「比丘」,「三菩伽」即 Sambhoga。 「憍
薩羅國」,( Kosala )後漢書:「東(車字之訛)離國」
,東漢失譯經:「拘薩國」,魏略:「車離國」,支謙百緣
經:「驕薩羅國」,增壹阿含:「拘薩羅國」,羅什孔雀經
:「俱莎羅國」,長阿含:「屈薩羅國」,「秣兔羅國」(
Mathura )羅什孔雀經:「摩愉羅國」,佛國記:「摩頭羅
國」,義淨孔雀經:「未度羅國」,華嚴音義:「摩度羅城
」。「摩突羅」、「孔雀城」、「密善城」,不空孔雀經:
「末士羅城」(「秣兔羅國」之「兔」徑山本作「菟」,)
「吠舍釐」( Vaisali, Vesali )支僧載:「維邪離國」
,竺法護普曜經:「維耶離國」,大灌頂經:「維耶」,道
安西域志:「毗舍利」,增壹阿含:「毗舍離國」,羅什孔
雀經:「毗娑羅國」,智猛:「毗耶離國」,玄應音義:「
鞞奢隸夜城」,求法高僧傳:「薜舍離」(註二七)亦為同
一地之異名。
佛陀涅槃後第二百二十八年,第三次的結集於印度波吒
利弗城,(或作「波吒釐子城」 Pataliputra,按「波吒釐
」係
────────
(註23)參考岑仲勉「佛遊天竺記考釋」(臺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五十八年七月臺一版)
(註24)參考「佛教史上的七次結集」
(註25)地平線本註:「婆,金陵本及他本多作『娑』;古
本作『波』,中本作『沙』;堀本云『娑』字誤,
應作『婆』,今據改。案金陵本即金陵刻經處刊本
,古本即日本和州橘寺古藏本, 中本即日本松本初
子所藏中尊寺金銀泥經本(據「大正新修大藏經」
所載)。 堀本即日本堀謙德著「解說西城記。」
(註26)聖, 南宋本、磧少本、徑山本、麗本作「眾」。
出處同註二五
(註27)出處同註二三。
頁22
Patali 的譯音,「子」是 Pntra 的譯義,亦作華氏城)雞
園寺,一云華氏城結集。此次結集是在阿輸迦王的護持下舉
行,阿輸迦王一作阿育王,梵語作 Asoka,其義為「無憂」
,中國佛教典籍又譯作「無憂王」。當時參加結集的羅漢有
一千名,由目犍蓮( Mahamaudgalyayna )子帝須( Tisia
)為首(註 28 ),統一教法與律例,並以當時之俗語即巴
利語( Pali )記錄,作成經律論之三藏,會期達九個月之
久,會後阿輸迦王派遣來會者各攜結集之佛典至內外各地傳
教。大唐西域記卷第八摩揭陀國上:
(波吒釐子城)故城東南有屈居勿反。屈吒阿濫摩唐
言雞園。僧伽藍,無憂王之所建也。無憂王初信佛法
也,式遵崇建,修植善種,召集千僧,凡聖兩眾,四
事供養,什物周給。....
按阿輸迦王初嗣位時,信受外道,毀滅佛陀遺跡,後皈
依佛教在各地豎石柱,建窣堵波,宏揚佛法,玄奘參訪時,
所見至多,今日印度各地所見柱石碑銘及岩洞之勒銘極富史
料價值。波吒利弗城,( Pataliputra,Pataliputta ),
希臘人稱 Palibothra, 阿育王傳:「巴連弗邑」,羅什孔
雀經:「(弗)波多利弗國」,又「波多利弗多羅國」,智
猛:華氏( Vajjis )邑,西域記:「波吒釐子城」,又:
「拘蘇摩補羅城( Kusumapura )」,又:「香花宮城」,
義淨孔雀經:「波吒梨子」,不空孔雀經:「波吒離子」。
(註 29 )
大月氏國貴霜王朝( Kushana )之迦膩色伽王( Kani
hka )信奉佛教,對於宏揚佛法的努力可稱為佛教史上的第
二阿輸迦王。迦膩色伽王入佛門後,從脅比丘的指導,集龍
樹( Nagajuna )馬鳴( Asvaghosna )世友( Vasumitra
以下之碩學大德五百人, 於克什米爾( Kashmir )纂輯三
藏,編述註釋經時凡十二年。 其中一部即大毘沙論( Maha
Vibhasha )我國新舊兩譯現均存在。 所有經、律、論之學
說均以梵文筆錄,刻之於銅版。其原本則建塔以保存之,並
派兵守衛,以防散失。同時又將抄本遠送各地,以資宏揚。
(註 30 )此次結集為佛教史上的第四次結集(註 31 )見
大唐西域記卷第三迦濕彌羅國:
健馱邏迦膩色迦王,以如來涅槃之後第四百年,應期
撫運,王風遠被,殊俗內附。機務餘暇,每習佛經,
日請一僧入宮說法,而諸異議部執不同。王用深疑,
無以去惑。時脅尊者曰:「如來去世,歲月逾邈,弟
子部執,師資異論,各
────────
(註28)按周祥光云:「阿育王於西紀前第二四九年由大德
目犍蓮 Mahamandgalyayna 子帝須 Tisia 選僧徒千人
在華氏城舉行第三次結集。(印度通史–臺灣東方書
店民國四十七年十月初版)而陳皎皎云:「當時參加
結集的羅漢有一千名, 以目犍蓮子帝須為首,他的全
名是 Mogga-Li-putta-Tissa,「目犍蓮」與帝須」是
譯音,「子」是譯義。(「佛教史上的七次結集」)
(註29)出處同註二三。
(註30)參考「印度通史」第八章第五節「貴霜族」。
(註31)「小乘佛教人不承認這是第四次結集,有人則把這
當作是北傳佛教的結集」見「佛教史上的七次結集」
頁23
據聞見,共為矛楯。」時王聞已,甚用感傷,悲歎良
久。謂尊者曰:「猥以餘福,聿遵前緒,去聖雖遠,
猶為有幸,敢忘庸鄙,紹隆法教,隨其部執,具釋三
藏。」脅尊者曰:「大王宿殖善本,多資福祐,留情
佛法,是所願也。」王乃宣令遠近,召集聖哲。於是
四方輻湊,萬里星馳,英賢畢萃,叡聖咸集。七日之
中,四事供養。既欲法議,恐其渲雜。王乃具懷白諸
僧曰:「證聖果者住,具結縛者還。」如是尚眾。又
重宣令:「無學人住,有學人還。」猶復繁多。又更
下令:「具三明,備六通者住,自餘各還。」然尚繁
多。又更下令:「其有內窮三藏,外達五明者住,自
餘各還。」於是得四百九十九人。王欲於本國,苦其
暑濕。又欲就王舍城大迦葉波結集石室,脅尊者等議
曰:「不可。彼多外道,異論糾紛,酬對不暇,何功
作論,眾會之心,屬意此國。此國四周山固,藥叉守
衛,土地膏腴,物產豐盛,賢聖之所集往,靈僊之所
遊止。眾議斯在,僉曰允諧。」其王是時與諸羅漢自
彼而至,建立伽藍,結集三藏,欲作毗婆沙論。是時
尊者世友戶外納衣。諸阿羅漢謂世友曰:「結使未除
,諍議乖謬,爾宜遠跡,勿居此也。」世友曰:諸賢
於法無疑,代佛施化,方集大義,欲製正論。我雖不
敏,粗達微言,三藏玄文,五明至理,頗亦沈研,得
其趣矣。」諸羅漢曰:「言不可以若是。汝宜屏居,
疾證無學,已而會此,時未晚也。」世友曰:「我顧
無學,其猶漬唾,志求佛果,不趨小徑,擲此縷丸,
未墜於地,必當證得無學聖果。」時諸羅漢重訶之曰
:「增上慢人,斯之謂也。無學果者,諸佛所讚,宜
可速證,以決眾疑。」於是世友即擲縷丸,空中諸天
接縷丸而請曰:「方證佛果,次補慈氏,三界特尊,
四生攸賴,如何於此欲證小果? 」時諸羅漢見是事已
,謝咎推德,請為上座,凡有疑議,咸取決焉。是五
百賢聖,先造十萬頌鄔波第鑠論,舊日優波提舍論,
訛也。釋素呾纜藏。舊日修多羅藏,訛也。次造十萬
頌毘奈耶毘婆沙論,釋毘奈耶藏。舊日毘那耶藏,訛
也。後造十萬頌阿毘達磨毘婆沙論,釋阿毘達磨藏。
或日阿毗曇藏,略也。凡三十萬頌;九百六十萬言,
(註 32 )備釋三藏,懸諸千古,莫不窮其枝葉,究
其淺深,大義重明,微言再顯,廣宣流布,後進賴焉
。迦膩色迦王遂以赤銅為鍱,鏤寫論文,石函緘封,
建窣堵波,藏於其中。命藥叉神周衛其國,不令異學
持此論出,欲求習學,就中受業。於是功既成畢,還
軍本都。
大唐法師玄奘傳亦載:
健□羅國迦膩色迦王,如來滅後第四百年,因□尊者
請諸聖眾,內窮三藏,外達五明者,得四百九十九人
,及尊者世友,合五百賢聖於此結集三藏。先造十萬
頌鄔波第鑠論舊日優波提舍,訛也。釋素呾纜藏舊日
修多羅,訛也。次造十萬頌毗奈耶毗婆沙論,釋毗奈
耶藏舊日毗耶,訛也。次造十萬頌阿毗達磨毗婆沙論
,釋阿毗達磨藏或日阿毗曇,訛也。凡三十
────────
(註32)九百六十萬言, 宋本、南宋本、磧砂本、徑山木
、石本、中本、俱作「六百六十萬言」 o
頁24
萬頌,九十六萬言。王以赤銅為鍱,鏤寫論文,石函
封記,建大窣堵波而儲其中。命藥叉神守護。奧義重
明,此之力也。
所記較略,而文中「九十六萬言」與西域記「九百六十萬言
」異。 「迦濕彌羅國」即喀什米爾( Kashmir ),西晉以
後繙經常誤稱為罽賓」,支僧載:「罽賓」;「健馱羅國」
( Gandhara )托勒米( Ptolemy )稱曰「 Grandarae 」
,漢安清:犍陀國」,道安西域志;「犍陀越國」,又:「
犍越國」,長阿含:「乾陀羅國」,佛國記;「犍陀衛國」
,宋雲:「業波羅國」,西域記:「乾陀衛」,續僧傳:「
香行國」,華嚴音義:「持地國」,又:「香遍國」,慧超
;「建馱羅國」(註 33)俱為一地之異名。
按紀元前五百四十年的葛宋月圓日(衛塞月圓日,亦即
二月十五日)釋迦牟尼(喬答摩)入滅於拘尸那揭羅(
Kusinagara )的阿利羅跋提河(金河)邊的娑羅( Sal )
雙樹下。 在那時,有一位名「須跋陀」( Subhada )的僧
人說:「偉大的導師已離開我們了,我們將能為所欲為了。
」大迦葉尊者( Maha Rassapa ),聞見這種論調,大感傷
心,乃決定召集其友人共同誦念佛陀的遺言。大迦葉尊者即
大迦葉波, 這個名稱得自梵文的 Maha Kasyapa。 (註 34
)而大迦葉波是第一次結集即王舍城結集的主要人物。迦濕
彌羅城的結集,本是第四次的結集,但小乘佛教人不承認這
是第四次結集,亦有作為北傳佛教的結集者。小乘佛教人只
承認;印度王舍城的結集為第一次結集,印度毗舍離城的結
集為第二次結集,印度波吒利弗城的結集為第三次結集;錫
蘭(斯里蘭卡)摩羅耶村( Malaya )的結集為第四次結集
;(註 35 )細甸聚寶城(曼德勒)的結集為第五次結集;
(註 36 )緬甸大光城(仰光)的結集為第六次結集。(註
37 )但佛教的結集事業, 已經舉行過七次,其中第三次波
吒釐子城(華氏城)結集後,阿輸迦王派遣來會之佛僧千人
,各攜結集之佛典至內外各地傳教。其範圍東至緬甸,西至
大夏,南至錫蘭,北至中央亞細亞。其傳至西北方面者以後
發達於犍陀羅及中央亞細亞地區,是為北傳佛教,傳至東南
部者後來更及於暹羅(泰國)地方,是為南傳佛教。後來阿
輸迦王又派遣傳教師,遠及於敘利亞,埃及、馬其頓以及東
方之柬埔寨(高棉)等地方。(註 38 )第四次結集喀什米
爾結集後,迦膩色伽王亦大力宏揚佛教,恢復阿輸迦王時代
的興盛,以西北印度為中心,弘布於各地,不久即傳至中國
,再傳西藏與日本,大乘教典之流行亦始於此,(註 39 )
影嚮之大,為佛教史上最重要的一頁。
────────
(註33)出處同註二四。
(註34)出處同註四。
(註35)此次結集於摩羅耶村的阿路迦石室舉行,時間是佛
曆四百五十四年,即紀元前九十年。參加結集的賢
聖共五百名,是在羅訖多大長老的領導下舉行。長
老們將佛陀的遺言,用貝葉記錄下來,為貝葉記錄
經典之始。小乘佛教人稱這次的結集為第四次結集
。(參考
頁25
「佛教史上的七次結集)
(註36)西元一八七一年, 雍籍牙王朝 ( Alaungpaya--
Dynasty )的第十代帝王曼同( Miudon )召集高
僧二干四百名,集會於御宮的東廳,這些高僧除有
數名是來自錫蘭(斯里蘭卡)外大部份來自北緬,
其他小乘佛教國家,並未被邀請參加。結集大會費
時五月才功德圓滿。結集期間,共同商討各版本三
藏經相異的地方,最後將結合集成的三藏經分別鐫
刻於七百二十九塊石碑上,計開;鐫刻經藏的石碑
共有四百一十塊,鐫刻律藏的石碑共有一百一十一
塊,鐫刻論藏的石碑共有二百0八塊,合共七百二
十九塊。曼同王傳旨將這些石碑分別整齊地豎立於
王宮附近曼德勒山麓的功德寺中,傳諸永遠。每一
塊石碑都有一個塔龕蓋著。曼同王便因此項功德而
被稱為「第五期結集」的護法者。結集圓滿後,曼
同王奉獻一把新的塔傘於仰光瑞大光塔(大金塔)
,其鐵架高達四十七尺,包以金葉,飾以珍寶,時
值六百萬印度銀幣。當時仰光已在英國佔領之下。
這一次結集,係在緬甸新都曼德勒舉行,曼同王建
此新城後, 即命名為 Ratanabon-Nay -Pyi-daw,
其義為「聚寶之京都」,故又稱此次結集為「緬甸
聚寶城的結集」 o (出處同註 4 )
(註37)此次結集在大光(仰光)舉行,自一九五四年的葛
宋月圓日(浴佛節)至一九五六年的葛宋月圓日(
浴佛節)費時二年。根據錫闌(斯里闌卡)緬甸等
小乘佛教國家的經典,一九五六年的葛宋月圓日,
為佛陀入滅(涅槃)第二千五百週年紀念日,結集
大典,亦於是日宣告圓滿。這次結集,政府曾撥出
二千多萬元的巨款, 在仰光北郊的吉祥山岡(
Sr.Mangala Mount )建築大石室,僧伽宿舍, 戒
壇,和平塔( World Peace Pagoda )等巨大的建
築物。結集圓滿後,吉祥崗所有的建築,使成為國
際佛學研究院(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dvaned Buddhistie Studies )的院址。 結集的
三藏經,共有五十四部,用鉛字排印後,即成五十
巨冊,每冊有四百至五百多頁。當時曾計劃編輯兩
本或三本的「佛典精華」,並編印英文譯本及拿加
里文譯本的三藏經。結集大會結束時,恰為聖佛二
千五百年紀念,佛教人士咸認為佛教將發揚光大。
舉行聖教二千五百年大典時,除邀請高棉、泰國、
印度、錫蘭(斯里蘭卡)等國的小乘佛教人參加外
,還邀請中國、日本、新加坡等國的大乘佛教人參
加。(出處同註四) o
(註38)「印度通史」第六章第二節「阿育王」 o
(註39)出處同註三0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