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皇帝菩薩」形成基礎的理念及政策之形成基礎
     顏尚文
     師範大學歷史學報
     第 17 期
     1989年 6 月 出版
 
 

      頁1
            第一章 天監年間的政治與佛教結合政策
            第二章「皇帝菩薩」理念形成的學術基礎

      前  言

          在歷史演變的進程中,往往會因時代環境的不同而發展出
      新的理念或新的政策,而對當世或後代產生各種啟示、改革等
      深遠的影響。我國古代的君主集權政冶,在政治與宗教之間常
      有某種程度的結合或衝突關係。我國政教關係的發展,到魏晉
      南北朝時代進入一個顯著的變革時期,政冶方面是南北長期分
      裂與動盪不安,宗教方面則是外來的佛教迅速地傳佈於各個階
      層並取得優勢的地位,因此而衍生出各種政教衝突或政教結合
      等問題。北朝一方面有北魏太武帝及北周武帝的激烈、殘酷的
      滅佛法難,另一方面卻也有雲岡及龍門石窟中慈祥、雄偉的「
      帝王如來身」大石佛:南朝一方面有勢不兩立的形神、因果、
      夷夏、本末等激烈的義理論爭,另方面也有三教合一、政教結
      合等兼容性、創造性的理念或政策出現。梁武帝為因應魏晉南
      北朝政冶與佛教關係的發展,創造出「皇帝菩薩」這一
 
 

      頁2

      新的政教結合理念,並且以「皇帝菩薩」的理念為中心來制定
      與推行各種政教結合政策,而對梁代的政冶、社會、文化等方
      面都產生了影響。梁武帝「皇帝菩薩」的新理念與新政策,雖
      然未能進一步創造出新的制度而完成政冶與宗教方面全盤改革
      ,反而身死國亡、悽慘失敗,但是,在中國政冶、宗教史上,
      他的政教結合的理念與政策,及其形成與推展過程就具備了創
      造性、建設性的積極意義,值得歷史學者做深入的探討。
          梁武帝於天監元年( 502 )四月八日即皇帝之位, 開創
      梁朝而開始面對東晉以來特殊的政教環境。東晉王朝的建立,
      得力於貴族的鼎力相助,君權與貴族政治相互結納,而共同維
      持偏安江南的半壁江山。貴族社會崇信佛教,也使僧侶的社會
      地位提高,並使沙門能堅持與王者分庭抗禮的「沙門不敬王者
      」之佛教傳統。梁武帝超自諸生,青年時代遊於齊竟陵王門下
      ,為「竟陵八友」文壇的領袖之一。梁武帝不但兼備玄、儒、
      文、史的士大夫教養,也受到竟陵王優遇沙門、崇敬佛法的影
      響,對佛教以及佛學思想有一定的接觸與理解。梁武帝在齊永
      泰元年( 498 )就任雍州刺史雄據一方之時, 就開始聯結雍
      州地區的豪族, 永元二年( 500 )建牙集眾起義時,更擴大
      聯結荊州地區的豪族; 中興元年( 501 )十月,義師登陸建
      康城南之後,更聯結在首都地區的中央士族,終於推翻蕭齊,
      建立梁朝。梁武帝在創業革命的過程中除了聯結貴族之外,也
      應用僧侶預言等宗教方面的神秘奇蹟,而同時結合社會上另一
      勢力──寺院僧侶的支持。梁武帝政權的建立,仍然必須結合
      貴族與沙門的勢力,仍然必須承受傳統的貴族、沙門與君權抗
      衡的形勢。這種皇帝、貴族、沙門三方鼎立抗衡的形勢,不是
      雄才大略、兼備文武才幹的梁武帝所樂見的。如果梁武帝想在
      南朝的政治、社會、文化等方面有一番大改革與大貢獻,他首
      先必須集中鞏固強化他的君權,才能有效的運用權力,實踐較
      大的作為與理想。反觀北朝胡人政權,其以塞外遊牧民族強大
      的武力為後盾,征服壓制整個北方社會。北方貴族除了築塢堡
      自保以外,不得不服事胡人政權;北方的僧侶在兵荒馬亂、流
      離困頓之際,不得不發出「今遭凶年,不依國主、法事難立」
      的哀嘆(註一)而輔佐胡人君主,推行「皇帝即如來」的政教
      結合政策。梁武帝如果想要效法北方胡人政榷,較為全面性的
      、強而有力的主導社會上的貴族與沙門兩大勢力,他除了有效
      的節制註一:梁.慧皎《高僧傳》卷五(道安傳),《大正藏
      》五十冊,頁 352 上。

      頁3

      貴族勢力之外,似乎在宗教方面應該推行類似於北朝「皇帝如
      來」的政教結合政策。換句話說,梁武帝的政權必須打破「沙
      門不敬王者」的政教分立自主之傳統形勢,而力求王者與沙門
      之間更緊密的結合政策之制定與推行。
          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 502 ─ 549 )之久,即位的第一
      個年號為「天監」,取自《尚書》:「天鑒其德,用集大命」
      之句,(註二)隱含著上天鈞鑒其君德,而將集聚運用天命於
      地上臣民之意。天監元年至十八年( 502 ─ 519 ),共計十
      八年。天監年間,先後施行土斷,頒新律,置五經博士、定百
      官九品為十八班,詔試通經之士不限門第授官,修五禮等政冶
      、社會、學術方面的改革工作。 天監六年( 507 )之後,對
      北魏的戰爭獲得勝利,梁朝大抵在安定的社會中,得以不斷的
      進行各種政策的推行,因而造成歷史上的「天監之冶」,為史
      官所稱譽。(註三)梁武帝似乎在即位的第一天,就開始推行
      「政教結合」政策,他選擇四月八日的「佛誕日」、「浴佛節
      」為舉行登位大典的日子,似乎暗示著他的「政教結合」政策
      也同時開始進行。梁武帝即位初年的「政教結合」政策之推行
      ,比起北朝來說顯得極端的艱鉅。因為北朝的僧侶在「皇帝即
      如來」的政教結合政策下,視皇帝為「當今如來」、「現世活
      佛」,對於這樣的當今「皇帝如來」之領導,沙門會聽從而盡
      力襄助政教結合政策之推行。而南朝的「沙門不敬王者」與北
      朝的「皇帝即如來」相比,天南地北呈現著兩極化的另一極端
      。梁武帝如何在「沙門不敬王者」的極端不利情況下扭轉頹勢
      ,如何結納僧侶並獲得他們的尊重與敬服,進而取得領導僧團
      的地位,是他企謀解決的首要課題。所以梁武帝除了本身致力
      於瞭解、研究佛法義理之外,並且信仰佛教,按佛法來修行、
      實踐,以期獲得僧侶等佛教徒的敬重。此外,梁武帝以「奉佛
      天子」的身份,致力於寺院的建築,襄助教團的宏

      註   二: 唐.姚思廉撰《梁書》卷一〔武帝紀〕,鼎文本,
                頁 29。
      註   三: 《梁書》卷三(武帝紀),史臣論曰:「興文學,
                修郊祀,治五禮,定六律,四聰既達,萬機斯理,
                治定功成,遠安邇肅。…征賦所及之鄉,文軌傍通
                之地,南超萬里,西拓五千。……三、四十年,斯
                為盛矣。自魏晉以降,未或有焉。」,頁 97。 《
                梁書》卷七(敬帝紀),史臣魏徵曰:「(高祖)
                開蕩蕩之王道,大修文教,盛飾禮容,豉扇玄風,
                闡揚儒業,……凡數十年。濟濟焉,洋洋焉,魏晉
                以來未有若斯之盛也。」,頁 150。唐、李延壽《
                南史》卷七,史臣論曰:「及據圖籙,多歷歲年,
                制造禮樂,敦祟儒雅,自江左以來,年踰二百,文
                物之盛獨美于茲。鼎文本,頁 225。
 
 
 

      頁4

      法等崇佛工作。最重要的,他禮遇、聘任佛教界的高僧大德,
      獲得他們的信服與支持。梁武帝建立以君王為中心的一個核心
      教團,集合首都建康地區的義解、明律、習禪、神異等各科高
      僧,以及佛法方面的專家學者,共同襄助他的政權與佛教間更
      緊密的結合。
          梁武帝在天監年間的十八年之中,不斷的建造寺院與重用
      僧侶, 舉辦各種崇佛活動,因而在南北朝特殊的政教環境中,
      建立一個以帝王為中心的「建康教團」。梁武帝對「政教結合
      」政策的推行與運作,終於在天監十八年四月八日親受菩薩戒
      的典禮後,提出了「皇帝菩薩」之名號。 因此,梁武帝天監年
      間政教結合政策的實行, 與「皇帝菩薩」理念的形成,有牢不
      可分的密切關係。 「皇帝菩薩」理念的提出,可以說是梁武帝
      「建康教團」往後推行政教結合政策的象徵與符號。 以下,第
      一章分成三節來探討佛誕日即位禮, 建造寺院,「建康教團」
      僧侶的襄肋與政教結合政策的關係。而有關「建康教團」的部
      份成員, 以及他們對於佛典的編纂、譯註與「皇帝菩薩」理念
      形成的關係,在第二章再深入探討。

            第一章  天監年間的政治與佛教結合政策

          第一節 佛誕日即位禮的象徵意義

      《梁書》卷二(武帝紀):

      天監元年夏四月丙寅(八日),高祖(武帝)即帝位干南郊。
      設壇柴燎,告類于天曰:「皇帝臣衍,敢用玄牡,昭告于皇天
      后帝:齊氏以曆運斯既,否終則亨,欽若天應,以命于衍。夫
      任是司牧,惟能是授;天命不于常,帝王非一族。唐謝虞受,
      漢替魏升,爰及晉、宋,憲章在昔。咸以君德馭四海,元功子
      萬姓,故能大庇氓黎,光宅區宇。(註四)

      註   四: 《梁書》卷二〔武帝紀〕,頁33。
 
 

      頁5

          梁武帝即皇帝位于南郊,並祭告于天。《禮》曰:「南郊
      之祭,即是圓丘。日南至,於其上以祭天。天稱皇天,亦稱上
      帝,亦直稱帝。」(註五)即帝位須祭告於皇天上帝,這是傳
      統「政教結合」政策的儀式之一 o 《通典》(郊天)曰: 「
      夫聖人之道,莫大乎承天,天行健其道變化。故庖犧氏仰而觀
      之,以類萬物之情焉。黃帝封禪天地。少昊載時以象天。堯命
      羲和敬順昊天,故郊以明天道也。」(註六)三代以來至梁武
      帝時,歷代帝王即位都會祭告皇天上帝,證明自己獲得「天命
      」,且將以「天道」來治理天下。梁武帝即位祭告於天的典禮
      ,其日期選擇在四月八日釋迦牟尼佛誕日,即俗稱的「浴佛節
      」,似乎包含著另一種宗教上的意義。中國最早傳譯有關佛誕
      日,由天帝釋洗浴釋迦菩薩(未悟道成佛之前釋迦牟尼的尊稱
      )最早的經典是西晉.竺法護( 313 ─ 316 卒)所翻譯的《
      普曜經》:

            爾時(釋迦)菩薩從右生,忽然見身住七寶蓮華。墮地
            行七步,顯揚梵音,無 [ 月 + 劦 ] 常訓教。 我當救
            度天上天下,為天人尊,斷生死苦,三界無上,使一切
            眾,無為常安。天帝釋忽然來下,雜名香水,洗浴菩薩
            。九龍在上而下香水,洗浴聖尊。洗浴淨已,身心清淨
            。所在遊居,道超具足。生於大姓,如正真寶。奇相眾
            好,應轉法輪。若轉輪王,處在三界,以一道蓋,覆於
            十方。(註七)

      西晉以來,四月八日佛誕日舉行「浴佛」、「灌佛」、「行像
      」等儀式, 已經成為南北朝社會流行的一項節日慶典 o (註
      八)梁

      註   五: 《隋書》卷六(禮儀志)引自《禮》,頁 107。
      註   六: 唐,杜祐《通典》卷四二(郊天),台北,商務印
                書館,民國 76 年,頁 241。
      註   七: 西晉.竺法護譯《普曜經》卷一,收在《大正藏》
                第三冊,頁 494 上。
      註   八: 梁.慧皎《高僧傳》九(佛圖澄傳),後趙建平年
                間( 330 ─ 333 )「每至四月八日,(石)勒躬
                自詣寺灌佛,為兒發願。」,收在《大正藏》五十
                冊,頁 384 中。 《魏書》(釋老志):「世祖初
                即位( 424 ),於四月八日, 輿諸佛像,行於廣
                衢, 帝親御門樓,臨觀散花,以致禮敬。 」,頁
                3032。《宋書》卷四十七(劉敬宣傳):「四月八
                日,敬宣( 371 ─ 415 )見眾人灌佛,乃下頭上
                金鏡以為母灌,因悲泣不自勝。」,頁 1409。
 
 

      頁6

      武帝選擇四月八日即位稱帝,似乎意味著他將像釋迦菩薩一樣
      ,在這一天誕生,當救度天上天下的眾生,像轉輪聖王一般在
      三界行正道,而覆庇十方人民。大約在梁武帝即位前九年,有
      一神異僧侶就看見他「頂有伏龍」,並請他在「封泰山」登位
      之日能加尋覓。《金樓子》(興王篇)曰:

            有桑門釋僧輝,不知從何來也。自云有許負之法,通名
            詣上,見而驚曰:「檀越頂有伏龍,此非人臣之相,貧
            道所未見也,君若封泰山,願能見覓。」上笑而不答,
            此後莫知所之。(註九)

          《梁書》(諸夷傳)記載梁武帝即位當天的「神異」等事
          蹟:

            干子阤利國,在南海洲上。天監元年,其王瞿曇脩跋阤
            羅以四月八日夢見一僧,謂之曰:「中國今有聖主,十
            年之後,佛法大興。汝若遣使貢奉敬禮,則土地豐樂,
            商旅百倍;若不信我,則境土不得自安。」脩跋阤羅初
            未能信,既而又夢此僧曰:「汝若不信我,當與汝往觀
            之。」乃於夢中來至中國,拜覲天子。既覺,心異之。
            阤羅本工畫,乃寫夢中所見高祖容質,飾以丹青,仍遣
            使並畫工奉表獻玉盤等物。使人既至,模寫高祖形以還
            其國,比本畫則符同焉。因盛以寶函,日加禮敬。後跋
            阤死,子毗邪跋摩立。 十七年( 518 ),遣長史毗員
            跋摩奉表曰:「常勝天子陛下;諸佛世尊,常樂安樂,
            六通三達,為世間尊,是名如來。應供正覺,遺形舍利
            ,造諸塔像,莊嚴國土,如須彌山。邑居聚落,次第羅
            滿,城郭館宇,如忉利天宮。具足四兵,能伏怨敵。國
            土安樂,無諸患難,人民和善,受化正法,慶無不通。
            猶處雪山,流注雪水,八味清淨,百川洋溢,周回屈曲
            ,順趨大海,一切眾生,咸得受用。於諸國土,殊勝第
            一,是名震旦。大梁揚都天子,仁廕四海,德合天心,
            雖人是天,降生護世,功德寶藏,救世大悲,為我尊生
            ,威儀具足。是故至誠敬禮天子足下,稽首問詢。……
            」(註十)

      南海干阤利國王在天監元年四月八日夢見神僧,告以中國聖主
      即位,當遣使貢奉敬禮,將致國家豐樂,商旅百倍。這則記載
      或許

      註   九: 《金樓子》(興王篇),頁16。
      註   十: 《梁書》卷五四(諸夷傳),頁794─5。
 
 

      頁7

      是附會假託的神話,但是也呈現梁武帝於「佛誕日」即位的特
      殊意義。根據《梁書》的記載,干阤利國有三次朝貢中國,一
      在宋孝武帝時( 454 ─ 464 ),二在天監初年阤羅國王感夢
      之後,三在天監十七年( 518 )。 最後一次朝貢的「奉表文
      」稱讚梁武帝是「世間尊」,莊嚴國土如須彌山,城郭聚落如
      忉利天宮,具足轉輪聖王的四兵而能伏怨敵,人民受化正法而
      和善,因此一切眾生咸得受用。大梁揚都常勝天子,仁廕四海
      ,德合天心,雖人是天,降生護世,救世大悲。天監十七年的
      「奉表文」,幾乎把梁武帝形容為一位「降生救世」的「佛菩
      薩」,是一超人的「天」。天監十八年( 519 )梁武帝受菩
      薩戒成為「皇帝菩薩」,以佛法治國的政策達到顛峰。從以上
      的史實中,吾人似乎可以推測後世史官根據干阤利國「奉表文
      」的讚詞,而追述其國王早在梁武帝即位時就夢見神僧告以「
      聖主出世,十年之後佛法大興」的預言。梁武帝最遲在天監十
      一年( 512 )就正式提出菩薩思想, 為佛化理想王國的理論
      基礎。(註十一)「十年之後,佛法大興」也許是指「菩薩思
      想」出現的重大轉變事實。因此,天監元年四月八日即位的感
      夢,天監十一年「菩薩思想」的出現,天監十八年「皇帝菩薩
      」理念的建立,似乎有其重要的意義。梁武帝於「佛誕日」即
      位,祭告皇天上帝,一方面申明接掌新「天命」以「君德四海
      」,另一方面彰顯將如同「釋迦菩薩」誕生般以「普渡眾生」
      。這似乎在傳統的「政教合一」、「天降聖王」的中國政治文
      化上,再結合印度佛教「救世菩薩」、「轉輪聖王」的政治思
      想。為梁武帝邁向「皇帝菩薩」之路,奠定神聖的基礎。

      第二節  建造寺院與政教結合政策

      一、法王寺

      唐.許嵩《建康實錄》卷十七曰:

      註 十一: 梁武帝天監十一年《注解大品經序》曰:「(般若
            )乃菩薩之正行,道埸之直路。」,見《出三藏紀集》
            卷八,《大正藏》五十五冊,頁 53 下。並詳見第二章
            第四節之探討。
 
 
 

      頁8

      天監二年( 503 )置法王寺,北去縣二十里。 案《塔寺記》
      :武帝造。其地本號新林,前代苑也。梁武義軍至,首祚王業
      ,故以「法王」為名。 大同九年( 543 )於寺側起王遊苑。
      尚書令沈約為寺碑文,美武功也。(註十二)

      沈約(441─513)〈法王寺碑〉

            昔周師集於孟津,漢兵至於垓下,剪商肇乎茲地,殪楚
            由乎斯域。慧雲匪由觸石,法雨起乎悲心,驅之仁壽,
            度之彼岸。濟方割於有頃,樸既燎於無邊。……乃按兵
            江岸,誓眾商郊。因斯而運斗樞,自茲而廊天步。業隆
            於夏,功高代殷。濟樸流而臣九服,握乾綱而子萬姓。
            眷言四海,莫不來王。……銘曰:往劫將謝,災難孔多
            。炎炎烈火,淼淼洪波。聚為丘岳,散成江河。俗緣浮
            詭,真諦遐長。匪因希尚,曷寄舟梁。標功顯德,事歸
            道場。祁祁法眾,同茲無我。振鍚經行、祇林宴坐。或
            期寂滅,或念薪火。惆悵三明,徘徊四果。(註十三)
          梁武帝於齊永元二年( 500 )十一月在雍州起兵, 翌年
      九月在建康西南的新亭附近上陸,與結集在新林的齊軍決戰,
      且獲得決定性的大勝。(註十四)梁武帝在建國的第二年,為
      了紀念這個「首祚王業」的戰勝之地,於此建造「法王寺」。
          「法王」梵語 dharma-raaja 的譯語,有三種含義。 (一
      )佛尊稱為法王:鳩摩羅什( 344 ─ 413 )譯《妙法蓮華經
      》(安樂行品):「如來亦復如是,以禪定智慧力,得法國土
      ,王於三界。而諸魔王不肯順伏,如來賢聖諸將與之共戰。…
      …如來亦復如是,於三界中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眾生。」
      (註十五)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法王
      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財施一切,

      註 十二: 唐.許嵩《建康實錄》卷十七(高祖武皇帝),北
                京,中華書局,張忱石點校本,1986 年, 頁 674
                。
      註 十三: 沈約《沈隱侯集》,收在《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第五冊,文津出版杜,頁 3827。
      註 十四: 《梁書》卷一(武帝紀)曰:「(永元二年九月)
                新亭城主江道林率兵出戰,眾軍擒之於陣。大軍次
                新林,……請東昏燒南岸邑屋以開戰埸。自大航以
                西,新亭以北,蕩然矣。」頁 12。 又參見譀訪義
                純(梁代ユу教シ武帝(一)─武帝ユу寺建立)
                ,收在《三藏》 l91,1979 年,頁 2。
      註 十五: 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卷第五(安樂行
                品)第十四,《大正藏》九冊,頁 39 上。
 
 

      頁9

      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已於諸法得自在,是故稽
      首此法王。」(註十六)僧肇(384 ─ 414)註解為「俗王以
      俗力勝民,故能澤及一國。法王以法力超眾,故能道濟無疆。
      」(註十七)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佛為法王
      ,尊超眾聖,普為一切天人之師。隨心所願,皆令得道。」(
      註十八)(二)菩薩亦稱為法王: 東晉.佛馱跋陀羅(  359
      ─ 429 )譯《大方廣佛華嚴經》: 「譬如轉輪聖王太子成就
      王相,轉輪聖王令子在白象寶閻浮檀金座,取四大海水,上張
      羅幔,種種莊嚴幢幡妓樂,執金鐘香水,灌子頂上,即名為灌
      頂大王,具足轉十善道故,名轉輪聖王。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
      。受職時,諸佛以智水灌是菩薩頂,名灌頂法王,具足佛十力
      故,墮在佛數,是名諸菩薩摩訶薩。」(註十九)(三)聖人
      之極位名曰法王:唐.道宣( 596 ─ 667 )《釋迦方志》:
       「人者,不出凡聖。 凡人極位名曰輪王,聖人極位名曰法王
      。蓋此二王不生則已,生必居中。又山川國邑,人之依報,人
      勝則依勝,故此二王生焉。 」(註二 O )「法王」是佛,是
      三界中的大法王,為一切天人之師。「法王」是菩薩,將如同
      轉輪聖王般,具足轉十善道教化人民。「法王」是聖人之極位
      者的尊稱,此點與中國的聖王思想相合。梁武帝在「肇基王業
      」之地建「法王寺」,以富有象徵意義的宗教建築,彰顯政冶
      上「首祚王業」的重大成就,似乎含有特殊的「政教結合」之
      意義。沈約的(法王寺碑)讚美梁武帝,將以悲心起「慧雲法
      雨」濟度蒼生於「仁壽之彼岸」,又「握乾鋼而子萬姓」,都
      說明這種「政教結合」的理想。印度的阿育王被稱為「阿育法
      王」,日本的聖德太子被稱為「聖德法王」,而中國的梁武帝
      似乎也可以被稱為「武帝法王」。(註二一)印度、中國、日
      本三

      註 十六: 姚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上(佛國品)
                第一,《大正藏》十四冊,頁 537 下。
      註 十七: 李翊灼校輯《維摩結經集註》,台北,老古文化公
                司,民國 75 年,頁 49。
      註 十八: 曹魏.康僧鎧譯《無量壽經》卷下,《大正藏》十
                二冊,頁 275 中。
      註 十九: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二七(
                十地品),《大正藏》九冊,頁 572 中。
      註 二十: 唐.道宣《釋迦方志》卷上,《大正藏》五一冊,
                頁 950 上。
      註 二一: 梁.僧伽婆羅譯《阿育王經》卷第一: 「阿育王起
                八萬四千塔己,守護佛法。時諸人民謂為阿育法王
                。」,《大正藏》五十冊,頁 135上。《望月佛教
                大辭典》〈法王條〉:「日本奉聖德太子為聖德法
                王,又稱為太法王皇太子。」,頁 4550 上。
 
 
 

      頁10

      位最著名的以佛法治國之君王,皆同稱為「法王」,似乎意味
      著佛教與政冶,有更深一層,更崇高的「法王治世」之理想。

      二、光宅寺

          沈約〈光宅寺剎下銘並序〉:

            光宅寺,蓋上帝(梁武帝)之故居,行宮之兆地。揚州
            丹陽郡 [ 禾 + 未 ] 陵縣某鄉某里之地。 自去茲邠毫
            ,來儀京輔。……義等去酆,事均徙鎘。及剋濟橫流、
            膺斯寶運。命帝閽以廣闢,即太微而為宇。既等漢高,
            流運於豐沛。亦同光武眷戀南陳。思所以永流聖跡,垂
            之不朽。今事與須彌等同,理與天地無窮,莫若光建寶
            塔式傳于後。 乃以大梁之天監六年( 507 )歲次星紀
            月旅黃鍾閏十月二十三日戊寅仲冬之節也。乃樹剎玄壤
            ,表峻蒼雲。……(武帝)下輦停嗶,躬展誠敬。廣集
            四部,揆景同流。弘此廣因,被之無外。同由厥路,俱
            至道場。乃作銘曰,……自天攸縱,於惟我皇。即基昔
            兆,為世舟航。重檐累構,迥剎高驤。土為淨國,地即
            金床。因斯太極,溥被翱翔。豈徒三界,寧止十方。濡
            足萬古,援手百王 o 一念斯答,萬壽無彊。 (註二二
            )

            《建康實錄》卷十七引〈東都記〉:

            初,梁武帝登極,乃立私宅為寺。(註二三)

          光宅寺是梁武帝即位前所居住的「龍興故宅」,於天監元
      年至六年改造為寺院。(註二四)「光宅」之名,出於《尚書
      》〈堯典〉:「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註二五
      )又梁武帝於天監元年四月八日即位時,告類于天曰:「……
      咸以君德馭四海,

      註 二二: 沈約〈光宅寺剎下銘並序〉,《大正藏》五二冊〈
                廣弘明集〉卷十六,頁 212 下。
      註 二三: 《建康實錄》卷十七,頁 675。
      註 二四: 參見諏訪義純,前引文,頁 3 ─ 6。 又,諏訪義
                純〈梁武帝ユу教關係事蹟年譜考〉(一)「天監
                元年條」、「天監六年條」、《佛教史學研究)第
                二十六卷第一號,頁 48 ─ 59。
      註 二五: 《尚書》〈堯典〉第一,收在《重刊宋本十三經注
                疏》第一冊,台北、藝文印書館,頁 18。
 
 

      頁11

      元功子萬性,故能大庇氓黎,光宅區宇。」(註二六)由以上
      的史料可以看出,梁武帝為了使「創業故宅」永垂不朽,乃改
      建為「光宅寺」,一方面彰顯政冶上將「光宅區宇」,另一方
      面則可以「廣集四部(佛弟子)」,「弘此廣因,被之無外」
      發揚無盡的宗教作用。「光宅寺」建立後, 即禮聘釋法雲(
      457 ─ 529 )為寺主。《續高僧傳》卷五〈法雲傳〉:

            梁氏(武帝)高臨,其相欽禮(法雲)。天監二年,敕
            使長召,出入諸殿。影響弘通之端,贊揚利益之漸。皇
            高亟延義集,未曾不敕令雲先入後下詔令。……尋又下
            詔禮為家僧,資給優厚。敕為光宅寺主,創立僧制,雅
            為後則。(註二七)

          光宅寺創立後的二十餘年間,都由梁武帝的家僧,佛教政
      策的主要制定者,其後擔任佛教教團最高指導者「大僧正」的
      釋法雲擔任寺主。釋法雲在光宅寺「創立僧制,雅為後則」,
      盡力於佛教教團制度化的工作。釋法雲是梁武帝推行「斷酒肉
      」、「菩薩戒」等政教改革運動的主要襄肋人,堪稱為武帝的
      「第一國師」。(註二八)梁武帝以第一國師的釋法雲, 擔
      任光宅寺主,不但襄助了「政教結合」政策的制定,且推行各
      種政教改革工作。那麼,光宅寺的建立,似乎成為「政教結合
      」政策的制定及執行之根據地,其重要性由此可知。

          三、開善寺

          《六朝事跡編類》卷下

          梁武帝天監十三年,以錢二十萬易定林寺前岡獨龍阜以葬
      (保)誌公。永定公主以湯沐之資造浮圖五級於其上。十四年
      ,即塔而建開善寺。(註二九)

      註 二六: 《梁書》卷二〈武帝紀〉,頁 33。
      註 二七: 《續高僧傳》卷五〈法雲傳〉,《大正藏》五十冊
                ,頁 464 上。
      註 二八: 詳見拙作〈梁武帝的君權思想與菩薩性格初探──
                以「斷酒肉文」形成的背景為例〉,《師大歷史學
                報》第十六期,民國 77 年,頁 1 ─ 36。
      註 二九: 宋.張敦頤編《六朝事跡編類》卷下〈蔣山太平興
                國禪寺〉,台北、廣文書局,民國59 年,頁176。
 
 
 

      頁12

          《高憎傳》卷十〈保誌傳〉:

            今上(梁武帝)龍興,甚見寵禮。……保誌嘗為其現真
            形,光相如菩薩相焉。誌知名顯奇者四十餘載,士女恭
            事者數不可稱。至天監十三年冬於台後堂謂人曰:菩薩
            將去。未及旬日無疾而終。屍骸香軟形貌熙悅。臨亡燃
            一燭以付後閣舍人吳慶。慶即啟聞。上歎曰:大師不復
            留矣,燭者將以後事屬我乎。因厚加殯送,葬于鐘山獨
            龍之阜。仍於墓所立開善精舍,敕陸倕製銘辭於塚內,
            王筠勒碑文寺門,傳其遺像,處處存焉。(註三十 )

          梁.陸倕(470─526)〈誌法師墓誌銘〉:

            天監十三年,即化於華林門之佛堂。先是忽移寺之金剛
            像,出置戶外。語僧眾云:菩薩當去。爾後旬日,無疾
            而殞。沉舟之痛,有切皇心。……爰詔有司,式刊景行
            ,辭曰:欲化毗城,金栗降靈。猗歟大土,權跡帝京。
            ……將導舟梁,假我方便。形煩心寂,外荒內辯。觀往
            測來,睹微知顯。動足墟立,發言風偃。(註三一)

          梁,王筠(481─549 )〈開善寺碑〉:

            妙門關鍵,闢之者即難。法海波瀾,游之者未易。是以
            軒稱俊聖,堯曰欽明。韶濩有美善之風,文武致時雍之
            業。……移風易俗,匪止今身,……或宗仰黃老之談,
            景慕神仙之術,斯蓋不度群生,事局諸己。篤而為論,
            道有未弘。……修旛繞於雲根,和鈴響於天外,玉池動
            而揚文,寶樹搖而成樂。(註三二)
          釋保誌(425─514)是一位聞名於宋齊梁三代的神異僧,
      能分身多處,預言吉凶,且現出「菩薩」相。梁武帝寵禮這位
      「保誌菩薩」,於其卒後以錢二十萬購買鍾山獨龍阜為墓地,
      而厚加殯葬。天監十四年(515),梁武帝為紀念「保誌菩薩
      」而建造「開

      註 三十: 梁.慧皎《高僧傳》卷十〈保誌傳〉,《大正藏》
                五十冊,頁 394 下。
      註 三一: 梁.陸倕〈誌法師墓誌銘〉,《漢魏六朝百三名家
                集》第五冊〈陸太常集〉,頁 4073。
      註 三二: 梁,王筠〈開善寺碑〉,《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第五冊《王詹事集》,頁 4110 。
 
 

      頁13

      善寺」。從梁武帝敕令陸倕製的〈誌法師墓誌銘〉,可以看出
      皇上對這位「菩薩大士」,「將導舟梁」、「觀往測來」、「
      發言風偃」的景仰。王筠〈開善寺碑〉顯示:梁武帝想開展黃
      帝、堯、湯、武以來的美善之風,不局限於黃老神仙獨善其身
      之術,而效法菩薩普渡眾生,使游於法海波瀾。因此,「開善
      寺」似乎意味梁武帝將從傳統的儒、道治術,開展出「菩薩」
      之善業。「開善寺」建立後,武帝禮聘梁代三大師之一的釋智
      藏( 458 ─ 522 )為寺主,且在寺內展開多種活動。《續高
      僧傳》:

            有梁革命,大弘正法。……天子下禮承修,榮貴莫不竦
            敬(智藏)。聖僧寶誌遷神,窀穸于鐘阜。於墓前建塔
            ,寺名開善,敕藏居之。……(智藏)居開善,因不履
            世。時或敕會,乃上啟辭(以老病)……帝手敕喻曰:
            ……猶勸法師,行無礙心,大悲為首,方便利益。隨時
            用舍,不宜頓杜,以隔礙心,行菩薩道,無有是處。敕
            往返頻仍久之,藏持操不改。帝將受菩薩戒,敕憎正牒
            老宿德望,時(慧)超(憎)正略牒法深、慧約、智藏
            三人。……皇太子從遵戒範,永為師傅。又請於(開善
            )寺講大涅槃。親臨幄坐爰命諮質。朝賢時彥道俗盈堂
            ,法筵之盛未之前聞。智臧任吹噓舟,真行平等。(註
            三三)

          梁武帝喻勉釋智藏,以無礙心,大悲方便行菩薩道。智藏
      是昭明太子的受戒師傅,且在開善寺受太子邀請講《大涅槃經
      》,使該寺成為朝賢的講經處所(註三四)。智藏也被稱為能
      「真行平等」的菩薩。
          梁武帝還敕請菩提達摩禪師的弟子僧副禪師住開善寺。(
      註三五)開善寺後來成為梁陳時代名僧的敕葬之地,除了寶誌
      之外,還有智藏,智者國師慧約( 452 ─ 535 ),都邑僧正
      法超( 456 ─ 526 )等高僧,均葬於開善寺前。(註三六)
      梁武帝在建康郊外鐘山山麓優美寧靜之處建造開善寺,一方面
      紀念「保誌菩薩」,禮聘行「菩薩道」的智藏為寺主,款待達
      摩禪師的弟子僧副禪師; 另一方面以

      註 三三: 《續高僧傳》卷五〈智藏傳〉,《大正藏》五十冊
                ,頁 466 上─ 467 上。
      註 三四: 除了前註〈智藏〉所引,昭明太子請講《涅槃經》
                之外。《廣弘明集》卷二一〈晉安王與廣信侯書述
                開善寺聽講事〉,卷三十〈梁昭明開善寺法會詩〉
                等條,也記載開善寺法會盛況。《大正藏》五二冊
                ,頁 252 上,頁 352 下。
      註 三五: 《續高僧傳》卷十六〈僧副傳〉,《大正藏》五十
                冊,頁 550 上。
      註 三六: 《續高僧傳》卷六〈慧約傳〉,卷二一〈法超傳〉
                ,頁 470 上,頁 607 上。
 
 
 

      頁14

      該寺為王侯朝賢講經之所,名僧的葬地。這些,似乎意味著「
      開善寺」乃是開出菩薩善業之根據地。菩薩在諸佛未出世時,
      自修十善法。十善法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
      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不貪、不瞋、不邪見。(註三七)眾
      生想成為菩薩,必須修持三種戒:菩薩律儀式,攝善法戒,攝
      眾生戒。攝善法戒主要有十種,細目則有八萬四千條。十善法
      戒是持攝善法戒、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親
      近善知識、自省、悔過等。(註三八)開善寺的駐鍚或殯葬的
      高僧,大都能體現實踐菩薩所修的十善法,菩薩戒行者所修的
      十善法戒。那麼,開善寺應該是梁武帝企圖開展菩薩善業的一
      座模範寺院。
          此外,梁武帝還建造解脫寺(五一一建立),大智度寺(
      五二 O 頃建立),同泰寺(五二七), 皇基寺(五三六建立
      )等寺院,因超出本文主題或範圍之外,不予論述。

          第三節   「建康教團」 與政教結合政策的推行

          梁武帝即位之後,立即禮遇神異、明律、義解等各科高僧
      ,並且聘謂其中的八位為其「家僧」。梁武帝召請的這些高僧
      ,不但協助各種「政教結合」政策的制定與執行,且擔負起衛
      護佛教與審查、批判偽經等工作。這些僧侶也從事大規模的佛
      教經典重編與註解翻譯等工作。梁武帝各種佛教政策的推行,
      有助於其政權與佛教進一步的結合,達到政權領導佛教以及佛
      教指導、維護政冶的目的。梁武帝所禮遇、重任的各個僧侶,
      正是政教結合政策得以推展的核心人物。本文稱呼以梁武帝為
      中心,而居於建康附近的這一群僧侶與居士為「建康教團」。
      詳見附表一:「建康教團」政教結合工作摘要表。

      註 三七: 北涼.曇無讖譯《優婆塞戒經》卷六曰:「諸佛如
                來未出時,菩薩摩訶薩以何為戒。(佛言):佛未
                出世,是時無有三歸戒,唯有智人求菩提道,修十
                善法。」《大正藏》二四冊,頁 l066 下。
      註 三八: 伯希和第 2196 號:〈出家人受菩薩戒法卷第一〉
                ,收在土橋秀高〈ドэレ本「出家人受菩薩戒法」
                ズコゆサ〉頁 137 ─ 9。
 
 

      頁15
         資料出處代號:梁:梁書。僧:慧皎•高僧傳。續:道宣
      •續高僧傳。弘:僧祐•弘明集。廣:道宣•廣弘明集。內:
      道宣•大唐內典記。出:僧祐•出三藏紀集。經序:寶唱•經
      律異相序。後面的數字為卷次。
 
 
 

      頁17

      本節先以「建康教團」的幾位重要僧侶為例,論述僧侶襄助政
      結合政策推行的情形。有關「建康教團」所從事的佛典編篡、
      譯註工作,在下一章再探討。

      一、釋保誌 (425─514)
 
 
 
 

          《南史》卷七六〈寶誌傳〉:

            沙門釋寶誌,齊、宋之交,稍顯靈述,被髮徒跣,語默
            不倫。……或徵索酒肴,或累日不食,預言未兆,識他
            心智。一日中分身易所,遠近驚赴,所居噂涾。……梁
            武帝尤深敬事,嘗問年祚遠近。答曰:「元嘉元嘉。」
            帝欣然,以為享祚倍宋文之年。…天監十三年卒。將死
            ,忽移寺金剛像出置戶外,語人云:「菩薩當去。」旬
            日無疾而終。……命王筠為碑,蓋先覺也。(註三九)

          《高僧傳》卷十〈保誌傳〉

            今上(梁武帝)龍興,甚見崇禮。先是齊時多禁保誌出
            入,今上即位下詔曰:「誌公述拘塵垢,神遊冥寂,水
            火不能燋濡,蛇虎不能侵懼。語其佛理,則聲聞以上;
            談其隱倫,則遁仙高者。豈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何
            其鄙狹一至於此?自今行道來往,隨意出入,勿得復禁
            。」誌自是多出入禁內。天監五年冬旱,雩祭備至而未
            降雨,誌忽上啟云:「誌病不差,就官啟治。若不啟百
            官,應得鞭杖。願於華光殿講《勝鬘》請雨。」上即使
            沙門法雲講《勝鬘》。講竟,夜便大雪。誌又云:「須
            一盆水,如刀其上。」俄而雨大降,高下皆足。上嘗問
            誌云:「弟子煩惑未除,何以治之?」答云:「十二識
            者,以為十二因緣治惑藥也。」……(註四十)

          梁武帝崇禮保誌禪師,詔許其自由出入宮禁。武帝敬事保
      誌禪師,請益佛理,且諮詢國家年祚遠近,都得到滿意的答覆
      。保誌也

      註 三九: 《南史》卷七六〈寶誌傳〉,頁1900─1。
      註 四十: 《高僧傳》卷十〈保誌傳〉,頁394中─下。
 

      頁18

      協助久旱祈雨的法事,使獲得大雨疏解旱象。保誌被尊為「聲
      聞」以上的「菩薩」,其卒後,武帝為之立碑、造銘,且興建
      「開善寺」。開善寺後來成為梁武帝為開展菩薩善業的一座模
      範寺院,詳見上一節的探討。而且保誌禪師的懺記也成為中大
      通五年(533),梁武帝以「皇帝菩薩」之尊於同泰寺講《金字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法會盛況的佐証。《廣弘明集》卷十九〈
      御講金字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序〉:

            皇帝體至道而揚盛烈,亶聰明而作元后。十地(菩薩)
            斯在,俯應人王。……以中大通五年太歲癸丑二月巳未
            朔。二十六日甲申輿駕出大通門幸同泰寺發講,……講
            肆所班,供帳所設,三十一萬九千六百四十二人 o……
            先是保誌法師者,神通不測,靈述甚多,自有別傳。天
            監元年,上始光有天下,方留心禮樂未遑汾陽之寄。法
            師以其年九月,自持一塵尾扇及鐵鍚杖奉上,而口無所
            言,上亦未取其意。于今三十餘年矣。其扇柄繫以小繩
            ,常所綰楔,指跡之處宛然具存。至是御(武帝)乃鳴
            鍚昇堂,執扇講說。故知震大千而吼法者,抑有冥符。
            (註四一)

      二、釋僧祐(44s─518)

          《高僧傳》卷十一〈僧祐傳〉:

            釋僧祐……大精律部,有邁先哲。齊竟陵文宣王每請講
            律,聽眾常七、八百人。永明中,敕入吳試簡五眾,並
            宣講《十誦》,更申受戒之法。……及造立經藏,搜校
            卷軸,使夫寺廟開廣法言無墜,咸其力也。……光宅、
            攝山大像,剡縣石佛等,並請祐經始准畫儀則。今上(
            武帝)深相禮遇,凡僧事碩疑皆敕就審決。年衰腳疾,
            敕聽乘輿入內殿,為六宮受戒,其見重如此。梁.臨川
            王宏、南平王偉、儀同陳郡袁昂、永康定公主、貴嬪丁
            氏,並崇其戒範,盡師資之敬,凡白黑門徒一萬一千餘
            人。(註四二)

      註 四一: 唐.釋道宣《廣弘明明集》卷十九,梁、蕭子顯撰
                〈御講金字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序〉,《大正藏》五
                十二冊,頁236上─237上。
      註 四二: 《高僧傳》卷十一〈僧祐傳〉,頁402下。
 
 

      頁19

          釋僧祐精通戒律,為齊梁之際王侯、僧俗等佛教徒受戒之
      師。僧祐擅長建寺、造佛像,使佛教得以廣為傳佈。梁武帝深
      相禮遇,凡僧事的重大疑難,皆敕就審決。例如:天監九年(
      510)的審查偽經,天監十六年(517)的「宗廟去犧牲」等重
      大政教事務,僧祐皆參預其事,詳見本節論述大僧正慧超項下
      ,以及第二章之探討。僧祐最大的貢獻在於整理佛典,著述各
      種論集。《出三藏記集》卷十二〈釋僧祐法集總目錄序〉:                                                               ,

            仰稟群經傍採記傳,事以類合義以例分。顯明覺應,故
            序釋迦之譜。區辯六趣,故述世界之記。訂正經譯,故
            編三藏之錄。尊崇律本,故銓師資之傳。彌綸福源,故
            撰法苑之篇。護持正化,故集弘明之論。……標括章條
            ,為律記十卷。並雜碑記撰為一帙,總其所集凡有八部
            。……《釋迦譜》五卷、《世界記》五卷、《出三藏記
            集》十卷、《薩婆多部相承傳》五卷、《法苑集》十卷
            、《弘明集》十卷、《十誦義記》十卷、《法集雜記傳
            銘》十卷。(註四三)

          僧祐律師這八大部著作,不但為梁武帝佛教經典的編篡與
      政教結合理論之形成奠定重要的基礎,(註四四)而且為後代
      留下許多寶貴的史料。(註四五)可惜專門記載梁武帝的〈大
      梁功德〉兩卷已佚,否則,當為吾人提供不少有關梁武帝的政
      教關係史料。(註四六)

          三、釋法雲(467─529)

            釋法雲,姓周氏,宜興陽羨人。晉平西將軍處之七世也
            。……為寶亮弟子,寶亮每日:「我之神明殊不及也,
            方將必當棟梁大法矣。」……齊中書周顒、瑯琊王融、
            彭城劉繪、東莞徐孝嗣等,一代名貴,並投莫逆之交。
            ……及梁氏(武帝)高臨,甚相欽禮。天監二年,敕使
            長召出入諸殿,影響弘通之端,贊揚利益之漸,皇高亟
            延義及,未曾不敕令雲先入後下詔令。……敕給

      註 四三: 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卷十二〈釋僧祐法集總目
                錄序〉,《大正藏》五十五冊,頁87上。
      註 四四: 《經律異相》編篡整理大量的菩薩思想,而《經律
                異相》引用的條目與佛經,有出自僧祐的《釋迦譜
                》、《世界記》等書,此點比照該書目錄即可獲得
                証明。請參見第二章第二節之探討。
      註 四五: 釋僧祐現存著作有《釋迦譜》二卷、《弘明集》十
                四卷、《出三藏記集》十五卷,尤其後兩部為治中
                國佛教史學者所必引用之史料。
 
 

      頁20

            傳詔,車牛吏力皆備足焉。……尋又下詔,禮為家僧,
            資給優厚。(註四七)
          光宅法雲出身於宜興周氏,是西晉名將周處(周處除三害
      故事的主角)的第七世子孫,出家為《涅槃經》名家寶亮法師
      的弟子。蕭齊時,法雲交遊一代名士王融(梁武帝等竟陵八友
      之一)等人。梁武帝天監二年(503),就敕請法雲出入宮殿,
      並禮聘其為「家僧」,敕給傳詔、車牛吏力,資給優厚。武帝
      在位的前二、三十年,一般政策的擬定以徐勉、周捨典掌機要
      ,而佛教政策則事先都敕令法雲、僧旻等人宮研商擬定之後,
      始正式向外發佈詔令。《南史》卷七〈郭祖深傳〉:

            論外則有(徐)勉、(周)捨,說內則有(法)雲、(
            僧)旻。雲、旻所議則傷俗盛(佛)法;勉、捨之志唯
            願安枕江東。(註四八)

          法雲本傳記載梁武帝請其擔任光宅寺主,創立僧制,做為
      當時教團的典範。法雲又為昭明太子所選十僧的上首,他又廣
      為交遊王侯子弟,因此有「遊俠」之稱。法雲最大的貢獻是代
      梁武帝邀集六十四位王侯、大臣、學者,著論圍剿范縝的〈神
      滅論〉,法雲本傳云:

            敕為光宅寺主,創立僧制,雅為後則。皇太子留情內外
            ,選請十僧人於玄圃,經於兩夏,不止講經,而亦懸談
            文外,雲居上首,遍加供施。自從王侯逮于榮貴,莫不
            欽敬。至於吉凶慶弔,不避寒暑。時人頗謂之遊俠,而
            動必弘法,不以此言間懷。中書郎順陽范縝,著〈神滅
            論〉。群僚未詳其理,先以奏聞,有敕令雲答之,以宣
            示臣下。雲乃遍與朝士書論之,文采雖異而理義倫通。
            (註四九)

      註 四六: 保留在僧祐《出三藏記集》卷十二〈法苑雜緣原始
                集目錄序〉的「大梁功德」十六首目錄,可以約略
                知悉梁武帝天監年間所從事的佛教事業,詳見下面
                章節的引用說明。《大正藏》五十五冊,頁93上。
      註 四七: 《續高僧傳》卷五〈法雲傳〉,頁463上─464中。
      註 四八: 《南史》卷七十〈郭祖深傳〉,頁1721。
      註 四九: 同註四七,頁464中。
 
 

      頁21

          根據侯外廬等的研究,范縝(450─515)約於齊永明七年
      (489)對齊竟陵王發表「盛稱無佛」的神滅言論,到梁武帝
      天監六年發表了著名的〈神滅論〉。(註五十)《梁書》卷四
      八〈范縝傳〉:

            范縝在齊世,嘗侍竟陵王子良。子良精信釋教,而縝盛
            稱無佛。子良問曰:「君不信因果,世間何得有富貴,
            何得有貧賤?」縝答曰:……。子良不能屈,深怪之。
            縝退論其理,著〈神滅論〉曰:或問予云:「神滅,何
            以其知滅也?」答曰:「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
            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問曰:「知此神滅,
            有何利用邪?」答曰:「浮屠害政,桑門蠹俗,風驚霧
            起,馳蕩不休,吾哀其弊,思拯其溺。……(註五一)

          范縝「盛稱無佛」不信因果,顯然地反對佛教。尤其天監
      六年著成的〈神滅論〉,在理論上是兩漢魏晉以來所有神滅思
      想的綜合與進一步發展,結合中國傳統的自然哲學與名理論辯
      方法(註五二),而且明顯的表明「神滅」就是為了「破佛」
      ,對梁武帝時代的崇佛政策構成嚴重的衝擊。范縝〈神滅論〉
      一出,朝野暄嘩,梁武帝撰〈大梁皇帝敕答臣下神滅論〉云:

            位現致論要當有體,欲談佛理應設賓主,標其宗旨辯其
            短長,來就佛理以屈佛理,則有佛之義既躓,神滅之論
            自行。……(註五三)

          梁武帝認為要辯論「神滅」、「無佛」等問題,應根據佛
      理來破解佛理,才能真正擊敗「有佛之義」。武帝且敕令法雲
      領頭著論,並宣示臣下,主導王侯、朝貴六十四人分別撰論圍
      剿范縝〈神滅論〉。梁.僧祐〈弘明集〉收有〈法雲法師王公
      朝貴書〉及六十四

      註 五十: 侯外廬等著《中國思想通史》第三卷,第九章〈范
                縝神滅論的唯物主義體系與戰鬥業績及其影響〉,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頁373─9。
      註 五一: 《梁書》卷四十八〈范縝傳〉,頁665─670。
      註 五二: 同註五十。
      註 五三: 《弘明集》卷十〈大梁皇帝敕答臣下神滅論〉,頁
                60中。
 
 

      頁22

      人論難〈神滅論〉的著作等詳細資料。(註五四)這六十四人
      是臨川王蕭宏(473─526),建安王蕭偉(477─534)、長沙
      王蕭淵業(479─526),尚書令沈約(441─513),光祿大夫
      領太子右衛率范岫(540─514)、丹陽尹王瑩,中書令王志(
      460─513),右僕射袁昂(461─540),衛尉蕭禺,吏部尚書
      徐勉(466─535),太子中庶陸杲(459─s32),散騎常侍蕭
      琛(476─512),常侍王彬、王緘,太子中舍陸煦,黃門郎徐
      緄,侍中王暕(477─523),侍中柳惲(465─517),常侍柳
      橙(─513),太子詹事王茂,太常卿庾詠,豫章王行事蕭昂
      (483─535),太中大夫庾曇隆,太子洗馬蕭靡,御史中丞王
      僧儒(465─522),黃門侍郎王揖,吏部郎王泰,侍中蔡撙(
      467─523),建康令王仲欣,建安王外兵參軍沈績,祠部郎司
      馬筠,豫章王功曹參軍沈緄,建安王功曹王緝,右衛將軍韋叡
      (440─520),廷尉卿謝綽,司徒祭酒范孝才,常侍王琳,庫
      部郎何炯,豫章王主簿王筠(481─549),倉部郎孫挹,丹陽
      丞蕭昧素,中書郎伏恆(462─520),五經博士賀瑒,太子中
      舍人劉洽,五經博士嚴植之(457─508),東宮舍人曹思文,
      祕書丞謝舉,司農卿馬元和,公論郎王績,散騎侍郎陸任、太
      子中舍陸倕(470─526),領軍司馬王僧恕,五經博士明山賓
      ,通直郎庾黔婁,太子家令殷鈞(484─532),秘書郎張緬(
      490─531),五經博士陸璉,揚州別駕張翻,太子左率王珍國
     (─515),領軍將軍曹景忠(457─508),光祿勳顏繕,五經
      博士沈宏,建康平司馬褧(─518),左丞丘仲孚。
          光宅法雲以一位出家僧侶的身份,在梁武帝授意之下,能
      號召諸王、尚書令、中書令、衛尉、吏部尚書、常侍、侍中、
      太子詹事、太常卿、黃門侍郎、石衛將軍等王公、朝廷大臣、
      武將以及地方長官、長吏如丹陽尹、建康令、揚州別駕,建安
      王功曹等;還有五經博士、司徒祭酒等學官。由此可見光宅法
      雲在梁武帝政冶與佛教結合政策的決策與執行過程中,居於首
      輔、樞杻的地位。范縝的〈神滅論〉固然集漢魏以來神滅理論
      與辯難方法之大成,對佛教造成理論上覆滅性的威脅,但是梁
      武帝與光宅法雲動員王公、朝官、武將、地方大吏、博士學官
      等六十四人著論討伐的策略運用,也對范縝〈神滅論〉乃至漢
      魏以來的神滅思想,造成巨大的震憾與壓制的效果。由這場「
      神滅論爭」規模的龐大,可以看出梁武帝對於政治與佛教結合
      政策施行的態度之認真與執著,也可以看出至遲從天監

      註 五四: 同上註,頁60中─68下。
 
 

      頁23

      六年(507)起,僧侶在武帝的政教結合政策決策中的重要性。
      這場「神滅論爭」更凸顯了集合王公、朝貴、學者等「以佛理
      衛護佛法」的特性,這是南朝政教之爭以義理爭議決勝負的傳
      統再度展現。這場論爭,也意味著梁武帝在政冶與佛教關係中
      想要獲得佛教的領導權,必須透過佛理的解釋、應用,甚至是
      佛法的體會、實踐等途徑,方能取得穩固的地位。佛法的體會
      、解釋、實踐與應用,除了梁武帝個人本其才學基礎繼續努力
      之外,更需要大批的僧侶鼎力相助,方能奏效。
          光宅法雲在天監十一年協助另一位「家僧」僧伽婆羅譯「
      阿育王經」十卷,為梁武帝政教結合政策確立印度阿育王的典
      範性根據。普通六年(525)法雲繼「家僧」慧超之後為「大僧
      正」,正式主管全國佛教教團。光宅法雲另一項重大的貢獻,
      是襄助梁武帝舉辦「斷酒肉」法會,嚴禁僧尼飲食一切酒肉,
      對當代乃至一千四百餘年來的中國僧團持素傳統,造成廣大深
      遠的影響。此外,還襄助梁武帝的各種講經法會,以「菩薩戒
      」為中心的政教改革等。至於光宅法雲精研《妙法蓮華經》,
      嘗講此經感「天華飛降」以及燈明佛時已講此經等神異事蹟,
      尤其撰寫的《妙法蓮華經義記》對梁武帝「皇帝菩薩」理念的
      理論基礎有相當重要的貢獻,俟他日再闢專文詳加探討。(註
      五五)

          四、釋慧超(?─526)

            《續高僧傳》卷六〈慧超傳〉:

            釋慧超,姓廉氏,趙郡陽平人。……偏以《無量壽》命
            家。吏部謝籥每稱之曰:「君子哉若人也。」又善用俳
            諧,尤能草隸,兼習朱許,又工占相。齊曆告終,梁祚
            伊始。超現疾新林,情存拯溺,信次之間聲馳日下,尋
            有別敕乃授僧正。戒德內修,威儀外潔。凡在緇侶、咸
            稟成訓。天子給傳詔羊車局足健步衣服等供,自聲教所
            被,五部憲章,咸稟風則。……天監年中,帝請為家僧
            。……又羅列童侍,雅勝王侯。剖決眾情,一時高望,
            在位二十餘年。晚以陵谷互遷,世相難恃,因自解免,
            閉房養素

      註 五五: 梁.法雲《妙法蓮華經義記》是現存最早的一部《
                法華經》註解的經典之作,對南北朝的佛教理論有
                重要的貢獻。現代學者有多種研究著作,本文僅能
                就政教關係有關部份,略作分折。詳見《大日本續
                藏經》第四十二套。
 
 

      頁24

      。(註五六)
          南澗寺慧超善於草隸、占相方術,為齊世朝貴所重。梁武
      帝於即位前一年,在建康城南新林決戰,大敗齊兵之際,慧超
      的聲名即為蕭衍所知。天監元年,慧超即被任命為大僧正,其
      後他一直擔任此職務掌管全國佛教徒,一直到普通六年(525)
      自行解職讓與光宅法雲為止,凡二十四年之久。梁武帝又聘謂
      慧超僧正為其「家僧」,使政權與教權進一步結合,慧超也享
      有「王侯」一般的禮遇。慧超僧正除了襄助梁武帝統領佛教教
      團化導民俗之外,也幫助以「菩薩戒」為中心的政教改革。慧
      超僧正又擔任審查偽經,擯治異端沙門等工作。《出三藏記集
      》卷五:

            薩婆若陀眷屬莊嚴經一卷。梁天監九年,郢州陀頭道人
            妙光,戒歲七臘,矯以勝相,諸尼嫗人僉稱聖道。彼州
            僧正議欲驅擯,遂潛下都住普弘寺,造作此經。又寫在
            屏風、紅紗映覆,香花供養。雲集四部,嚫供煙塞,事
            源顯發,敕付建康辯覈疑狀云:抄略諸經多有私意妄造
            借,書人路琰屬辭潤色。獄牒:妙光巧詐事應斬刑,路
            琰同謀,十歲謫戍。即以其年四月二十一日,敕僧正慧
            超,令喚京師能講大法師、宿德如僧祐、曇准等二十人
            ,共至建康前,辯妙光事。超即奉旨,與曇准、僧祐、
            法寵、慧令、慧集、智藏、僧旻、法雲等二十人,於縣
            辯問。妙光伏罪,事事如牒。眾僧詳議,依律擯治。天
            恩免死,恐於偏地復為惑亂,長繫東冶。即收拾此經得
            二十餘本及屏風,於縣燒除。然猶有零散,恐亂後生,
            故復略記。薩婆若陀長者,是妙光父名。妙光弟名金剛
            德體,弟子名師子。(註五七)
          天監九年(510),梁武帝敕僧正慧超召集能講大法師、宿
      德如曇准、僧祐、法寵、慧令、慧集、智藏、僧旻、法雲等二
      十人,共同審查妙光所著的偽經《薩婆若陀眷屬莊嚴經》。結
      果判為異端,並處以終身監禁服勞役的刑罰,偽經燒除,猶恐
      再為惑亂,特詳

      註 五六: 《續高僧傳》卷六〈慧超傳〉,頁468上。
      註 五七: 《出三藏記集》卷五,頁40中。
 
 

      頁25

      加記載以昭告天下。從這件佛教異端的審判與處理的謹慎、嚴
      峻態度,吾人似乎可以得知梁武帝對佛教義理的重視程度。他
      敕命慧超僧正召集二十位義學、宿德高僧以佛理批判偽經,更
      顯示武帝以佛理取勝的作為。而慧超僧正等僧侶,可以說是梁
      武帝政教結合政策中,以佛理的解釋為主要導向的得力助手。
      這些僧侶可以說是武帝「建康教團」的主要成員。
      梁武帝聘請的「家僧」除了釋法雲與釋慧超之外,尚有莊
      嚴寺僧旻、正觀寺扶南沙門僧伽婆羅、建初寺明徹、宣武寺法
      寵、靈根寺僧遷、荊州大僧正僧遷。除了荊州大僧正僧遷(49
      5─573)擔任「家僧」較晚以外,其他的五位「家僧」都對梁
      武帝初年政教結合政策理論的形成,即佛教經典的重編、譯註
      有直接或間接的貢獻,擬在第二章再予詳細探討。至於梁武帝
      初年所禮遇的僧侶,其對政教結合政策理論形成的影響,也一
      併在下一章說明。

      第二章   「皇帝菩薩」 理念形成的學術基礎

      梁武帝於天監六年救命光宅法雲發動王公、朝貴六十四人
      著論,辯難范縝《神滅論》。天監九年,敕命大僧正慧超召集
      法師、宿德二十位高僧,審查批判妙光所著的偽經《薩婆若陀
      眷屬莊嚴經》。這兩件衛護佛法與批判異端的工作,都是以佛
      法義理的解釋、論辯為基礎的。由這兩件事情,可以看出梁武
      帝對於佛法義理的解釋之重視程度。南朝的政教衝突,例如:
      白黑論之爭、形神因果之辯論、夷夏之爭、本末之爭等,大都
      以理論的辯難來決定勝負。(註五八)梁武帝不但承襲著此一
      歷史傳統,而且更進一步的展開大規模的佛教經典重編、譯註
      等工作。梁武帝有良好的士大夫教養,兼備玄、儒、文、史等
      學識基礎;創業稱帝前又與齊竟陵王、陶宏景等交遊密切,亦
      具備佛、道兩家的學術素養。因此,在即位初年政權逐漸穩固
      之後,能以本身的才學基礎結合一批高僧的襄助合作,

   註 五八: 詳見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十三章〈
                佛教之南統〉,頁418─470。
 
 

      頁26

      而建立以他為主導的「建康教團」詳見附表一:「建康教團」
      政教結合工作摘要表。梁武帝的「建康教團」企圖通過佛教經
      典的重新整理、編篡、註解翻譯等學術工作,使王法與佛法、
      君權與教權得到進一步的結合,並且為這樣的政教結合政策創
      造一個通俗的、含義深遠的「皇帝菩薩」之理念。本章以下的
      各節,將分別探討佛教經典重新整理與解釋的原因、經過和重
      要成果,並試著探究這些學術工作與「皇帝菩薩」理念形成之
      基礎的關係。

            第一節 佛典重編與譯註的原因

          南朝受到「沙門不敬王者論」的影響,沙門在佛法理論上
      ,其地位不亞於王者,甚至凌駕於王者之上;沙門在實際社會
      中,也有不敬王者的傳統。因此,皇帝必須透過教義的重新解
      釋,方能獲得政教結合政策的最高領導權。所以,東晉南朝以
      來「沙門不敬王者」的理論與傳統,是梁武帝重新整理、解釋
      佛教經典的主要因素。梁武帝統治時期,這個原因仍然存在,
      以下舉出釋智藏與釋僧遷兩個個案,做為証明。

          《續高僧傳》卷五〈智藏傳〉:

            釋智藏,姓顧氏,吳郡吳人,吳少傅曜之八世也。高祖
            彭年司農卿,曾祖淳錢唐令,祖瑤之員外郎,父映奉朝
            請。……年十六,代宋明帝出家。以泰初六年敕住興皇
            寺,師事上定林寺僧遠、僧祐,……有梁革命,大弘正
            法,皇華繼至,力遊京輦。天子(梁武帝)下禮承修,
            榮貴莫不竦敬。……議以御坐之法,唯天子所升,沙門
            一不霑預。藏聞之勃然厲色,即入金門上正殿,踞法座
            抗聲曰:「貧道昔為吳中顧郎,尚不慚御榻,況復迺祖
            定光,金輪釋子也。檀越若殺貧道即殺,不慮無受生之
            處,若付在尚方,獄中不妨行道。」即拂衣而起。帝遂
            罷敕任從前法。斯跨略天子,高岸釋門,皆此類也。(
            註五九)

          釋智藏(458─522)出身吳姓顧氏,屬於上級士族門第中
      人,其社會地位並不遜於出身僑姓素族的蕭姓帝室。梁武帝雖
      對智藏法

      註 五九: 《續高僧傳》卷五〈智藏傳〉,頁465下─466上。
 
 

      頁27

      師禮遇備至,但是並未獲得其對帝王的尊重。智藏承襲士族的
      地位與「沙門不敬王者」抗禮王侯的傳統,故意侵犯帝王權威
      ,武帝不但無可奈何,且承認沙門可以坐上皇帝的寶座。更有
      甚者,智藏在梁武帝政教結合政策推行下,不但未成為積極的
      贊助者,反而始終站在消極的反對者角色,不斷的提出各種修
      正或否定的意見。智藏本傳記載如下:

            (梁武帝)敬重三寶,利動昏心,澆波之儔,肆情下達
            。僧正憲網無施於過門。帝欲自御僧官,維任法侶。敕
            主書遍令許者署名。于時盛哲無敢抗者,皆匿然投筆。
            後以疏閒藏,藏以筆橫轢之告曰:「佛法大海,非俗
            人所知。」帝覽之不以介意。斯亦拒略萬乘,季代一人
            。而帝意彌盛,事將施行於世,雖藏後未同,而敕已先
            被。晚於華光殿設會。眾僧大集,後藏方至。帝曰「比
            見僧尼多未調習,白衣僧正不解律科,以俗法治之傷於
            過重,弟子暇日欲自為白衣僧正,亦依律立法。此雖是
            法師之事,然佛亦復付囑國王,向來與諸僧共論,咸言
            不異,法師意旨如何?」藏曰:「陛下欲自臨僧事,實
            光顯正法,但僧尼多不如律,所願垂慈矜恕,此事為後
            。」帝曰:「此意豈欲苦眾僧耶,正謂俗愚過重,自可
            依律定之,法師乃令矜恕,此意何在?」答曰:「陛下
            誠意降重從輕,但末代眾僧難皆如律,故敢乞矜恕。」
            帝曰:「請問諸僧犯罪,佛法應治之不?」答曰:「竊
            以佛理深遠教有出沒,意謂亦治亦不治。」帝曰:「惟
            見付囑國王治之,何處有不治之說。」答曰:「調達親
            是其事,如來置之不治。」帝曰:「法師意謂,調達何
            人?」答曰:「調達乃誠不可測,夫示跡正欲顯教,若
            不可不治,聖人何容示此。若一向治之,則眾僧不立,
            一向不治亦復不立。」帝動容追停前敕,諸僧震懼,相
            率啟請。(註六十)

          根據鈴木啟造的研究,這件「白衣僧正論爭」的時代上限
      是保誌法師歿後翌年(天監十四年,515),下限是智藏歿年
       (普通三年,522)。(註六一)起因為有些規避稅、役,或
      趨勢逐利之徒,遁入寺院為沙門,引起僧團穢惡蕪亂等問題。
      梁武帝因此想自兼「白衣僧正」管理僧團。武帝首先徵求高僧
      大德的意見,當時無人敢抗聖旨,皆署名同意此事。祇有智藏
      不但拒絕簽名,而且橫筆敲

      註 六十: 同前註,頁466中─下。
      註 六一: 鈴木啟造〈梁代佛徒ソ─性格─白衣僧正論爭メ通
                ウサ─〉,《史觀》四十九冊,頁89─92。
 
 
 

      頁28

      打「詔疏」並抗議道:「佛法精義深廣如大海,非俗人居士所
      能理解。」強烈的表示佛教世界超然於俗世之外,不是世俗君
      主所能介入管理的。但是武帝親管僧團的意願頗為強烈,詔敕
      業已頒佈。後來武帝在華光殿為此舉行一次辯論會議,高僧大
      德多人與會。梁武帝引用佛經的記載,釋迦牟尼佛曾經將「正
      法」付囑給國王,國王可以治理破戒,毀正法的僧、俗弟子。
      智藏法師則辯稱「佛理深遠」,即使佛陀也有「亦治亦不治」
      的舉動。智藏且舉佛陀時代惡比丘調達的典故做為說明。調達
      曾經謀害佛陀未遂,但佛陀亦不治其罪,因為調達為惡是一種
      方便權現「調達乃誠不可測」「示跡正欲顯教」,有其微妙深
      遠的理論精義。佛教教團全部依法處斷,則僧眾難以立足;若
      不依法處斷,則蕪亂難以久存,這是佛教中微妙深遠難以拿捏
      之處,不是帝王身兼「僧王」可以依法領導.管理的。梁武帝
      在智藏以佛法義理微妙難解的理論辯證下,為之動容屈服,而
      下詔停止實行帝王兼「僧王」的政策。智藏在與武帝辯論之後
      ,繼續強調佛法中的戒律、義理有其獨立、自主性,不容帝王
      的政治性干預。智藏本傳:

            智藏出,告諸徒屬曰:「國王欲以佛法為己任,乃是(
            菩薩)大士用心。然衣冠一家,子弟十數,未必稱意。
            況復眾僧,五方混雜,未易辨明,正須去其甚泰耳。且
            如來戒律,布在世間,若能遵用,足相綱理,僧正非但
            無益,為損弘多,常欲勸令罷之,豈容贊成此事。」或
            曰:「理極如此,當萬乘之怒,何能夷然。」藏笑曰:
            「此實可畏,但吾年老,縱復阿旨附會,終不長生。然
            死本所不借,故安之耳。」後法雲謂眾曰:「(梁武)
            帝於義理之中,未能相謝,一日之事,真可愧服。」(
            註六二)

          梁武帝想以帝王的君權兼任「僧王」的教權來管理教團,
      結果遇到很大的阻力。武帝雖援引佛陀付囑國王護持正法的責
      任,但是面對智藏所指出的「佛法大海,非俗人所知」的理論
      前提之下,不得不屈服。佛教中有極為繁複細緻的戒律典籍,
      也有極為深廣微妙的經論義理,不是憑藉單純的帝王政權或佛
      陀授權國王的藉口,就可以介入主導教團的。由於東晉南朝「
      沙門不敬王者」的傳統理論,貴族與沙門聲勢不在君權之下的
      社會現實環境,以及南朝佛教義理、律學等深厚的學術基礎;
      梁武帝想要主導教團,不得不在政權的應用之外,尋求另一種
      途徑來達到目的。從佛教義理與戒律的瞭解,進而掌握義理與
      戒律的解權釋權,即通過佛法而指導、規範每一

      註 六二: 同註五九,頁466下。
 
 
 

      頁29

      個僧、俗佛弟子,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梁武帝有別於
      北朝直接用「皇帝如來」理念以政權主導教權的型態,而採取
      在理論上獲得佛法解釋權,即以教義解釋權為主的形態來推行
      「政教結合」的政策。除了智藏之外,梁武帝的「家僧」靈根
      寺僧遷(465─523),也是一位「高自崇遇」的沙門,以事佛
      自得,看不起邀逢時君的僧侶。《續高僧傳》卷五〈僧遷傳〉
      :
            釋僧遷,姓樂氏,襄陽人。……從靈味寺寶亮諮學經論
            ,文理通達,籍甚知名。性方稜不撓,高自崇遇。若非
            得意,罕所賓接,武帝以家僧引之。……天監十六年夏
            ,帝嘗夜見沙門慧詡。他日因赴會,遷問詡曰:「御前
            夜何所道。」詡曰:「卿何忽問此。」而言氣甚厲。遷
            抗聲曰:「我與卿同出西州,俱為沙門。卿一時邀逢天
            接,便欲淩駕儕黨,我惟事佛,規卿輩蔑如也。」眾人
            滿座,詡有慚忒。其為梗正,皆類此也。(註六三)

          釋僧遷雖貴為梁武帝的「家僧」,但仍不齒邀逢時君的僧
      眾,由此可見天監年間沙門抗禮王侯的傳統與聲勢仍然盛行。
      東晉南朝以來,沙門獨立或淩駕君權之上的政教關係型態,與
      北朝政權主導或融合教權的型態,兩相對比之下,梁武帝如何
      衝破東晉南朝的限制而走向北朝君權佔優勢的型態,是一項重
      大的問題。如何在佛教經典的解釋中,提昇帝王的神聖地位凌
      駕沙門之上,是一項重大課題。因此,梁武帝在政教關係的發
      展上,必需通過大規模的佛教經典重編與譯註工作,從而使皇
      帝地位提昇,在佛法中得到神聖的地位。在這種趨勢下,佛教
      經典的重新整理、編篡、譯註等工作,在梁武帝政權較為穩固
      的天監六年之後,相繼的展開。

            第二節 佛教類書的編篡與《經律異相》

          根據《僧傳》與各種《佛經目錄》資料,梁武帝從天監六
      年( 507 )起,應用帝王的政治權力, 敕令僧侶或學者從事
      各種佛教經律論類聚書的編篡等工作。 天監末年( 519 )之
      後,這種大規模編纂工作大抵完成。梁武帝敕命僧旻、寶唱等
      僧侶,擔任佛教經論的分類、整理、編纂等工作,在當時設置
      經藏的鐘山上定林寺與宮城旁的華林園兩個地方進行。

      註 六三: 《續高僧傳》卷五〈僧遷傳〉,頁461下。
 
 
 

      頁30

          莊嚴寺僧旻出身於孫吳帝室之後,與法雲同學於寶亮法師
      ,梁武帝時也與法雲同樣被禮聘為「家僧」,參與佛教政策的
      決策工作。光宅法雲與僧旻可說是一對同年、同事,關係密切
      的法侶。《續高僧傳》卷五〈僧旻傳〉:

            釋僧旻,姓孫氏,家于吳郡之富春,有吳開國大皇帝其
            先也。……與同寺法雲,稟學柔、次、遠、亮四公經論
            ,夕則合被而臥,畫則假衣而行。……皇梁膺運,乃翻
            然自遠,言從帝則。以天監五年遊于都輦,天子禮接下
            筵,亟深睠悅,敕僧正慧超銜詔到房。欲屈與法寵、法
            雲、汝南周捨等,入華林園講論道義,自茲以後優位日
            隆。……因請為家僧,四事供給。又敕於慧輪殿講勝鬘
            經,帝自臨聽。仍選才學道俗釋僧智、僧晃、臨川王記
            室東莞劉勰等三十人,同集上定林寺,抄一切經論,以
            類相從,凡八十卷,皆令取衷於旻。(註六四)

          《歷代三寶紀》卷十一:

            眾經要抄一部并目錄八十八卷,天監七年十一月,帝以
            法海浩博,淺識窺尋,卒難該究。因敕莊嚴寺沙門釋僧
            旻等,於定林上寺緝撰此部,到八年夏四月方了,見寶
            唱錄。(註六五)

          《續高僧傳》卷一〈寶唱傳〉:

          天監七年,帝以法海浩汗,淺識難尋,敕莊嚴憎旻,於定
          林上寺,纘眾經要抄八十八卷。……並唱奉別敕,兼贊其
          功,綸綜終始,緝成部帙。(註六六)

         梁武帝救命僧旻領銜與敕選才學的僧俗之士:僧智,僧晃
      、劉勰等三十人,還有奉別敕的寶唱輔助之下,從天監七年十
      一月開始至八年四月為止,在上定林寺抄一切經論,以類相從
      ,編纂成《眾經要抄》八十卷、目錄八卷。《眾經要抄》是梁
      武帝首次敕命三十

      註 六四: 《續高僧傳》卷五〈僧旻傳〉,頁461下─2下。
      註 六五: 隋.費長房《歷代三寶紀》卷十一,《大正藏》四
                十九冊,頁99上。
      註 六六: 《續高僧傳》卷一〈寶唱傳〉,頁426下。
 
 

      頁31

      餘人,就現行的一切經論加以分類、整理、編纂的第一部類書
      。
          鐘山上定林寺創建於宋元嘉十二年( 435 ), 宋齊時代
      成為研究《成實論》的佛教中心,尤其僧柔駐錫於此更教導出
      法雲.僧旻、智藏等梁代著名的三大成實論師。(註六七)齊
      永明十年( 492 ),釋僧祐搜集佛教經籍, 於定林上寺造立
      經藏。僧祐在劉勰等人協助下,根據這部經藏撰成《出三藏紀
      集》、《法苑記》,《世界記》,《釋迦諳》及《弘明集》等
      八大部佛教典籍。由於上定林寺有這部經藏,也就成為梁武帝
      整理、分類、校訂、編纂佛教經論等書的中心:(註六八)

          梁武帝除了敕命僧旻主持《眾經要抄》的編纂以外,又敕
      命寶唱(-465-531)編纂各種彿教經論的類聚書。《續高僧傳
      》卷一〈寶唱傳〉:
            釋寶唱,姓岑氏,吳郡人。年十八,投僧祐律師而出家
            焉。祐江表僧望,多所著述,具如前傳紀之。唱即始陶
            津,經律諮稟,承風建德,有聲宗嗣。……天監四年便
            還都下,乃敕為新安寺主。(梁武帝)以時會雲雷,遠
            近清晏。風雨調暢,百穀年登。豈非上資三寶、中賴四
            天、下藉神龍。幽靈協贊,方乃福被黔黎,歆茲厚德。
            但文散群部,難可備尋。下敕令(寶)唱總撰集錄,以
            擬時要。或建福禳災,或禮懺除障,或饗接鬼神,或祭
            祠龍王,部類區分,近將百卷。八部神名,以為三卷。
            包括幽奧,詳略占今。放諸所祈求,帝必親覽。指事祠
            禱,多感威靈。所以五十許年,江表無事,兆民荷賴,
            緣斯力也。(註六九)

          釋寶唱是僧祐律師的弟子,承繼乃師的編撰佛典事業,在
      梁武帝的敕任之下,編撰各種佛典,而以「建福」、「禮懺」
      、「祭祠」等類典籍為最。隋.費長房《歷代三寶記》有關寶
      唱的著作如下:《經律異相》一部並目錄五十五卷,天監十五
      年敕撰。《名僧傳》並目錄三十一卷。《眾經飯供聖僧法》五
      卷,亦(天監)十五年。《眾經目錄》四卷,十五年。《眾經
      護國鬼神名錄》三卷,十五

      註 六七: 參見春日禮智〈南齊上定林寺僧柔ズコゆサ〉,頁
                214─217。
      註 六八: 參見大內文雄〈南朝梁ソ定林寺シ眾經要抄ズコゆ
                サ〉。僧祐法師所編撰的八大部佛教典籍,參見第
                一章第三節。
      註 六九: 《續高僧傳》卷一〈寶唱傳〉,頁426中─下。
 
 

      頁32

      年。《眾經諸佛名》三卷,十六年。《眾經擁護國土諸龍王名
      錄》三卷,十六年。《眾經懺悔滅罪方法》三卷,或四卷,十
      六年,並見《寶唱錄》。右八部合一百七卷。(註七十)
          祭祠佛經中的護國鬼神、龍王,似乎與中國傳統帝王於南
      北郊祭祠天帝、鬼神,有類同之處。《隋書》卷六〈禮儀志〉
      :
            梁南郊,為圓壇,在國之南。常與北郊間歲(而祭)。
            正月上(梁武帝)辛行事,用一特牛,祀天皇上帝之神
            於其上,以皇考太祖文帝配。禮以蒼璧利幣。五方上帝
            、五官之神、太一、天一、日、月、五星、二十八宿、
            太微、軒轅、文昌、北斗、三台、老人、風伯、司空、
            雷電、雨師,皆從祀。……北郊,為方壇於北效。與南
            郊間歲。正月上幸,以一特牛,祀后地之神於其上,以
            德后配。禮以黃琮制幣。五官之神、先農、五岳、沂山
            、嶽山、白石山、霍山、無閭山、蔣山、四海、四瀆、
            松江、會稽江、錢塘江、四望,皆從祀。(註七一)
          梁武帝敕令釋寶唱編撰《眾經飯供聖僧法》,《眾經護國
      鬼神名錄》,《眾經諸佛名》,《眾經擁護國土諸龍王名錄》
      ,《眾經懺悔滅罪方法》等做為各種宗教性的「建福禳災」、
      「禮懺除障」、「響接鬼神」、「祭祠龍王」等法會儀式的依
      據。梁武帝也按照中國傳統帝王祭祠皇天上帝、五官上帝、日
      、月、星、風、雨、雷電、山、川等神祇,不但循規蹈距的禮
      拜,且多所創制。《隋書》〈禮儀志〉詳記梁武帝與博士明山
      賓、儀曹郎朱异、太祝、左氶等討論有關祭祠禮儀的細節,而
      且天監十一年,敕修成《五禮》合八千一十九條的巨著,可見
      他對祭祠等禮儀之重視。(註七二)釋寶唱是一位專精佛典,
      且博通經、史、莊、易等俗書的學者。(註七三)吾人似乎可
      以認為,釋寶唱是梁武帝執行國家宗教性祭典的主要襄贊者之
      一。梁武帝的國家性宗教祭典之內容,包含中國傳統禮天地敬
      鬼神的習俗或儀式,也包含印度宗教的信仰與儀式。梁武帝運
      用政治權力,敕命僧侶分類、編纂印度佛教經典中有關各種祭
      祠

      註 七十: 隋.費長房《歷代三寶記》卷十一,《大正藏》四
                十九冊,頁99中。
      註 七一: 唐.魏徵等撰《隋書》卷六〈禮儀志〉,頁108。
      註 七二: 詳見《隋書》卷六.七〈禮儀志〉,《梁書》卷二
                、三〈武帝紀〉,《資治通鑑》卷一四七〈武帝天
                監十一年條〉。
 
 
 

      頁33

      的對象(佛、龍王、鬼神)、儀式方法(懺悔滅罪方法),藉
      以「建福禳災」、「禮懺除障」,獲得「三寶」、「四天王」
      、「神龍」等的庇祐,達到「風雨調暢、百穀年登」,「江表
      無事,兆民荷賴」的民生富裕、政冶安定的效果。梁武帝綜合
      運用中國與印度的宗教祭祠儀禮,這種國家性宗教祭典是政教
      結合政策的一部份,也是中印文化融合的具體表現。那麼,梁
      武帝敕命寶唱重編佛典中的祭祠部份,這在整個政教結合政策
      中,無疑的居於積極性、建設性的地位。可惜這些典籍業已散
      佚,後人無法進一步了解梁武帝敕命寶唱重編佛典的祭祠部份
      ,在整個政教結合政策中的意義,以及中印文化融合等更深入
      的問題。《續高僧傳》卷一〈寶唱傳〉
            (梁武)帝以佛法沖奧,近識難通。自非才學,無由造
            極。又敕(寶)唱自大教東流,道門俗士,有敘佛理著
            作弘義,並通鳩聚,號曰續法輪論,合七十餘卷。使夫
            迷悟之賓,見便歸信,深助道法,無以加焉。又撰法集
            一百四十卷,並唱獨斷專慮,纘結成部,既上親覽,流
            通內外。十四年,敕安樂寺僧紹撰華林佛殿經目,雖復
            勒成,未帝旨。又敕唱重撰。乃因紹前錄,注述合離
            ,其有科據,一帙四卷,雅挾時望。遂敕掌華林園寶雲
            經藏,搜求遺逸,皆令具足。備造三本,以用供上。(
            註七四)
          梁武帝除了敕命寶唱編撰佛經中的祭祠部份之外,也敕令
      他再編撰《續法輪論》七十餘卷、《法集》一百四十卷。《續
      法輪論》七十餘卷,收編佛教流傳中國以來各個僧侶、居士有
      關佛教義理的專門性論著。《法集》一百四十卷,主要由寶唱
      纂結成部,但此書已佚,且無其他資料佐証,其內容無由知曉
      。《續法輪論》、《法集》皆已佚失,但從惟一的〈寶唱傳〉
      資料中,仍可以推測出一些端倪。這兩部書都是梁武帝敕命寶
      唱編纂而成的,主要內容是佛教義理類別,或按作者的專論類
      別,分類編纂成的佛理論集。這兩部書的目的,在使非佛教徒
      的一般人,經由這些佛典義理論集的研讀,而信仰且達到佛法
      中最究極的境界。梁武帝以帝王的政治權力,敕命佛教教團的
      僧侶編纂佛教義理論集,引導更多的人深入佛教道法之中。梁
      武帝的政權結合了佛教義理體系,教導國民進入佛教領域之中
      ,吾人可以認為他在使佛教國教化,而他本人扮演著這個佛教
      化的國教之唱導者的重要角色。天監十四年(515),梁武帝
      敕

      註 七三: 《續高僧傳》卷一〈寶唱傳〉,頁426中。
      註 七四: 同前註,頁426下。
 
 
 

      頁34

      命安樂寺僧紹,就華林園華林殿所收藏的佛經,撰成《華林佛
      殿眾經目錄》四卷,(註七五)。但是這部佛經目錄不合武帝
      的意旨,武帝又敕命寶唱重編。寶唱根據僧紹的《華林佛殿眾
      經目錄》四卷,加以注解、敘述題要分類重編成為《眾經目錄
      》四卷,深獲時人的肯定與讚譽。這部《寶唱錄》雖已佚失,
      但仍有部份保留在後代《經錄》的引用之中。(註七六)。「
      佛經目錄」的編纂,還要梁武帝親自下令寶唱重新分類、注解
      、題要,可見武帝對於佛教典籍的編撰重視之程度。
          從〈寶唱傳〉的記載中,梁武帝敕令寶唱掌管華林園的「
      寶雲經藏」,而且要經常的、不斷的搜集佛教遺逸經典,使達
      到完備具足的地步。「寶雲經藏」在宮城旁的華林園中,以梁
      武帝的政冶力量從事搜集、典藏佛教典籍的工作,它的藏言之
      質與量,必定凌駕國內其他各地的「經藏」之上。梁武帝的佛
      典編撰工作,從天監初年的鍾山上定林寺,到天監末年已經轉
      移到皇宮旁的華林寶雲僧省。「寶雲經藏」可以說是「國家的
      佛教圖書館」,是梁代收藏佛典最多、最完備的地方。梁武帝
      要求「寶雲經藏」的目錄隨時編造三份以供他使用,由此可見
      他對佛典知識的掌握之完備了。
          梁武帝除了擁有最新最完備的佛教典籍之類書與目錄之外
      ,還敕令編纂類似「佛教哲學辭典」的《義林》八十卷。《歷
      代三寶紀》卷十一:
            義林八十卷,普通年敕開善寺沙門釋智臧等二十大德撰
            。但諸經論有義例處,悉錄相從,以類聚之。譬同世林
            ,無車不植。每大法會,帝必親覽,以觀講論。賓主往
            還,理致送趣,如指掌也。(註七七)
          開善智藏(458─522)雖然反對梁武帝兼任「白衣僧正」
      的「僧王」來管理僧團,但是卻在武帝敕命之下,率領二十位
      佛教大德編撰《義林》八十卷。《續高僧傳》〈智藏傳〉未記
      載此事,而〈寶唱傳〉則云:「天監七年,……又敕開善智臧
      ,纘眾經理義,號

      註 七五: 《華林佛殿眾經目錄》四卷,詳見《歷代三寶紀》
                卷十一,頁99中。
      註 七六: 參見《歷代三寶紀》卷十一,頁99中。以及《大正
                藏》第五十五冊〈目錄部〉,各家經錄的註解引用
                條目。
      註 七七: 《歷代三寶紀)卷十一,頁100上。
 
 

      頁35

      曰義林,八十卷。」(註七八)《義林》著作時間已無從查考
      , 最早不會超過天監七年( 508 ),最晚也不會晚於普通三
      年( 522 )。 《義林》已佚失,其主要內容可能是將佛教經
      論中各種主要的義理分門別類,再按照義理出現的時代先後,
      一條一條的歸納編纂而成。《義林》可能是一部最早的「中國
      佛教哲學義理辭典」。梁武帝每次在大法會上,必定帶在身旁
      隨時查閱,便於佛法義理講述、論辯之進行。
      根據沈約(441─513)〈佛記序〉的記載,梁武帝敕令虞
      闡、到溉(477─548),周捨(469─524)編撰《佛記》三十
      篇。《廣弘明集》卷十五,沈約〈佛記序〉
            (武帝)詔中書侍郎虞闡、太子洗馬到溉、後軍記室周
            捨,博尋經藏,搜採註說,條別派分,各以類附。日少
            功多,可用辨此,名曰佛記,凡三十篇。(註七九)
      《佛記》三十篇已佚失,根據〈佛記序〉只能大致推測其
      內容大要:
        (釋迦)適道已來,四十九載。妙應事多,宜加總緝,
            共成區畛。至於經像舊錄,境剎遺記,開勸之功,於斯
            自遠。大權弘曠,亡身以濟物。應真耿介,標心非為己
            。分縱或異,適未必同。神塗詭互,難以臆辯。靈怪倜
            儻,言語斯絕。(佛)圖澄之龍見趙魏,(鳩摩)羅什
            之鳳集關輔,揵陀近遊京洛,單開遠適羅浮。雖跡與俗
            同,而意無可察。塗出玉門、法座不遠。七處九會,峨
            然在目。靈應盼響,遍富延澤以西。光景葳麮,多見天
            山之表。有志奇僧每經遊歷。神跡昭然,咸有文注。繁
            蕪舛雜,實須裁整。分五道於人天,設重牢於厚地。各
            隨業力,的焉不差。此皆卷舒真俗,終始名相。其聖塗
            玄遠,大則直至道場。其徵証切近,小則開勸晚學、斯
            實兼濟之方舟,大悲之廣路。……其有感應之流,事類
            相似,止取其一,餘悉不書。(註八十)

   註 七八: 《續高僧傳》卷一〈寶唱傳〉,頁426下。
   註 七九: 梁.沈豹〈佛記序〉,收在《大正藏》五十二冊《
                廣弘明集》卷十五,頁201中。
      註 八十: 同前註,頁201上一中。
 
 

      頁36

          《佛記》三十篇,博尋經藏,搜採註說之後,再分類編撰
      而成。本書可能以「佛陀」為中心,編纂有關佛教宏傳的事跡
      ,緝成三十篇的大著。《佛記》至少包含以下幾類。(一)、
      釋迦佛傳道四十九年的事蹟。(二)、佛經、佛像、寺院的記
      錄。(三)、佛圖澄、鳩摩羅什等高僧的傳記。(四)、來往
      於印度、西域、中國的僧侶傳記。(五)、天、人、畜生、餓
      鬼、地獄等五道眾生業報情形。(六)、感應事蹟等類。〈佛
      記序〉也敘述梁武帝編撰本書的動機與目的:
            皇帝行成無始,道承曠劫。十號在躬,三達靡礙。屈茲
            妙有,同此轉輪。傷昏愍惑,久迷正路。悱發之徒,空
            懷鑽仰。條流緬曠,事難總一。志淺業勞,迄用無就。
            非所以闢彼四衢,出之火宅者也。……若夫欲遐適者,
            必遠記所從。欲悟道者,必妙識所宗。然後能允得其門
            ,親承音旨。未有不知厥路,莫辨伊人,膠目闇踐,自
            與理合。所以引彼眾流,歸之一源。可令莘莘含識,望
            塗知往。案砥矢而言歸,不迴遑於歧路。俾厥清信之士
            ,亦有取於此云。(註八一)
          梁武帝希望人們能藉著《佛記》一書的指引,避開歧路,
      跳出三界火宅,直接悟入佛法。武帝在周捨等三人編成本書後
      ,不滿意虞闡數次改作的序,而重令當時的元老重臣沈約作序
      ,可見他對此書重視的程度。(註八二)沈約卒於天監十二年
      (513),本書當完成於此年之前。
          從以上梁武帝敕命的僧旻、寶唱、智藏等僧侶,各率領二
      、三十人所編纂的各種佛教典籍的「類書」、「目錄」、「辭
      典」等大規模的工作,可以看出武帝整理、編撰佛典的態度之
      謹慎與認真。可惜這些典籍皆已佚失、無法了解梁武帝以帝王
      之尊,重新整理佛典的目的與意義。但是,彌足珍貴的是,在
      這一類佛教經論重編、整理的大事業中,留下碩果僅存的《經
      律異相》五十卷。《經律異

      註 八一: 同前註。
      註 八二: 沈約〈佛記序〉:「敕云,去歲令虞闡等撰佛記。
                並作序。序體不稱,頻治改猶未盡致。尋佛教因三
                假以寄法,籍二諦以明理。達相求宗,不著會道。
                論其旨歸,似未至極。乃不應以此相煩。亦是一途
                善事。可得為厝筆。不以故指敕。闡等結序末體又
                似小異。」臣約言:「佛記序今謹以上呈,詞義無
                取,伏懷自恧,謹啟。」敕云:「記序始得看,今
                敕繕寫流布。」,頁220下。
 
 

      頁37

      相》使後人有幸得以窺探梁武帝初年大規模的佛教經論編撰事
      業的過程、架構與深層意義。梁.沙門僧旻、寶唱等集《經律
      異相》〈序〉:
            如來應跡投緣,隨機闡教。兼被龍鬼,匪直天人。化啟
            憍陳,道終須跋。文積巨萬,簡累大千。自西徂東,固
            難得而究也。若乃劉向校書,玄言久蘊。漢明感夢,靈
            証彌彰。自茲厥後,傳譯相繼。三藏奧典,雖己略周,
            九部雜言,通未區集。皇帝同契等覺,比德遍知。大弘
            經教,並利法俗。廣延博古,旁採遺文。於是散偈流章
            ,往往復出。今之所獲,蓋益多矣。聖旨以為,像正侵
            末,信樂彌衰。文句浩漫,[甚+少]能該洽。以天監七年
            ,敕釋僧旻等,備鈔眾典。顯証深文,控會神宗。辭略
            意曉,於鑽求者已有太半之益。但希有異相,猶散眾篇
            。難聞秘說,未加標顯。又以十五年,敕寶唱鈔經律要
            事,皆使以類相從,令覽者易了。又敕新安寺釋僧豪、
            興皇寺釋法生等,相助檢讀。於是博綜經籍,擇採秘要
            。上詢神慮,取則成規,凡為五十卷,又目錄五卷。分
            為五秩,名為經律異相。將來學者,可不勞而博矣。(
            註八三)
          僧旻,寶唱等集《經律異相》〈序〉中,明確的記載梁武
      帝天監年間,重編佛教典籍的重要工作性質。其要點歸納如下
      :
      (一)、釋迦牟尼闡揚的教理,不只針對凡人,且兼被龍鬼等
              眾生。佛教經典傳譯到中國,部帙甚廣且大略齊備,
              但尚未完整的分類編輯。本書為第一次編輯,為最完
              備的綜合類書。
      (二)、梁武帝大弘經典教義,對於僧、俗等佛教徒帶來許多
              利益。尤其搜集殘卷,不遺餘力,使佛教典籍更為完
              備。《經律異相》是在這種完備的佛典基礎上編纂而
              成的。
      (三)、梁武帝天監七年、敕命僧旻等三十人編撰《眾經要抄
              》八十八卷。《眾經要抄》完備的參閱一切經典之後
              ,擇要抄出可以「顯証深文」、「控會神宗」的經文
              ,並且力求文字的「辭略意曉」,使鑽求者有事半功
              倍之效益。這是《經律異相》的雛型或藍本。

      註 八三: 《經律異相》〈序〉,《大正藏》五十三冊,頁1。
 
 

      頁38

      (四)、但是,梁武帝認為《眾經要抄》仍然遺漏了許多的「
              希有異相」,而且沒有明顯的標示,因此一般人難以
              理解佛教的「秘說」。因此,天監十五年又敕寶唱抄
              一切經律的「要事」且分門別類編纂成書。又敕釋僧
              豪,釋法生等人協助檢讀校對,完成《經律異相》一
              書。
      (五)、《經律異相》是依據梁武帝的「神慮」,僧侶「取則
              成規」之後,博綜佛教流傳的經籍,擇採「秘要」而
              完成的。
          由以上的分析,梁武帝從《眾經要抄》到《經律異相》的
      完成,是一項頗具規模且有完備計劃的工程。《經律異相》參
      考了從佛典傳譯以來的一切經籍,以上定林寺「經藏」加上「
      寶雲經藏」的藏書,可說是梁國境內最豐富且最完備的佛典
      寶庫。《經律異相》由梁武帝親自主持、規劃,其編輯旨趣似
      乎圍繞著「深文」、「神宗」、「異相」、「秘說」、「要事
      」、「秘要」等特殊意涵上來進行。抄集佛典中的「神宗」、
      「異相」、「秘要」歸納分類,顯然與政教結合政策之理論的
      形成,有密切的關係。而「於鑽求者有太半之益」、「令覽者
      易了」等,無非是企圖使一般人在閱讀《經律異相》之後,能
      迅速接受此種政教結合政策的理論。
          《經律異相》大類分為:(1)天地部、(2)佛部、(3)菩薩部
      、(4)聲聞部、(5)國王部、(6)太子部、(7)長者部、(8)優婆塞
      優婆夷部、(9)外道仙人部、(10)居士庶人等部、(11)鬼神部、
      (12)畜生部、(13)地獄部。這十三大部又各自再細分若干小部
      ,每一小部各載幾十條細目摘要,合計七百八十二條細目摘要
      。每一細目摘要,皆詳載引用的經典卷次,也加注相同或類似
      的經典卷次,從它引用較早的《雜阿含經》到較晚出的《涅槃
      經》等眾多佛典,可以得知它引用資料的詳盡明確。這十三大
      部的分類,國王、太子、長者、優婆塞優婆夷的目次居中,且
      緊接在佛、菩薩、聲聞羅漢等聖者之後,似乎是梁武帝的特殊
      安排,欲凸顯國王、太子、貴族,佛教徒的重要性。如果詳盡
      的研究《經律異相》的編輯架構,以及引用的細目摘要,必能
      獲知梁武帝重編佛典的旨趣與秘要。從而理解梁武帝政教結合
      政策的理論基礎之一部份,也能推測「皇帝菩薩」理念的部份
      內涵。本文以政教結合關係為主題,因此僅就相關部份予以說
      明,至於純理論部份俟他日另闢專文探討。

            第三節 戒律的編訂與《在家出家受菩薩戒法》
 
 

      頁39

          梁武帝除了佛典經論的重編之外,對於佛法修行的軌範,
      行為的準則之「律藏」與「戒律」,也敕命僧侶加以分類整理
      。《續高僧傳》卷六〈明徹傳〉:
            釋明徹,姓夏,吳郡錢唐人。六歲喪父,仍願出家。…
            …齊永明十年,竟陵王請沙門僧祐,三吳講律。……徹
            因從祐受學十誦。隨出揚都,住建初寺。自謂律為繩墨
            ,憲章儀禮,仍遍研四部,校其興廢,當時律辯,莫有
            能折。……梁武帝欽待不次,長名進干內殿。家僧資給
            、歲序無爽。帝以律明萬行,條章富博。願撮聚簡要,
            以類相從。天監末年,敕入華林園,於寶雲僧省,專功
            抄撰。……以其鳩聚將成,忽遘疾沉積。於壽光殿移還
            本寺(卒)。(註八四)
          釋明徹(?─522)於齊永明十年(492),追隨當時的律
      學大師釋僧祐學習《十誦律》。因此研熟《律藏》,成為「律
      學」的權威。梁武帝禮聘明徹為「家僧」,請他在華林園寶雲
      僧省,根據「寶雲經藏」的藏書,從事《律藏》的分類編纂工
      作。武帝認為戒律是佛教一切修行的根本,但是戒條章法繁複
      廣博,希望明徹能「撮聚簡要,以類相從」重編一部簡要的律
      典,以便於佛教徒行持的憑藉。可惜,明徹律師的整理編纂工
      作尚未完成就得病死亡。吾人無法得知這部《律藏》分類重編
      的典籍,是否續編,傳世與否?此外,梁武帝也敕命都邑僧正
      釋法超,襄助編撰《出要律儀》一書。《續高僧傳》卷二一〈
      法超傳〉:
            釋法超、姓孟氏、晉陵無鍚人。十一出家住靈根寺。…
      …從安樂寺智稱,專攻十誦,致名命家。語其折衷者,數過二
      百。自稱公歿後,獨步京邑。……(梁武)帝謂律教乃是像運
      攸憑,覺慧階漸,治身滅罪之要,三聖由之而歸。必不得門,
      如閉目夜行。常懼蹈諸坑塹,欲使僧尼於五篇七聚,導意獎心
      。以(法)超律學之秀,敕為都邑僧正。庶其弘扇有途,儀表
      斯立。武帝又以律部繁廣,臨事難究。聽覽餘隙,遍尋戒檢,
      附世結文,撰為一十四卷,號曰出要律儀。以少許之詞,網羅
      眾部,通下梁境

      註 八四: 《續高僧傳》卷六〈明徹傳〉,頁473上─下。
 
 

      頁40

            ,並依詳用。(註八五)
          釋法超(456─526)從當時的律學大師智稱(430─501)
      學習《十誦律》。釋智稱卒後,法超成為建康首都地區的律學
      權威,被梁武帝禮聘為「都邑僧正」掌管僧尼的戒律行持。梁
      武帝認為「戒律」是佛教的根本,成佛的主要途徑。但是,《
      律臧》繁廣,遇到犯戒與否的事實問題,也難以究明與應用。
      因此,武帝處理政務國事的閒暇之時,遍尋戒條律藏,編撰成
      簡明扼要的《出要律儀》一十四卷,通令梁國境內佛教徒遵循
      使用。《出要律儀》已佚,無法查考其內容與編輯者。《出要
      律儀》似乎從廣博的《律藏》中舉出重要的禮儀規條,而這些
      編定的重要律儀規條是在網羅參考眾多的《律臧》典籍之後,
      用簡明扼要的文詞加以寫定的。有關《出要律儀》的閱讀資料
      、歸納分類,參考當世的習俗纂結寫定為簡明扼要的律儀規條
      ,似乎不是日理萬機的皇帝自力獨立完成的。這部《出要律儀
      》在〈法超傳〉的傳文中敘述,似乎法超是這件工作的主要參
      與者。《歷代三寶紀》未著錄此書,但是《大唐內典錄》卻登
      錄《出要律儀》二十卷為寶唱奉詔所撰。(註八六)也許《出
      要律儀》的編撰,是由梁武帝親自規劃主持,由法超,寶唱等
      人襄助完成。
          梁武帝時代《律藏》的重新整理、編撰的典籍大抵散失。
      但是,竟然在敦煌石窟中保留了一卷有關的《敦煌寫經》〈出
      家人受菩薩戒法卷第一〉。這部《寫經》現藏於法國巴黎國民
      圖書館,編目為「伯希和二一九六號」。土橋秀高於1968年將
      這部殘卷加以校讀整理,並將全文刊於日本龍谷大學佛教學會
      編《佛教文獻ソ研究》(註八七)。本文根据這一部校正後的
      伯希和二一九六號《出家人

      註 八五: 《續高僧傳》卷二一〈法超傳〉,頁607上。
      註 八六: 《大唐內典錄》卷四,頁266下。
      註 八七: 土橋秀高〈мЛ才本「出家人受菩薩戒法」ズコゆ
                サ〉,龍谷大學佛教學會編《佛教文獻ソ研究》,
                昭和43年,頁93─148。本文將伯希和二一九六號〈
                出家人受菩薩戒法〉校讀後,並將全文編列行數,
                冠在每行之首。本文引用的文字部份,依照此本編
                訂的行數。黃永武《敦煌寶藏》第116冊,也收有這
                篇殘卷,但字跡模糊。台北.新文豐公司出版。
 
 

      頁41

      受菩薩戒法》加以說明,以下簡稱為《菩薩戒法》。《菩薩戒
      法》卷尾跋文:
            出家人受菩薩戒法卷第一,大梁天監十八年歲次已亥夏
            五月,敕寫,用紙廿三枚,戴俯桐書,睪仚之
            讀,瓦官寺釋慧明奉持。(註八八)
          天監十八年( 519 )四月八日, 梁武帝從慧約國師受菩
      薩戒。(註八九)這部《菩薩戒法》是梁武帝受菩薩戒的翌月
      (五月)敕寫的,而奉持的僧侶是瓦官寺釋慧明。釋慧明是唱
      導法師道照的弟子,師徒擅長讀誦佛典,享盛名於宋齊梁三世
      。瓦官寺慧明也是梁武帝舉辦「斷酒肉」法會的都講,並向僧
      尼大眾宣讀武帝的「斷酒肉文」。(註九十)
          根據譀訪義純的論証,《出家人受菩薩戒法卷第一》是梁
      武帝撰《在家出家受菩薩戒法》一書的一部份殘卷。著作的時
      間約於天監十一年(512)至天監十八年(519)間。(註九一
      )。這本戒法所徵引的經典有姚秦羅什譯《梵網經》,《發菩
      提心經論》,《華手經》,《大智度論》,《般若波羅蜜經》
      ;劉宋.僧伽跋摩譯《摩得勒伽經》;劉宋.求那跋摩譯《菩
      薩善戒經》;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勝鬘經》;劉宋.曇無密
      多譯《觀普賢行經》;南齊.僧伽跋陀羅譯《善見律毗婆沙》
      ;北涼.曇無讖譯《優婆塞戒經》,《地持經》,《涅槃經》
      ,《大集經》等多種經典。又《菩薩戒法》序:
            世間所傳菩薩戒法,似欲依二經(梵綱經、地持經),
            多附小乘行事。撰菩薩戒法,乃有多家。鳩摩羅什所出
            菩薩戒法。高昌

      註 八八: 土橋秀高〈мЛ才本「出家人受菩薩戒法」ズコゆ
                サ〉,頁148。
      註 八九: 《續高僧傳》卷六〈慧約傳〉,頁469中。
      註 九十: 百官寺慧明為道照弟子,見《高僧傳》卷十三〈道
                照傳〉。宣讀「斷酒肉文」詳見《廣弘明集》卷二
                六〈斷酒肉文〉,《大正藏》五十二冊,頁 294─
                303。又見拙作〈梁武帝的君權思想與善薩性格初探
                ─以「斷酒肉文」形成的背景為例〉,《師大歷史
                學報》第十六期,頁1─36。
      註 九一: 譀訪義純〈梁天監十八年敕寫「出家人受菩薩戒法
                卷第一」試論〉,《敦煌古寫經》,頁85─92。又
                氏著〈敦煌本「出家人受菩薩戒法卷一序一」ズコ
                ゆサ〉,《禪研究所紀要》第一期,頁55─63。
 
 

      頁42

            曇景口所傳受菩薩戒法。羅什是用梵網經,高昌云彌勒
            所集(地持經)。亦梵網經,長沙寺玄暢所撰菩薩戒法
            。京師亦有依優婆塞戒經撰菩薩戒法。復有依瓔珞本業
            經撰菩薩戒法。復有依觀普賢行經撰菩薩戒法。粗是所
            見,略出六家。譬共入水,求流離珠,各隨所得,歡喜
            受持。世行已久,不復詳論。今所撰次,不定一經。隨
            經所出,採以為証。於其中間,或有未具,參以所聞,
            不無因緣,不敢執己懷抱,妄有所作。唯有撰次,是自
            身力集,為在家出家受菩薩戒法。(註九二)
          梁武帝的《菩薩戒法》徵引十四種佛經,又參考六種《菩
      薩戒法》,可見編撰此戒法應當詳盡使用了當時所能搜集到的
      有關資料。《菩薩戒法》在參閱資料,採証各種戒本的過程中
      ,似乎有其他的僧侶參與襄助。《續高僧傳》卷六〈慧約傳〉
      :
            釋慧約,字德素。姓婁,東陽烏傷人也。祖世蟬聯東南
            冠族。……留心方等,研精九部,皆蘊匱胸襟,陶瑩懷
            抱。顯說弘通,當仁不讓。劬勞汲引,隆益群品。皇帝
            斲彫反樸,信無為道,發菩提心,搆重雲殿,以戒業
            精微,功德淵廣,……帝乃博採經教,撰立戒品,條草
            畢舉,儀式具陳。(註九三)
          《續高僧傳》卷六〈慧超傳〉:天監年中,帝諳為家僧,
      禮問殊積。初戒典東流,人各傳受,所見偏執,妙法猶漏。皇
      明御寓,掇採群經。圓壇更造,文義斯搆。事類因果,於此載
      明。有詔令超受菩薩戒。(註九四)
          《續高僧傳》卷五〈法雲傳〉:
            帝抄諸方等經,撰受菩薩法,構等覺道場。請草堂寺慧
            約法師以為智者,躬受大戒,以自莊嚴。(註九五)
          《續高僧傳》的慧約、慧超、法雲等傳,皆載明梁武帝博
      採經典,撰《菩薩戒法》。因此,這部《菩薩戒法》的編撰,
      可能慧約

      註 九二: 《菩薩戒法》,第61行至73行。
      註 九三: 《續高僧傳》卷六〈慧約傳〉,頁468下一469中。
      註 九四: 《續高僧傳》卷六〈慧超傳〉,頁468上。
      註 九五: 《續高僧傳》卷五〈法雲傳〉,頁464下。
 
 

      頁43

      、慧超、法雲等人也襄贊其事。尤其釋明徹在「寶雲僧省」,
      專責抄撰律要,其襄助武帝撰成《菩薩戒法》的可能性最大。
          梁武帝博採經律、各家戒本所編成的這部《在家出家受菩
      薩戒法》,雖然祇剩下《出家人受菩薩戒法卷第一》的殘卷,
      但仍然為我們保留當代律藏重編工作的部份成果。《菩薩戒法
      》共分九節:序一,方便二,請戒三,羯磨四,受攝大威儀戒
      法五,供養三寶戒六、攝善法戒七、攝眾生戒八、略說罪相九
      。《菩薩戒法》的九節內容,詳細說明受菩薩戒的理論、戒場
      佈置、儀式過程、作法、戒律條文及持犯等罪法。從《菩薩戒
      法》及相關文獻的研究,可以理解梁武帝政教結合政策在戒律
      方面的重要理論基礎,也可以掌握《皇帝菩薩》理念的菩薩觀
      與菩薩戒行等重要因素。

            第四節  《阿育王經》的翻註與《涅槃經》、《般若經
                     》的註疏

          梁武帝天監初年,從事佛經的翻譯工作,為數也不少。根
      據《歷代三寶紀》的著錄,計有《寶雲經》七卷,《法界體性
      無分別經》二卷,《文殊般若波羅蜜經》二卷,《阿育王經》
      十卷,《孔雀王陀羅尼經》二卷,《文殊師利問經》二卷,《
      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一卷,《菩薩藏經》一卷,《文殊師
      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一卷,《舍利弗陀羅尼經》一卷,《八
      吉祥經》一卷,《十法經》一卷,《解脫道論》十三卷,《阿
      育王傳》五卷等十四種。(註九六)其中以《阿育王經》的翻
      譯最為恭敬慎重。《續高僧傳》卷一〈僧伽婆羅傳〉:
            僧伽婆羅,扶南國人也。……大梁御寓,搜訪術能。以
            天監五年,被敕徵召於揚都壽光殿,華林園,正觀寺、
            占雲館、扶南館等五處傳譯,訖十七年,都合一十一部
            ,四十八卷。即大阿育王經、解脫道論等是也。初翻經
            日,於壽光殿,武帝躬臨法座,筆受其文,然後乃付譯
            人,盡其經本。敕沙門寶唱、慧超、僧智、法雲及袁曇
            允等,相對疏出。華質有序,不墜譯宗。天子禮

      註 九六: 《歷代三寶紀》卷十一,頁98中。
 
 

      頁44

            接甚厚,引為家僧,所司資給,道俗改觀(註九七)
          《歷代三寶紀》:
            阿育王經十卷,天監十一年六月二十六日於揚都壽光殿
            譯,初翻日,帝躬自筆受,後委僧正慧超合繼訖,見寶
            唱錄。(註九八)
          西晉.安法欽譯《阿育王傳》七卷,留傳至今。(註九九
      )梁武帝還敕請扶南沙門僧伽婆羅重譯,而且於天監十一年(
      512)六月二十六日初翻經曰,親自筆受,再交給僧正慧超等人
      ,譯成《阿育王經》十卷。參與《阿育王經》翻譯工作的還有
      寶唱、僧智、法雲、袁曇允等人。梁武帝的八大家僧中,僧伽
      婆羅是惟一的外國沙門。從以上梁武帝親自筆受,以及敕命家
      僧、僧正等高級僧侶參與《阿育王經》的翻譯工作,可見武帝
      對本經的重視程度。梁武帝的政教結合政策,似乎遵循阿育王
      政教結合的典型,而且即位初年以後,許多隆重的阿育王崇拜
      法會等活動,也似乎意謂著武帝以「阿育法王」自居。《阿育
      王經》以及有關阿育王崇拜,(註一00)似乎構成梁武帝「皇
      帝菩薩」理念的重要因素之一。
          梁武帝天監年間,除了整理、編撰、翻譯佛教經律論等典
      籍之外,更重要的是從事《大般涅槃經》與《摩訶般若波羅蜜
      經》的集解、註疏等工作。《涅槃》與《般若》是佛教的兩部
      重要經典,這兩部經的集解、注疏對於當時乃至整個中國佛教
      思想的演變史上,引起重大的承先啟後作用。
          《續高僧傳》卷一〈寶唱傳〉:

      註 九七: 《續高僧傳》卷一〈僧伽婆羅傳〉,頁426上。
      註 九八: 《歷代三寶紀》卷十一,頁98中。又見《大唐內典
                錄》卷四,頁265下。以《阿育王經》為第二出。
      註 九九: 西晉.安法欽譯《阿育王傳》七卷,《大正藏》五
                十冊,頁99─131。
      註一十十:詳見梁.僧伽婆羅譯《阿育王經》十卷,《大正藏
                》五十冊,頁131─170。
 
 

      頁45

            天監七年,帝以法海浩汗,淺識難尋。……敕建元僧朗
            ,注大般涅槃經七十二卷,並唱奉別敕,兼贊其功。綸
            綜終始,緝成部帙。(註一0一)
          《歷代三寶紀》卷十一:
            大般涅槃子注經七十二卷,天監初,敕建元寺沙門釋法
            郎注,見寶唱錄。(註一O二)
          《大唐內典錄》卷四:
            大般涅槃子注經七十二卷,天監年初,建元寺沙門釋法
            朗注,見寶唱錄。(註一0三)
          《續高僧傳》卷五(僧韶傳):
            建元寺又有法朗,兼以慧學知名。本姓沈氏,吳興武康
            人。家遭世禍,因住建業。大明七年(463)與兄法亮,
            被敕紹繼慧益出家。……朗稟性疏率,不事威儀。聲轉
            有聞,義解傳譽。集註涅槃,勒成部帙。而言謔調笑,
            不擇交遊。高人勝已,見必齒錄。並卒于天監中。(註
            一0四)
          《大正藏》三十七冊〈經疏部〉收錄《大般涅槃經集解》
      七十一卷,本文未注明編者,但目錄上卻記載「梁.寶亮等輯
      」。(註一0五)根据藤本賢一〈「大般涅槃經集解」ソ編者ズ
      コゆサ〉的考証與比較,認為宇井伯壽博士所推定的建元寺法
      朗,應為本集解的編者,而梁.寶亮等輯為誤寫。(註一0六)
      換句話說,梁武帝敕撰的《大般涅槃子注經》七十二卷就是流
      傳至今的《大般涅槃經

      註一0一: 《續高僧傳》卷一《寶唱傳》,頁426下。
      註一0二: 《歷代三寶紀》卷十一,頁99中。
      註一0三: 《大唐內典錄》卷四,頁266下。
      註一0四: 《續高僧傳》卷五〈僧韶傳〉,頁460中。
      註一0五: 《大正藏》三十七冊《大般涅槃經集解》,頁377─
                611。
      註一0六: 藤本賢一〈「大般涅槃經集解」ソ編者ズコゆサ〉
                ,頁170─3。
 
 

      頁46

      集解》七十一卷,所缺一卷可能是總目,而書名稍易與編者誤
      植,當是版本傳抄日久之衍誤。建元僧朗.建元寺沙門釋法郎
      .建元寺法朗當為同一人,即建元寺法朗。根据上引的《僧傳
      》與《經錄》,藤本賢一推定本集解編輯的時間約為天監八年
      (509)至天監十七年(518)之間。
          法朗有「慧學知名,義解傳譽」的學識基礎,兼具「稟性
      疏率」的個性,在集註《涅槃經》時又以「高人勝己,見必齒
      錄」的編輯方針,也可能在當時佛典的主要編撰者寶唱之協助
      下,完成這部《大般涅槃子注經》七十二卷的巨著。根據菅野
      博史對這部集解的研究,共收錄有道生、僧亮、法瑤、曇濟、
      僧宗、寶亮、智秀、法智、法安、曇准、曇愛、慧朗、曇纖、
      僧肇、慧基、智藏、法雲、道慧、明駿等人,有關《涅槃經》
      的註解。這本集解在第一卷收有梁武帝以及道生等十大法師的
      《經序》。第二卷以下將《南本涅槃經》全文加以適當的分為
      綱目小節,再將各家的注順序編撰在各有關的小節之下。本集
      解共收有道生的涅槃注二百六十條,僧亮的二千一百三十條,
      僧宗的一千一百四十五條,寶亮的一千零八十一條等各個涅槃
      師的注,合計五千六百零六條。(註一0七)梁武帝敕命法朗、
      寶唱等僧侶編撰《大般涅槃子注經》,分節編集二十餘位涅槃
      學者、五千六百多條經注,這項學術工程之浩大由此可見。梁
      武帝以其政權從事佛教論著的整理、編撰,不僅有助於當時佛
      學思想的進步,同時也為後代子孫留下不朽的文化寶庫。如能
      深入研究這部《大般涅槃經集解》當能深入了解五、六世紀間
      ,中國涅槃學者的主要見解與成就。本文主題為政教結合關係
      的理念與政策之研究,無法再深入分析,當俟他日再為文探討
      。但是,《大般涅槃子注經》七十二卷的編撰,對於「皇帝菩
      薩」理念的形成及其政策,應當有其影響。
          《高僧傳》卷八〈寶亮傳〉:
            釋寶亮,本姓徐氏,其先東莞胄族。……齊竟陵文宣王
      ,躬自到居,請為法匠。文宣接足恭禮,結四部菩薩因緣。後
      移憩靈味

      註一0七: 菅野博史〈『大般涅槃經集解』ソ基礎研究〉,《
                東洋文化》66卷,東大東洋文化研究所,1986年,
                頁93─173。
 
 

      頁47

            寺,於是續講眾經,盛于京邑。講大涅槃凡八十四遍,
            成實論十四遍,勝鬘四十二遍,維摩二十遍,其大小品
            十遍,法華、十地、優婆塞戒、無量壽、首楞嚴、遺教
            、彌勒下生等,亦各近十遍。黑白弟子三千餘人,諮稟
            門徒常盈數百。……今上(梁武帝)龍興,尊崇正道。
            以(寶)亮德居時望,亟延談說。亮任性率直,每言輒
            稱貧道。上雖意有間然,而挹其神出。天監八年初,敕
            亮撰涅槃義疏十餘萬言。上為之序。(註一0八)
          梁武帝敕命寶亮編撰的《涅槃義疏》十餘萬言,《歷代三
      寶紀》等經錄未見著錄,且原書已佚。但是《大般涅槃經集解
      》,《廣弘明集》、〈寶亮傳〉都收有梁武帝撰《為亮法師製
      涅槃經疏序》:
            有青州沙門釋寶亮者,氣調爽拔,神用俊舉。少負苦節
            ,長安法忍。耆年愈篤,倪齒不衰。流通先覺,孳孳如
            也。後生晚進莫不依仰。以天監八年五月八日,敕亮撰
            大涅槃義疏,以九月廿日訖。光表微言,讚揚正道。連
            環既解,疑網云除。條流明悉,可得略言。朕從容暇日
            ,將欲覽焉。聊書數行,以為記爾。(註一0九)
          釋寶亮( 444 ─ 509 )為齊竟陵王所禮遇,且共結四部
      菩薩因緣。講《大般涅槃經》凡八十四遍,其他大小經論各一
      、二十遍等。黑白弟子三千餘人、門徒常近百人。寶亮是齊梁
      之際涅槃經與成實論等經論的大師。梁武帝的家僧光宅法雲,
      是寶亮的弟子,於寶亮卒時為其立碑寺內。梁武帝青年時代遊
      於齊竟陵王門下,可能受到竟陵王所崇禮的寶亮影響,接觸到
      寶亮的涅槃等佛學。根據湯用彤對釋寶亮與梁武帝佛學著作的
      研究, 梁武帝的涅槃學見解近似於寶亮的學說。 (註一一 0
      )梁武帝博覽群書,弱冠之時就從儒學大

      註一0八: 《高僧傳》卷一〈寶亮傳〉,頁381下。
      註一0九: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一〈大般涅槃經義疏序〉,
                明駿案謹寫皇帝為靈味釋寶亮法師製。《大正藏》
                三十七冊,頁377上─中。又見《高僧傳》卷八〈寶
                亮傳〉,頁382上。《廣弘明集》卷二十〈為亮法師
                製涅槃經疏序〉,頁242下。
      註一一0: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十七章〈南方
                涅槃佛性諸說〉,〈釋寶亮〉,〈梁武帝〉兩小節
                ,頁692─712。
 
 

      頁48

      師劉瓛窮究六經,撰疏儒家經典達二十四種之多,又習學道家
      ,有《老子講疏》等著作。(註一一一)梁武帝〈述三教詩〉
      :「少時學周孔,弱冠窮六經。……中復觀道書,有名與無名
      。……晚年開釋卷,猶月映眾星。」(註一一二)從梁武帝自
      述其為學三個階段,可見他最後期的學問轉到佛學上,而且以
      佛學如月亮,遠比儒,道的眾星為明亮。梁武帝受到齊梁之際
      盛行的涅槃學之影響,即位後對於《大般涅槃經》不但大力宏
      揚,而且親自講說著疏。除了敕令建元寺法朗編撰《大般涅槃
      子注經》七十二卷之外,又在天監八年五月八日至九月廿日,
      敕令寶亮撰《大涅槃義疏》十餘萬言。梁武帝在這些涅槃學者
      所編撰的《涅槃子注》與《義疏》等基礎之上,對於「涅槃佛
      性」之學也有其深厚的造詣。《續高僧傳》卷九〈寶海傳〉:
            釋寶海,姓龔,巴西閬中人。……依法雲法師聽習成實
            。旁經諸席,亟發清譽。乃引眾別講,徒屬兼多。于時
            梁高(武帝)重法,自講涅槃。命寶海論佛性義,便昇
            論榻,雖往返言晤,而執石香爐。 武帝曰:「法
            師雖斷慳貪,香爐非不執。 」海應聲曰:「陛下
            位居宸極,帽簪非纛不戴。」帝大悅,眾咸驚嘆。(註
            一一三)
          《廣弘明集》卷二十一,昭明太子〈謝敕制旨大涅槃經
      講疏啟〉:
            臣統啟,……奉宣敕旨,垂制旨大般涅槃經講疏一部
            十帙合目百一卷。……不任頂戴之至,謹奉啟謝聞。(
            註一一四)
          《梁書》卷三〈武帝紀〉:
            (武帝)篤信正法,尤長釋典,制涅槃、大品、淨名、
            三慧諸經義記,復數百卷。聽覽餘暇,即於重雲殿及同
            泰寺講說,名僧碩學,四部聽眾,常萬餘人。(註一一
            五)

      註一一一:參見拙作《梁武帝的君權思想與菩薩性格初探》,
                《師大歷史學報》第十六期。
      註一一二:梁武帝〈述三教詩〉,《廣弘明集》卷三十,頁35
                2下。
      註一一三:《續高僧傳》卷九〈法海傳〉,頁492上。
      註一一四:《廣弘明集》卷二十一,昭明太子〈謝敕[ ]制旨大
                涅槃經講疏啟〉,頁251下。
      註一一五:《梁書》卷三〈武帝紀〉,鼎文本,頁96。又《南
                史》卷七〈梁本紀〉,鼎文本,頁223。
 
 

      頁49

          梁武帝撰《制旨大般涅槃經講疏》百零一卷已佚,無法全
      盤了解他的涅槃思想。但是梁武帝的〈立神明成佛義記〉,〈
      淨業賦〉等,都可以看出他對佛性的看法。尤其武帝撰〈為亮
      法師製涅槃經疏序〉:
            舉要論經,不出兩途,佛性開其本有之源,涅槃明其歸
            極之宗。非因非果,不起不作。義高萬善,事絕百非。
            空空不能測其真際,玄玄不能窮其妙門。自非德均平等
            :心合無生。金牆玉室,豈易人哉。(註一一六)
          從梁武帝為寶亮撰《涅槃義疏》的序文中,可以理解武帝
      已掌握到「佛性」、「涅槃」的義旨,且體會到必須「德均平
      等,心合無生」才能進入佛法的堂奧。梁武帝以眾生皆平等的
      具有「本有之佛性」,且都有平等的機會進入「涅槃的歸極之
      宗」等理論為基礎,開展他的佛法體系。此種佛法體系含有菩
      薩的慈悲與平等思想。梁武帝初年以《涅槃經》的思想為中心
      ,以菩薩的「慈悲」與「平等心」為理論基礎,由護持正法的
      帝王据以進行各種政教改革。(註一一七)因此、建元寺法朗
      《大般涅槃子注經》七十二卷,寶亮《涅槃義疏》十餘萬言,
      梁武帝《制旨大涅槃經講疏》百一卷,以及武帝有關「涅槃學
      」的著作、講說等,決不止於單純的學術撰述工作。以梁武帝
      「建康教團」的學僧為中心,透過「涅槃學」的研究,編纂、
      注疏而建立一廣博深邃的「涅槃思想」體系,作為政教結合政
      策的理論基礎,並進而據以實施政教改革是可以理解的。本文
      主題為政教結合關係理念的形成與政策之歷史性描述探討,無
      法再深入探討其思想內含,因此除了在約略論述「涅槃思想」
      與「皇帝菩薩」理念形成及其作用之關係外,俟他日再予專題
      探討。
          與《大般涅槃經》的集解、注疏工作並駕齊驅的另一項大
      工作,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註解。《大唐內典錄》卷四
      :
            摩訶般若波羅蜜子注經五十卷或一百卷,武帝蕭衍以庭
            蔭早傾,常懷哀感。每嘆曰:「雖有四海之尊,無以得
            申罔極。」故留心釋典。以八部般若是十方三世諸佛之
            母,能消除災障,蕩滌煩勞。故採眾經,躬述注解。又
            親講讀,冀藉茲勝福,望得展斯

      註一一六:同註一0五。
      註一一七:參見橫超慧日〈梁ソ武帝ソ佛教觀〉,頁1207─12
                21。
 
 

      頁50

            思慕。(註一一八)
          《出三藏記集》卷八,大梁皇帝〈注解大品經序〉:
            朕(梁武帝)以聽覽餘日,集名僧二十人。與天保寺法
            寵等,詳其去取,靈根寺慧令等,兼以筆功,探採釋論
            (大智度論)以注經本。略其多解,取其要釋。此外或
            捃關河舊義,或依先達故語。時復間出,以相顯發。若
            章門未開,義勢深重。則參懷同事,廣其所見。使質而
            不簡,文而不繁。庶令學者有過半之思。(註一一九)
          梁武帝與名僧二十人所注解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子注經》
      五十卷或一百卷已佚失,但是在《出三藏記集》還保留梁武帝
      為這部經注的序。《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二十七卷為姚秦、鳩
      摩羅什所譯,又簡稱為《大品經》。梁武帝的〈注解大品經序
      〉未詳載注解這部《摩訶般波羅蜜子注經》的年代,後代學者
      根據不同的資料而有天監六年、天監七年、天監十一年等說法
      。 (註一二 0 )本文不擬涉及注解年代的瑣細考証,而以本
      經注大約著作於天監六年至十一年之間( 507 ─ 512 )。參
      與《大品經》注解工作的有天保寺法寵、靈根寺慧令等名僧二
      十人。天保寺法寵( 451 ─ 524 )是梁武帝所禮聘的「家憎
      」之一,精通義理、恪遵律儀,武帝並尊稱其為「上座法師」
      。(註一二一)靈根寺慧令則於天監十一年,奉敕詣攝山棲霞
      寺就三論大師僧朗學習三論大義。江總〈攝山棲霞寺碑〉:
            名德僧朗法師者,去鄉遼水,問道京華。清規挺出,碩
            學精詣。早成般若之性,夙植尸羅之本。闡方等之指歸
            ,弘中道之宗致。北山之北,南山之南,不遊皇都,將
            涉三紀。梁武皇帝能行四等,善悟三空。以法師累降徵
            書,確乎不拔。天監十一年,帝

      註一一八:《大唐內典錄》卷四,頁266下。又《歷代三寶紀》
                卷十一,頁99中。
      註一一九:《出三藏記集》卷八,大梁皇帝〈注解大品經序〉
                ,頁54中。
      註一二十:內藤龍雄認為《注解大品經》的撰年是天監六年,
                見氏著〈梁ソ武帝シ『般若經』〉,《印度學佛教
                學研究》卷二二第一期,昭和 48 年,頁 314。湯
                用彤認為《大品經注》作於天監十一年,見氏著《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頁 739。諏訪純則分別
                注錄於天監六年、七年、十一年,見氏著〈梁武帝
                ユу教關係事蹟年譜考〉天監六年、七年、十一年
                等條,頁 59,62,67。
      註一二一:《續高僧傳》卷五〈法寵傳〉,頁461上─下。
 
 

      頁51

            乃遣中寺釋僧懷,靈根寺釋慧令等十僧,詣山諮受三論
            大義。(註一二二)
          梁武帝〈注解大品經序〉曰:「靈根寺慧令等,兼以筆功
      ,探採釋論(大智度論)以注經(大品經)本。或捃關河舊義
      。」湯用彤認為「關河舊義」即指姚秦時代關中地區鳩摩羅什
      、僧肇等有關般若三論的學說。攝山僧朗在齊梁之際復興關河
      舊義的般若三論之學,其學經僧詮、法朗至隋.吉藏而創立三
      論宗。(註一二三)那麼,梁武帝敕命慧令等十僧往學於攝山
      僧朗的「關河舊義」,與慧令等二十名僧「捃關河舊義」注解
      《大品經》,在中國佛教思想的演變上居於關鍵性的地位。兩
      晉之際,名士的老莊清談與名儒的般若性空相近,因此有般若
      的六家、七宗之說的盛行。姚秦時代關中地區的鳩摩羅什(40
      1─413)傳授三論,其弟子僧肇(384─414)解空第一,《肇
      論》的般若之學己登峰造極。但是,般若的空無似乎不易把捉
      ,於是涅槃等的妙有逐漸流行。宋齊時代(420─501),《涅
      槃經》與《成實論》相繼盛行,學者乃忘大乘真空之論,而常
      墮於妙有的一邊(註一二四)。偏空或偏有,都不合乎佛法的
      中道,都不是正確之論。梁武帝除了研究、講說、編纂、注疏
      《大般涅槃經》之外,又敕命慧令等人學習「關河舊義」的般
      若三論之學,且親率名僧二十人採關河舊義注解《大品般若經
      》。武帝不但在魏晉南北朝由般若三論而涅槃、成實,再回歸
      般若三論的佛教思想演變史上,具有促進此種轉變回歸的助力
      作用(註一二五),而且融合了「般若」、「涅槃」等有無兩
      宗之對立,顯示他頗為卓越的佛學思想。梁武帝〈注解大品經
      序〉:
            頃者,學徒罕有尊重(般若),或時聽聞,不得(般若
            )經味。帝釋誠言,信而有徵。此實賢眾之百慮,菩薩
            之魔事。故唱愈高而和愈寡,如愈稀而道愈貴。致使正
            經(般若經)沈匱於世,實由虛己情少,懷疑者多。虛
            己少則是我之見深;懷疑多,則

      註一二二:江總〈攝山棲霞寺碑〉,《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第六冊〈江令君集〉﹐文津出版社,頁4522。
      註一二三:參見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頁734─7
                40。
      註一二四:同前註,湯用彤前引書第十七章〈南方涅槃佛性諸
                說〉﹐第十八章〈南朝成實論之流行與般若三論之
                復興〉,頁677─765。
      註一二五:同前註,頁731。
 
 

      頁52

            橫構之慮繁。然則雖繁慮紛紜,不出四種。一謂此經非
            是究竟,多引涅槃,以為碩決。二謂此經未是會三,咸
            誦法華,以為盛難。三謂此經三乘通教,所說般若即聲
            聞法。四謂此經是階級行,於漸教中,第二時說。舊義
            如斯,迺無是非。較略四意,粗言所懷。涅槃是顯其果
            德,般若是明其因行。顯果則以常住佛性為本,明因則
            以無生中道為宗。以世諦言說,是涅槃是般若。以第一
            諦言說,豈可復談其優劣。(註一二六)
          梁武帝認為《般若經》在宋齊之世不為學者所理解的原因
      ,除了曲高和寡之外,還受到不正確的懷疑。這些曲解《般若
      經》的看法,可歸納為四種。第一種是以宋齊流行的《涅槃經
      》來批判《般若經》,認為後者不究竟。梁武帝認為「涅槃是
      顯其果德,般若是明其因行。顯果則以常住佛性為本,明因則
      以無生中道為宗。」般若是佛法的因行,涅槃是佛法的果德,
      具有密切不可分的因果關係。涅槃果德,必須以眾生皆具有常
      住的佛性為基礎,加以適當的修行方能達到究竟之位。般若促
      使眾生明白最基本的成佛原因與行持,必須體會到無生的中道
      為其宗極所在。以一般世俗的、相對的真理(世諦)來看,可
      以分為般若的因行與涅槃的果德兩種;如果以最究竟的第一諦
      來說,根本無所謂的涅槃、般若優劣的判別說法。梁武帝會合
      了南北朝涅槃有宗與般若空宗兩極的說法,以般若為因,涅槃
      為果,且更進一步打破這兩種說法,而融會貫串成完整的佛學
      思想。梁武帝於中大通元年( 529 )、中大通三年( 531 )
      在同泰寺講《涅槃經》, 中大通五年( 533 )講《金字般若
      經》,大同六年( 540 )、中大同元年( 546 )、太清元年
      ( 547 )講《般若經三慧品》。 梁武帝的佛學思想,以《大
      般涅槃經》與《大品般若經》為兩大支柱。梁武帝的佛學思想
      以《涅槃經》為中心,而後重點漸移至《般若經》,晚年則以
      《般若經》的〈三慧品〉為中心,而攝山僧朗的般若空觀思想
      之侵透,為此轉變的重要因素。(註一二七)梁武帝〈注解大
      品經序〉:
            機事未行,六畫得其悔吝。玄象即運,九章測其盈虛,
            斯則鬼神不能隱其情狀,陰陽不能遁其變通。至如摩訶
            般若波羅蜜者,

      註一二六:同註一一九,頁531下。
      註一二七:參見橫超慧日〈梁ソ武帝ソ佛教觀〉,頁1207─12
                21。
 
 

      頁53

            洞達無底,虛豁無邊。心行處滅,言語道斷。不可以數
            術求,不可以意識知。非三明所能照,非四辯所能論。
            此乃菩薩之正行,道場之直路,還源之真法,出要之上
            首。(註一二八)
          梁武帝明自的指出「摩訶般若波羅蜜」是「菩薩之正行」
      ,如不能尊重或理解「般若」則為「菩薩之魔事」。梁武帝的
      菩薩思想建立在廣大精深的《般若經》上。除了「般若空觀」
      的菩薩思想外,他又融合了《涅槃經》中菩薩之「慈悲」與「
      平等」思想。那麼,梁武帝的「菩薩思想」建立在《般若經》
      與《涅槃經》兩大系統之上,且這兩大系統又是經過批判當時
      流行的《法華經》,五時判教等說法而來。(註一二九)梁武
      帝的佛學思想乃至菩薩思想是佛學研究的大課題,本文為政教
      結合政策及其理念的歷史性描述,暫時無法深入探討。然而,
      梁武帝的政教結合政策所從事的佛典註解工作,似乎為這種政
      教結合政策的中心理念「皇帝菩薩」,創造了廣博精深的「菩
      薩思想」之理論基礎。
          梁武帝除了著作《制旨大般涅槃經講疏》百一卷,《摩訶
      般若波羅蜜子注經》五十卷或百卷之外,尚著有《三慧經講疏
      》,《淨名經義記》,《制旨大集經講疏》十六卷,《發般若
      經題論義並問答》十二卷。 (註一三 0 )可惜這些書業已散
      失,著作年代也不可考,無法再進一步研究。茲根據本章各節
      的討論,編訂附表二:梁武帝天監年間的佛典編纂譯註表。

      註一二八:同註一一九,頁53中─下。
      註一二九:見梁武帝《注解大品經序》,同註一二六所引文。
      註一三十:詳見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頁703。
 
 

      頁54
 
 

  頁57

          根據附表二:梁武帝天監年間的佛典編纂譯註表,所列的
      三十三種佛典可以歸納成四類。第一類,佛教類書與參考工具
      書。 從編號」至編號 13,合計十三種。佛教從西漢哀帝元壽
      元年(西元前二年)傳到中國,到梁武帝時已經有五百多年。
      將部帙浩汗,新舊雜出、繁複錯綜的佛教典籍加以有計劃的整
      理、分類、編纂,是一項迫切而有其必要的基礎性工作。梁武
      帝敕令僧旻率領才學道俗三十餘人編纂《眾經要抄》八十八卷
      ;寶唱編纂各種佛教類書,經錄;智藏等二十人編撰《義林》
      八十卷的「義理辭典」;以及寶唱等人編撰而留傳至今的《經
      律異相》五十卷之綜合類書。梁武帝不僅開創中國佛教學術史
      第一步的整理、編撰類書、工具書等基礎性工作,而且以帝王
      領導「建康教團」至少三十人以上的佛學專家,對於佛學做出
      巨大的貢獻。這些類書、入門書、參考書,全面的、按步就班
      地展現佛法的各種內容,方便人們迅速的進入佛法領域。第二
      類,律藏的整理與戒本,乃第 14 號與第 15 號兩種。戒律是
      佛教的根本,沒有戒律的遵循、規範,則佛教教團難以持久存
      在;佛教徒不修持戒律,則無由得禪定與智慧,達到究極解脫
      的目的。梁武帝敕令明律的僧侶整理律藏,又親自編撰《出要
      律儀》使佛教教團有所遵循。最重要的是《在家出家受菩薩戒
      法》的編撰,使大乘菩薩道得以經由佛教徒個人之菩薩戒行的
      實踐,而達到成菩薩、佛的圓滿境界。第三類,新譯或重譯的
      佛經。從第 16 號至 29 號,共計十四種。梁武帝聘請扶南人
      僧伽婆羅為「家僧」,並敕請大僧正慧超、寶唱、僧智、法雲
      、袁曇允等人助其翻譯各種佛經。由此可見梁武帝對翻譯佛經
      工作的重視與支持,以致多種佛經被翻譯傳入中國。尤其梁武
      帝親自參與《阿育王經》十卷的翻譯,更凸顯這位佛教中「轉
      輪聖王」之典型的特殊性,此點與梁武帝倣效「阿育王」的佛
      法治國政策有密切關係。 第四類,佛經的註解。 從 30 號至
      33 號,計四種。 《涅槃經》與《般若經》的註解,是佛法義
      理較高層次的工作。透過經典的注解講疏,能傳達作者的思想
      ,並建造完整的思想體系。梁武帝與「建康教團」的學僧二十
      人,引「關河舊義」等佛教思想,注解《般若經》而發揚「菩
      薩之正行」的思想,以及在中國佛教思想上由兩晉般若,經宋
      齊涅槃、成實,再回歸般若三論的潮流演變上,起了重大的助
      成作用。

            結語
 
 

      頁58

          梁武帝以這樣龐大而實力雄厚的「建康教團」為核心人員
      ,從事佛典的整埋、編纂,戒律的訂定,佛經的翻譯,義理的
      疏解等重要的學術工作。梁武帝透過佛教類書、工具書使佛教
      普及化,接引更多的人學佛;透過律藏的整理與戒本的製定,
      使教團有所遵循,佛教徒的學佛更為落實。透過經典的翻譯,
      尤其建立阿育王的典範,來作為佛化王國的理想。並且在最高
      層的義理上,重新判教而樹立《般若》與《涅槃》的因果關係
      ,闡揚菩薩思想等。梁武帝領導陣容堅強的「建康教團」,結
      合僧侶與佛學專家,從事佛教的學術等工作,可以說是打破了
      東晉以來「沙門不敬王者」的傳統形勢。武帝透過主導「建康
      教團」的宏揚佛教工作,以及佛法的解釋工作,使武帝重新獲
      得佛教界的領導權。梁武帝在天監年間的十八年中,率領「建
      康教團」制定及執行各種政教結合政策,而且為這種政策透過
      以上四類佛典的編纂譯註工作,建立廣博精深的佛學體系。天
      監十八年四月八日,梁武帝親受菩薩戒典禮上,這種政教結合
      政策的理念,以「皇帝菩薩」的名號而頒布世上。天監年間的
      政教結合政策之推行,與佛典的編纂譯註,正是「皇帝菩薩」
      理念及政策形成的重要基礎。(註一三一)

      註一三一:本文係拙作《梁武帝「皇帝菩薩」理念的形成及政
                策的推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
                文,民國78年)的第四、五章改寫而成。有關「皇
                帝菩薩」的史實依據與意義,「皇帝菩薩」理念及
                政策等詳細內容,請參見拙作第一、二、三、六、
                七、八等章。
 

      梁武帝「皇帝菩薩」形成基礎的理念及政策之
      形成基礎
      顏 尚 文
 
 

      頁1
            第一章 天監年間的政治與佛教結合政策
            第二章「皇帝菩薩」理念形成的學術基礎

      前  言

          在歷史演變的進程中,往往會因時代環境的不同而發展出
      新的理念或新的政策,而對當世或後代產生各種啟示、改革等
      深遠的影響。我國古代的君主集權政冶,在政治與宗教之間常
      有某種程度的結合或衝突關係。我國政教關係的發展,到魏晉
      南北朝時代進入一個顯著的變革時期,政冶方面是南北長期分
      裂與動盪不安,宗教方面則是外來的佛教迅速地傳佈於各個階
      層並取得優勢的地位,因此而衍生出各種政教衝突或政教結合
      等問題。北朝一方面有北魏太武帝及北周武帝的激烈、殘酷的
      滅佛法難,另一方面卻也有雲岡及龍門石窟中慈祥、雄偉的「
      帝王如來身」大石佛:南朝一方面有勢不兩立的形神、因果、
      夷夏、本末等激烈的義理論爭,另方面也有三教合一、政教結
      合等兼容性、創造性的理念或政策出現。梁武帝為因應魏晉南
      北朝政冶與佛教關係的發展,創造出「皇帝菩薩」這一
 
 

      頁2

      新的政教結合理念,並且以「皇帝菩薩」的理念為中心來制定
      與推行各種政教結合政策,而對梁代的政冶、社會、文化等方
      面都產生了影響。梁武帝「皇帝菩薩」的新理念與新政策,雖
      然未能進一步創造出新的制度而完成政冶與宗教方面全盤改革
      ,反而身死國亡、悽慘失敗,但是,在中國政冶、宗教史上,
      他的政教結合的理念與政策,及其形成與推展過程就具備了創
      造性、建設性的積極意義,值得歷史學者做深入的探討。
          梁武帝於天監元年( 502 )四月八日即皇帝之位, 開創
      梁朝而開始面對東晉以來特殊的政教環境。東晉王朝的建立,
      得力於貴族的鼎力相助,君權與貴族政治相互結納,而共同維
      持偏安江南的半壁江山。貴族社會崇信佛教,也使僧侶的社會
      地位提高,並使沙門能堅持與王者分庭抗禮的「沙門不敬王者
      」之佛教傳統。梁武帝超自諸生,青年時代遊於齊竟陵王門下
      ,為「竟陵八友」文壇的領袖之一。梁武帝不但兼備玄、儒、
      文、史的士大夫教養,也受到竟陵王優遇沙門、崇敬佛法的影
      響,對佛教以及佛學思想有一定的接觸與理解。梁武帝在齊永
      泰元年( 498 )就任雍州刺史雄據一方之時, 就開始聯結雍
      州地區的豪族, 永元二年( 500 )建牙集眾起義時,更擴大
      聯結荊州地區的豪族; 中興元年( 501 )十月,義師登陸建
      康城南之後,更聯結在首都地區的中央士族,終於推翻蕭齊,
      建立梁朝。梁武帝在創業革命的過程中除了聯結貴族之外,也
      應用僧侶預言等宗教方面的神秘奇蹟,而同時結合社會上另一
      勢力──寺院僧侶的支持。梁武帝政權的建立,仍然必須結合
      貴族與沙門的勢力,仍然必須承受傳統的貴族、沙門與君權抗
      衡的形勢。這種皇帝、貴族、沙門三方鼎立抗衡的形勢,不是
      雄才大略、兼備文武才幹的梁武帝所樂見的。如果梁武帝想在
      南朝的政治、社會、文化等方面有一番大改革與大貢獻,他首
      先必須集中鞏固強化他的君權,才能有效的運用權力,實踐較
      大的作為與理想。反觀北朝胡人政權,其以塞外遊牧民族強大
      的武力為後盾,征服壓制整個北方社會。北方貴族除了築塢堡
      自保以外,不得不服事胡人政權;北方的僧侶在兵荒馬亂、流
      離困頓之際,不得不發出「今遭凶年,不依國主、法事難立」
      的哀嘆(註一)而輔佐胡人君主,推行「皇帝即如來」的政教
      結合政策。梁武帝如果想要效法北方胡人政榷,較為全面性的
      、強而有力的主導社會上的貴族與沙門兩大勢力,他除了有效
      的節制註一:梁.慧皎《高僧傳》卷五(道安傳),《大正藏
      》五十冊,頁 352 上。

      頁3

      貴族勢力之外,似乎在宗教方面應該推行類似於北朝「皇帝如
      來」的政教結合政策。換句話說,梁武帝的政權必須打破「沙
      門不敬王者」的政教分立自主之傳統形勢,而力求王者與沙門
      之間更緊密的結合政策之制定與推行。
          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 502 ─ 549 )之久,即位的第一
      個年號為「天監」,取自《尚書》:「天鑒其德,用集大命」
      之句,(註二)隱含著上天鈞鑒其君德,而將集聚運用天命於
      地上臣民之意。天監元年至十八年( 502 ─ 519 ),共計十
      八年。天監年間,先後施行土斷,頒新律,置五經博士、定百
      官九品為十八班,詔試通經之士不限門第授官,修五禮等政冶
      、社會、學術方面的改革工作。 天監六年( 507 )之後,對
      北魏的戰爭獲得勝利,梁朝大抵在安定的社會中,得以不斷的
      進行各種政策的推行,因而造成歷史上的「天監之冶」,為史
      官所稱譽。(註三)梁武帝似乎在即位的第一天,就開始推行
      「政教結合」政策,他選擇四月八日的「佛誕日」、「浴佛節
      」為舉行登位大典的日子,似乎暗示著他的「政教結合」政策
      也同時開始進行。梁武帝即位初年的「政教結合」政策之推行
      ,比起北朝來說顯得極端的艱鉅。因為北朝的僧侶在「皇帝即
      如來」的政教結合政策下,視皇帝為「當今如來」、「現世活
      佛」,對於這樣的當今「皇帝如來」之領導,沙門會聽從而盡
      力襄助政教結合政策之推行。而南朝的「沙門不敬王者」與北
      朝的「皇帝即如來」相比,天南地北呈現著兩極化的另一極端
      。梁武帝如何在「沙門不敬王者」的極端不利情況下扭轉頹勢
      ,如何結納僧侶並獲得他們的尊重與敬服,進而取得領導僧團
      的地位,是他企謀解決的首要課題。所以梁武帝除了本身致力
      於瞭解、研究佛法義理之外,並且信仰佛教,按佛法來修行、
      實踐,以期獲得僧侶等佛教徒的敬重。此外,梁武帝以「奉佛
      天子」的身份,致力於寺院的建築,襄助教團的宏

      註   二: 唐.姚思廉撰《梁書》卷一〔武帝紀〕,鼎文本,
                頁 29。
      註   三: 《梁書》卷三(武帝紀),史臣論曰:「興文學,
                修郊祀,治五禮,定六律,四聰既達,萬機斯理,
                治定功成,遠安邇肅。…征賦所及之鄉,文軌傍通
                之地,南超萬里,西拓五千。……三、四十年,斯
                為盛矣。自魏晉以降,未或有焉。」,頁 97。 《
                梁書》卷七(敬帝紀),史臣魏徵曰:「(高祖)
                開蕩蕩之王道,大修文教,盛飾禮容,豉扇玄風,
                闡揚儒業,……凡數十年。濟濟焉,洋洋焉,魏晉
                以來未有若斯之盛也。」,頁 150。唐、李延壽《
                南史》卷七,史臣論曰:「及據圖籙,多歷歲年,
                制造禮樂,敦祟儒雅,自江左以來,年踰二百,文
                物之盛獨美于茲。鼎文本,頁 225。
 
 
 

      頁4

      法等崇佛工作。最重要的,他禮遇、聘任佛教界的高僧大德,
      獲得他們的信服與支持。梁武帝建立以君王為中心的一個核心
      教團,集合首都建康地區的義解、明律、習禪、神異等各科高
      僧,以及佛法方面的專家學者,共同襄助他的政權與佛教間更
      緊密的結合。
          梁武帝在天監年間的十八年之中,不斷的建造寺院與重用
      僧侶, 舉辦各種崇佛活動,因而在南北朝特殊的政教環境中,
      建立一個以帝王為中心的「建康教團」。梁武帝對「政教結合
      」政策的推行與運作,終於在天監十八年四月八日親受菩薩戒
      的典禮後,提出了「皇帝菩薩」之名號。 因此,梁武帝天監年
      間政教結合政策的實行, 與「皇帝菩薩」理念的形成,有牢不
      可分的密切關係。 「皇帝菩薩」理念的提出,可以說是梁武帝
      「建康教團」往後推行政教結合政策的象徵與符號。 以下,第
      一章分成三節來探討佛誕日即位禮, 建造寺院,「建康教團」
      僧侶的襄肋與政教結合政策的關係。而有關「建康教團」的部
      份成員, 以及他們對於佛典的編纂、譯註與「皇帝菩薩」理念
      形成的關係,在第二章再深入探討。

            第一章  天監年間的政治與佛教結合政策

          第一節 佛誕日即位禮的象徵意義

      《梁書》卷二(武帝紀):

      天監元年夏四月丙寅(八日),高祖(武帝)即帝位干南郊。
      設壇柴燎,告類于天曰:「皇帝臣衍,敢用玄牡,昭告于皇天
      后帝:齊氏以曆運斯既,否終則亨,欽若天應,以命于衍。夫
      任是司牧,惟能是授;天命不于常,帝王非一族。唐謝虞受,
      漢替魏升,爰及晉、宋,憲章在昔。咸以君德馭四海,元功子
      萬姓,故能大庇氓黎,光宅區宇。(註四)

      註   四: 《梁書》卷二〔武帝紀〕,頁33。
 
 

      頁5

          梁武帝即皇帝位于南郊,並祭告于天。《禮》曰:「南郊
      之祭,即是圓丘。日南至,於其上以祭天。天稱皇天,亦稱上
      帝,亦直稱帝。」(註五)即帝位須祭告於皇天上帝,這是傳
      統「政教結合」政策的儀式之一 o 《通典》(郊天)曰: 「
      夫聖人之道,莫大乎承天,天行健其道變化。故庖犧氏仰而觀
      之,以類萬物之情焉。黃帝封禪天地。少昊載時以象天。堯命
      羲和敬順昊天,故郊以明天道也。」(註六)三代以來至梁武
      帝時,歷代帝王即位都會祭告皇天上帝,證明自己獲得「天命
      」,且將以「天道」來治理天下。梁武帝即位祭告於天的典禮
      ,其日期選擇在四月八日釋迦牟尼佛誕日,即俗稱的「浴佛節
      」,似乎包含著另一種宗教上的意義。中國最早傳譯有關佛誕
      日,由天帝釋洗浴釋迦菩薩(未悟道成佛之前釋迦牟尼的尊稱
      )最早的經典是西晉.竺法護( 313 ─ 316 卒)所翻譯的《
      普曜經》:

            爾時(釋迦)菩薩從右生,忽然見身住七寶蓮華。墮地
            行七步,顯揚梵音,無 [ 月 + 劦 ] 常訓教。 我當救
            度天上天下,為天人尊,斷生死苦,三界無上,使一切
            眾,無為常安。天帝釋忽然來下,雜名香水,洗浴菩薩
            。九龍在上而下香水,洗浴聖尊。洗浴淨已,身心清淨
            。所在遊居,道超具足。生於大姓,如正真寶。奇相眾
            好,應轉法輪。若轉輪王,處在三界,以一道蓋,覆於
            十方。(註七)

      西晉以來,四月八日佛誕日舉行「浴佛」、「灌佛」、「行像
      」等儀式, 已經成為南北朝社會流行的一項節日慶典 o (註
      八)梁

      註   五: 《隋書》卷六(禮儀志)引自《禮》,頁 107。
      註   六: 唐,杜祐《通典》卷四二(郊天),台北,商務印
                書館,民國 76 年,頁 241。
      註   七: 西晉.竺法護譯《普曜經》卷一,收在《大正藏》
                第三冊,頁 494 上。
      註   八: 梁.慧皎《高僧傳》九(佛圖澄傳),後趙建平年
                間( 330 ─ 333 )「每至四月八日,(石)勒躬
                自詣寺灌佛,為兒發願。」,收在《大正藏》五十
                冊,頁 384 中。 《魏書》(釋老志):「世祖初
                即位( 424 ),於四月八日, 輿諸佛像,行於廣
                衢, 帝親御門樓,臨觀散花,以致禮敬。 」,頁
                3032。《宋書》卷四十七(劉敬宣傳):「四月八
                日,敬宣( 371 ─ 415 )見眾人灌佛,乃下頭上
                金鏡以為母灌,因悲泣不自勝。」,頁 1409。
 
 

      頁6

      武帝選擇四月八日即位稱帝,似乎意味著他將像釋迦菩薩一樣
      ,在這一天誕生,當救度天上天下的眾生,像轉輪聖王一般在
      三界行正道,而覆庇十方人民。大約在梁武帝即位前九年,有
      一神異僧侶就看見他「頂有伏龍」,並請他在「封泰山」登位
      之日能加尋覓。《金樓子》(興王篇)曰:

            有桑門釋僧輝,不知從何來也。自云有許負之法,通名
            詣上,見而驚曰:「檀越頂有伏龍,此非人臣之相,貧
            道所未見也,君若封泰山,願能見覓。」上笑而不答,
            此後莫知所之。(註九)

          《梁書》(諸夷傳)記載梁武帝即位當天的「神異」等事
          蹟:

            干子阤利國,在南海洲上。天監元年,其王瞿曇脩跋阤
            羅以四月八日夢見一僧,謂之曰:「中國今有聖主,十
            年之後,佛法大興。汝若遣使貢奉敬禮,則土地豐樂,
            商旅百倍;若不信我,則境土不得自安。」脩跋阤羅初
            未能信,既而又夢此僧曰:「汝若不信我,當與汝往觀
            之。」乃於夢中來至中國,拜覲天子。既覺,心異之。
            阤羅本工畫,乃寫夢中所見高祖容質,飾以丹青,仍遣
            使並畫工奉表獻玉盤等物。使人既至,模寫高祖形以還
            其國,比本畫則符同焉。因盛以寶函,日加禮敬。後跋
            阤死,子毗邪跋摩立。 十七年( 518 ),遣長史毗員
            跋摩奉表曰:「常勝天子陛下;諸佛世尊,常樂安樂,
            六通三達,為世間尊,是名如來。應供正覺,遺形舍利
            ,造諸塔像,莊嚴國土,如須彌山。邑居聚落,次第羅
            滿,城郭館宇,如忉利天宮。具足四兵,能伏怨敵。國
            土安樂,無諸患難,人民和善,受化正法,慶無不通。
            猶處雪山,流注雪水,八味清淨,百川洋溢,周回屈曲
            ,順趨大海,一切眾生,咸得受用。於諸國土,殊勝第
            一,是名震旦。大梁揚都天子,仁廕四海,德合天心,
            雖人是天,降生護世,功德寶藏,救世大悲,為我尊生
            ,威儀具足。是故至誠敬禮天子足下,稽首問詢。……
            」(註十)

      南海干阤利國王在天監元年四月八日夢見神僧,告以中國聖主
      即位,當遣使貢奉敬禮,將致國家豐樂,商旅百倍。這則記載
      或許

      註   九: 《金樓子》(興王篇),頁16。
      註   十: 《梁書》卷五四(諸夷傳),頁794─5。
 
 

      頁7

      是附會假託的神話,但是也呈現梁武帝於「佛誕日」即位的特
      殊意義。根據《梁書》的記載,干阤利國有三次朝貢中國,一
      在宋孝武帝時( 454 ─ 464 ),二在天監初年阤羅國王感夢
      之後,三在天監十七年( 518 )。 最後一次朝貢的「奉表文
      」稱讚梁武帝是「世間尊」,莊嚴國土如須彌山,城郭聚落如
      忉利天宮,具足轉輪聖王的四兵而能伏怨敵,人民受化正法而
      和善,因此一切眾生咸得受用。大梁揚都常勝天子,仁廕四海
      ,德合天心,雖人是天,降生護世,救世大悲。天監十七年的
      「奉表文」,幾乎把梁武帝形容為一位「降生救世」的「佛菩
      薩」,是一超人的「天」。天監十八年( 519 )梁武帝受菩
      薩戒成為「皇帝菩薩」,以佛法治國的政策達到顛峰。從以上
      的史實中,吾人似乎可以推測後世史官根據干阤利國「奉表文
      」的讚詞,而追述其國王早在梁武帝即位時就夢見神僧告以「
      聖主出世,十年之後佛法大興」的預言。梁武帝最遲在天監十
      一年( 512 )就正式提出菩薩思想, 為佛化理想王國的理論
      基礎。(註十一)「十年之後,佛法大興」也許是指「菩薩思
      想」出現的重大轉變事實。因此,天監元年四月八日即位的感
      夢,天監十一年「菩薩思想」的出現,天監十八年「皇帝菩薩
      」理念的建立,似乎有其重要的意義。梁武帝於「佛誕日」即
      位,祭告皇天上帝,一方面申明接掌新「天命」以「君德四海
      」,另一方面彰顯將如同「釋迦菩薩」誕生般以「普渡眾生」
      。這似乎在傳統的「政教合一」、「天降聖王」的中國政治文
      化上,再結合印度佛教「救世菩薩」、「轉輪聖王」的政治思
      想。為梁武帝邁向「皇帝菩薩」之路,奠定神聖的基礎。

      第二節  建造寺院與政教結合政策

      一、法王寺

      唐.許嵩《建康實錄》卷十七曰:

      註 十一: 梁武帝天監十一年《注解大品經序》曰:「(般若
            )乃菩薩之正行,道埸之直路。」,見《出三藏紀集》
            卷八,《大正藏》五十五冊,頁 53 下。並詳見第二章
            第四節之探討。
 
 
 

      頁8

      天監二年( 503 )置法王寺,北去縣二十里。 案《塔寺記》
      :武帝造。其地本號新林,前代苑也。梁武義軍至,首祚王業
      ,故以「法王」為名。 大同九年( 543 )於寺側起王遊苑。
      尚書令沈約為寺碑文,美武功也。(註十二)

      沈約(441─513)〈法王寺碑〉

            昔周師集於孟津,漢兵至於垓下,剪商肇乎茲地,殪楚
            由乎斯域。慧雲匪由觸石,法雨起乎悲心,驅之仁壽,
            度之彼岸。濟方割於有頃,樸既燎於無邊。……乃按兵
            江岸,誓眾商郊。因斯而運斗樞,自茲而廊天步。業隆
            於夏,功高代殷。濟樸流而臣九服,握乾綱而子萬姓。
            眷言四海,莫不來王。……銘曰:往劫將謝,災難孔多
            。炎炎烈火,淼淼洪波。聚為丘岳,散成江河。俗緣浮
            詭,真諦遐長。匪因希尚,曷寄舟梁。標功顯德,事歸
            道場。祁祁法眾,同茲無我。振鍚經行、祇林宴坐。或
            期寂滅,或念薪火。惆悵三明,徘徊四果。(註十三)
          梁武帝於齊永元二年( 500 )十一月在雍州起兵, 翌年
      九月在建康西南的新亭附近上陸,與結集在新林的齊軍決戰,
      且獲得決定性的大勝。(註十四)梁武帝在建國的第二年,為
      了紀念這個「首祚王業」的戰勝之地,於此建造「法王寺」。
          「法王」梵語 dharma-raaja 的譯語,有三種含義。 (一
      )佛尊稱為法王:鳩摩羅什( 344 ─ 413 )譯《妙法蓮華經
      》(安樂行品):「如來亦復如是,以禪定智慧力,得法國土
      ,王於三界。而諸魔王不肯順伏,如來賢聖諸將與之共戰。…
      …如來亦復如是,於三界中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眾生。」
      (註十五)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法王
      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財施一切,

      註 十二: 唐.許嵩《建康實錄》卷十七(高祖武皇帝),北
                京,中華書局,張忱石點校本,1986 年, 頁 674
                。
      註 十三: 沈約《沈隱侯集》,收在《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第五冊,文津出版杜,頁 3827。
      註 十四: 《梁書》卷一(武帝紀)曰:「(永元二年九月)
                新亭城主江道林率兵出戰,眾軍擒之於陣。大軍次
                新林,……請東昏燒南岸邑屋以開戰埸。自大航以
                西,新亭以北,蕩然矣。」頁 12。 又參見譀訪義
                純(梁代ユу教シ武帝(一)─武帝ユу寺建立)
                ,收在《三藏》 l91,1979 年,頁 2。
      註 十五: 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卷第五(安樂行
                品)第十四,《大正藏》九冊,頁 39 上。
 
 

      頁9

      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已於諸法得自在,是故稽
      首此法王。」(註十六)僧肇(384 ─ 414)註解為「俗王以
      俗力勝民,故能澤及一國。法王以法力超眾,故能道濟無疆。
      」(註十七)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佛為法王
      ,尊超眾聖,普為一切天人之師。隨心所願,皆令得道。」(
      註十八)(二)菩薩亦稱為法王: 東晉.佛馱跋陀羅(  359
      ─ 429 )譯《大方廣佛華嚴經》: 「譬如轉輪聖王太子成就
      王相,轉輪聖王令子在白象寶閻浮檀金座,取四大海水,上張
      羅幔,種種莊嚴幢幡妓樂,執金鐘香水,灌子頂上,即名為灌
      頂大王,具足轉十善道故,名轉輪聖王。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
      。受職時,諸佛以智水灌是菩薩頂,名灌頂法王,具足佛十力
      故,墮在佛數,是名諸菩薩摩訶薩。」(註十九)(三)聖人
      之極位名曰法王:唐.道宣( 596 ─ 667 )《釋迦方志》:
       「人者,不出凡聖。 凡人極位名曰輪王,聖人極位名曰法王
      。蓋此二王不生則已,生必居中。又山川國邑,人之依報,人
      勝則依勝,故此二王生焉。 」(註二 O )「法王」是佛,是
      三界中的大法王,為一切天人之師。「法王」是菩薩,將如同
      轉輪聖王般,具足轉十善道教化人民。「法王」是聖人之極位
      者的尊稱,此點與中國的聖王思想相合。梁武帝在「肇基王業
      」之地建「法王寺」,以富有象徵意義的宗教建築,彰顯政冶
      上「首祚王業」的重大成就,似乎含有特殊的「政教結合」之
      意義。沈約的(法王寺碑)讚美梁武帝,將以悲心起「慧雲法
      雨」濟度蒼生於「仁壽之彼岸」,又「握乾鋼而子萬姓」,都
      說明這種「政教結合」的理想。印度的阿育王被稱為「阿育法
      王」,日本的聖德太子被稱為「聖德法王」,而中國的梁武帝
      似乎也可以被稱為「武帝法王」。(註二一)印度、中國、日
      本三

      註 十六: 姚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上(佛國品)
                第一,《大正藏》十四冊,頁 537 下。
      註 十七: 李翊灼校輯《維摩結經集註》,台北,老古文化公
                司,民國 75 年,頁 49。
      註 十八: 曹魏.康僧鎧譯《無量壽經》卷下,《大正藏》十
                二冊,頁 275 中。
      註 十九: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二七(
                十地品),《大正藏》九冊,頁 572 中。
      註 二十: 唐.道宣《釋迦方志》卷上,《大正藏》五一冊,
                頁 950 上。
      註 二一: 梁.僧伽婆羅譯《阿育王經》卷第一: 「阿育王起
                八萬四千塔己,守護佛法。時諸人民謂為阿育法王
                。」,《大正藏》五十冊,頁 135上。《望月佛教
                大辭典》〈法王條〉:「日本奉聖德太子為聖德法
                王,又稱為太法王皇太子。」,頁 4550 上。
 
 
 

      頁10

      位最著名的以佛法治國之君王,皆同稱為「法王」,似乎意味
      著佛教與政冶,有更深一層,更崇高的「法王治世」之理想。

      二、光宅寺

          沈約〈光宅寺剎下銘並序〉:

            光宅寺,蓋上帝(梁武帝)之故居,行宮之兆地。揚州
            丹陽郡 [ 禾 + 未 ] 陵縣某鄉某里之地。 自去茲邠毫
            ,來儀京輔。……義等去酆,事均徙鎘。及剋濟橫流、
            膺斯寶運。命帝閽以廣闢,即太微而為宇。既等漢高,
            流運於豐沛。亦同光武眷戀南陳。思所以永流聖跡,垂
            之不朽。今事與須彌等同,理與天地無窮,莫若光建寶
            塔式傳于後。 乃以大梁之天監六年( 507 )歲次星紀
            月旅黃鍾閏十月二十三日戊寅仲冬之節也。乃樹剎玄壤
            ,表峻蒼雲。……(武帝)下輦停嗶,躬展誠敬。廣集
            四部,揆景同流。弘此廣因,被之無外。同由厥路,俱
            至道場。乃作銘曰,……自天攸縱,於惟我皇。即基昔
            兆,為世舟航。重檐累構,迥剎高驤。土為淨國,地即
            金床。因斯太極,溥被翱翔。豈徒三界,寧止十方。濡
            足萬古,援手百王 o 一念斯答,萬壽無彊。 (註二二
            )

            《建康實錄》卷十七引〈東都記〉:

            初,梁武帝登極,乃立私宅為寺。(註二三)

          光宅寺是梁武帝即位前所居住的「龍興故宅」,於天監元
      年至六年改造為寺院。(註二四)「光宅」之名,出於《尚書
      》〈堯典〉:「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註二五
      )又梁武帝於天監元年四月八日即位時,告類于天曰:「……
      咸以君德馭四海,

      註 二二: 沈約〈光宅寺剎下銘並序〉,《大正藏》五二冊〈
                廣弘明集〉卷十六,頁 212 下。
      註 二三: 《建康實錄》卷十七,頁 675。
      註 二四: 參見諏訪義純,前引文,頁 3 ─ 6。 又,諏訪義
                純〈梁武帝ユу教關係事蹟年譜考〉(一)「天監
                元年條」、「天監六年條」、《佛教史學研究)第
                二十六卷第一號,頁 48 ─ 59。
      註 二五: 《尚書》〈堯典〉第一,收在《重刊宋本十三經注
                疏》第一冊,台北、藝文印書館,頁 18。
 
 

      頁11

      元功子萬性,故能大庇氓黎,光宅區宇。」(註二六)由以上
      的史料可以看出,梁武帝為了使「創業故宅」永垂不朽,乃改
      建為「光宅寺」,一方面彰顯政冶上將「光宅區宇」,另一方
      面則可以「廣集四部(佛弟子)」,「弘此廣因,被之無外」
      發揚無盡的宗教作用。「光宅寺」建立後, 即禮聘釋法雲(
      457 ─ 529 )為寺主。《續高僧傳》卷五〈法雲傳〉:

            梁氏(武帝)高臨,其相欽禮(法雲)。天監二年,敕
            使長召,出入諸殿。影響弘通之端,贊揚利益之漸。皇
            高亟延義集,未曾不敕令雲先入後下詔令。……尋又下
            詔禮為家僧,資給優厚。敕為光宅寺主,創立僧制,雅
            為後則。(註二七)

          光宅寺創立後的二十餘年間,都由梁武帝的家僧,佛教政
      策的主要制定者,其後擔任佛教教團最高指導者「大僧正」的
      釋法雲擔任寺主。釋法雲在光宅寺「創立僧制,雅為後則」,
      盡力於佛教教團制度化的工作。釋法雲是梁武帝推行「斷酒肉
      」、「菩薩戒」等政教改革運動的主要襄肋人,堪稱為武帝的
      「第一國師」。(註二八)梁武帝以第一國師的釋法雲, 擔
      任光宅寺主,不但襄助了「政教結合」政策的制定,且推行各
      種政教改革工作。那麼,光宅寺的建立,似乎成為「政教結合
      」政策的制定及執行之根據地,其重要性由此可知。

          三、開善寺

          《六朝事跡編類》卷下

          梁武帝天監十三年,以錢二十萬易定林寺前岡獨龍阜以葬
      (保)誌公。永定公主以湯沐之資造浮圖五級於其上。十四年
      ,即塔而建開善寺。(註二九)

      註 二六: 《梁書》卷二〈武帝紀〉,頁 33。
      註 二七: 《續高僧傳》卷五〈法雲傳〉,《大正藏》五十冊
                ,頁 464 上。
      註 二八: 詳見拙作〈梁武帝的君權思想與菩薩性格初探──
                以「斷酒肉文」形成的背景為例〉,《師大歷史學
                報》第十六期,民國 77 年,頁 1 ─ 36。
      註 二九: 宋.張敦頤編《六朝事跡編類》卷下〈蔣山太平興
                國禪寺〉,台北、廣文書局,民國59 年,頁176。
 
 
 

      頁12

          《高憎傳》卷十〈保誌傳〉:

            今上(梁武帝)龍興,甚見寵禮。……保誌嘗為其現真
            形,光相如菩薩相焉。誌知名顯奇者四十餘載,士女恭
            事者數不可稱。至天監十三年冬於台後堂謂人曰:菩薩
            將去。未及旬日無疾而終。屍骸香軟形貌熙悅。臨亡燃
            一燭以付後閣舍人吳慶。慶即啟聞。上歎曰:大師不復
            留矣,燭者將以後事屬我乎。因厚加殯送,葬于鐘山獨
            龍之阜。仍於墓所立開善精舍,敕陸倕製銘辭於塚內,
            王筠勒碑文寺門,傳其遺像,處處存焉。(註三十 )

          梁.陸倕(470─526)〈誌法師墓誌銘〉:

            天監十三年,即化於華林門之佛堂。先是忽移寺之金剛
            像,出置戶外。語僧眾云:菩薩當去。爾後旬日,無疾
            而殞。沉舟之痛,有切皇心。……爰詔有司,式刊景行
            ,辭曰:欲化毗城,金栗降靈。猗歟大土,權跡帝京。
            ……將導舟梁,假我方便。形煩心寂,外荒內辯。觀往
            測來,睹微知顯。動足墟立,發言風偃。(註三一)

          梁,王筠(481─549 )〈開善寺碑〉:

            妙門關鍵,闢之者即難。法海波瀾,游之者未易。是以
            軒稱俊聖,堯曰欽明。韶濩有美善之風,文武致時雍之
            業。……移風易俗,匪止今身,……或宗仰黃老之談,
            景慕神仙之術,斯蓋不度群生,事局諸己。篤而為論,
            道有未弘。……修旛繞於雲根,和鈴響於天外,玉池動
            而揚文,寶樹搖而成樂。(註三二)
          釋保誌(425─514)是一位聞名於宋齊梁三代的神異僧,
      能分身多處,預言吉凶,且現出「菩薩」相。梁武帝寵禮這位
      「保誌菩薩」,於其卒後以錢二十萬購買鍾山獨龍阜為墓地,
      而厚加殯葬。天監十四年(515),梁武帝為紀念「保誌菩薩
      」而建造「開

      註 三十: 梁.慧皎《高僧傳》卷十〈保誌傳〉,《大正藏》
                五十冊,頁 394 下。
      註 三一: 梁.陸倕〈誌法師墓誌銘〉,《漢魏六朝百三名家
                集》第五冊〈陸太常集〉,頁 4073。
      註 三二: 梁,王筠〈開善寺碑〉,《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第五冊《王詹事集》,頁 4110 。
 
 

      頁13

      善寺」。從梁武帝敕令陸倕製的〈誌法師墓誌銘〉,可以看出
      皇上對這位「菩薩大士」,「將導舟梁」、「觀往測來」、「
      發言風偃」的景仰。王筠〈開善寺碑〉顯示:梁武帝想開展黃
      帝、堯、湯、武以來的美善之風,不局限於黃老神仙獨善其身
      之術,而效法菩薩普渡眾生,使游於法海波瀾。因此,「開善
      寺」似乎意味梁武帝將從傳統的儒、道治術,開展出「菩薩」
      之善業。「開善寺」建立後,武帝禮聘梁代三大師之一的釋智
      藏( 458 ─ 522 )為寺主,且在寺內展開多種活動。《續高
      僧傳》:

            有梁革命,大弘正法。……天子下禮承修,榮貴莫不竦
            敬(智藏)。聖僧寶誌遷神,窀穸于鐘阜。於墓前建塔
            ,寺名開善,敕藏居之。……(智藏)居開善,因不履
            世。時或敕會,乃上啟辭(以老病)……帝手敕喻曰:
            ……猶勸法師,行無礙心,大悲為首,方便利益。隨時
            用舍,不宜頓杜,以隔礙心,行菩薩道,無有是處。敕
            往返頻仍久之,藏持操不改。帝將受菩薩戒,敕憎正牒
            老宿德望,時(慧)超(憎)正略牒法深、慧約、智藏
            三人。……皇太子從遵戒範,永為師傅。又請於(開善
            )寺講大涅槃。親臨幄坐爰命諮質。朝賢時彥道俗盈堂
            ,法筵之盛未之前聞。智臧任吹噓舟,真行平等。(註
            三三)

          梁武帝喻勉釋智藏,以無礙心,大悲方便行菩薩道。智藏
      是昭明太子的受戒師傅,且在開善寺受太子邀請講《大涅槃經
      》,使該寺成為朝賢的講經處所(註三四)。智藏也被稱為能
      「真行平等」的菩薩。
          梁武帝還敕請菩提達摩禪師的弟子僧副禪師住開善寺。(
      註三五)開善寺後來成為梁陳時代名僧的敕葬之地,除了寶誌
      之外,還有智藏,智者國師慧約( 452 ─ 535 ),都邑僧正
      法超( 456 ─ 526 )等高僧,均葬於開善寺前。(註三六)
      梁武帝在建康郊外鐘山山麓優美寧靜之處建造開善寺,一方面
      紀念「保誌菩薩」,禮聘行「菩薩道」的智藏為寺主,款待達
      摩禪師的弟子僧副禪師; 另一方面以

      註 三三: 《續高僧傳》卷五〈智藏傳〉,《大正藏》五十冊
                ,頁 466 上─ 467 上。
      註 三四: 除了前註〈智藏〉所引,昭明太子請講《涅槃經》
                之外。《廣弘明集》卷二一〈晉安王與廣信侯書述
                開善寺聽講事〉,卷三十〈梁昭明開善寺法會詩〉
                等條,也記載開善寺法會盛況。《大正藏》五二冊
                ,頁 252 上,頁 352 下。
      註 三五: 《續高僧傳》卷十六〈僧副傳〉,《大正藏》五十
                冊,頁 550 上。
      註 三六: 《續高僧傳》卷六〈慧約傳〉,卷二一〈法超傳〉
                ,頁 470 上,頁 607 上。
 
 
 

      頁14

      該寺為王侯朝賢講經之所,名僧的葬地。這些,似乎意味著「
      開善寺」乃是開出菩薩善業之根據地。菩薩在諸佛未出世時,
      自修十善法。十善法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
      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不貪、不瞋、不邪見。(註三七)眾
      生想成為菩薩,必須修持三種戒:菩薩律儀式,攝善法戒,攝
      眾生戒。攝善法戒主要有十種,細目則有八萬四千條。十善法
      戒是持攝善法戒、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親
      近善知識、自省、悔過等。(註三八)開善寺的駐鍚或殯葬的
      高僧,大都能體現實踐菩薩所修的十善法,菩薩戒行者所修的
      十善法戒。那麼,開善寺應該是梁武帝企圖開展菩薩善業的一
      座模範寺院。
          此外,梁武帝還建造解脫寺(五一一建立),大智度寺(
      五二 O 頃建立),同泰寺(五二七), 皇基寺(五三六建立
      )等寺院,因超出本文主題或範圍之外,不予論述。

          第三節   「建康教團」 與政教結合政策的推行

          梁武帝即位之後,立即禮遇神異、明律、義解等各科高僧
      ,並且聘謂其中的八位為其「家僧」。梁武帝召請的這些高僧
      ,不但協助各種「政教結合」政策的制定與執行,且擔負起衛
      護佛教與審查、批判偽經等工作。這些僧侶也從事大規模的佛
      教經典重編與註解翻譯等工作。梁武帝各種佛教政策的推行,
      有助於其政權與佛教進一步的結合,達到政權領導佛教以及佛
      教指導、維護政冶的目的。梁武帝所禮遇、重任的各個僧侶,
      正是政教結合政策得以推展的核心人物。本文稱呼以梁武帝為
      中心,而居於建康附近的這一群僧侶與居士為「建康教團」。
      詳見附表一:「建康教團」政教結合工作摘要表。

      註 三七: 北涼.曇無讖譯《優婆塞戒經》卷六曰:「諸佛如
                來未出時,菩薩摩訶薩以何為戒。(佛言):佛未
                出世,是時無有三歸戒,唯有智人求菩提道,修十
                善法。」《大正藏》二四冊,頁 l066 下。
      註 三八: 伯希和第 2196 號:〈出家人受菩薩戒法卷第一〉
                ,收在土橋秀高〈ドэレ本「出家人受菩薩戒法」
                ズコゆサ〉頁 137 ─ 9。
 
 

      頁15

      ┌───┬────┬────┬───────────────┬────────┐
      │編 號 │人  名  │年  代  │   工    作   摘   要         │ 資  料  出  處 │
      ├───┼────┼────┼───────────────┼────────┤
      │  1   │梁武帝  │464-549 │政教結合政策最高決策與執行者。│ 梁三,續一等   │
      ├───┼────┼────┼───────────────┼────────┤
      │  2   │釋寶誌  │425-514 │預言、祈雨、示菩薩相。        │ 僧十           │
      ├───┼────┼────┼───────────────┼────────┤
      │  3   │釋僧祐  │445-518 │編撰八大部佛典,審查偽經,審決│ 僧五           │
      │      │        │        │僧事。                        │                │
      ├───┼────┼────┼───────────────┼────────┤
      │  4   │釋法雲  │457-529 │家僧,諮議佛事,光宅寺主,大僧│ 續五,弘十,廣 │
      │      │        │        │正(525-529),創立僧制,斷酒 │ 二六等         │
      │      │        │        │肉法會主講者,與公王朝貴六四人│                │
      │      │        │        │駁神滅論等。                  │                │
      ├───┼────┼────┼───────────────┼────────┤
      │  5   │釋僧旻  │467-527 │家僧,諮議佛事,審查偽經,主編│ 續五           │
      │      │        │        │《眾經要抄》。僧旻與法雲為梁武│                │
      │      │        │        │帝政教事務諮詢、策劃者。      │                │
      ├───┼────┼────┼───────────────┼────────┤
      │  6   │釋智藏  │458-522 │開善寺主,主編《義林》,抗議御│ 續五           │
      │      │        │        │坐法,辯駁「帝王兼僧王」決策,│                │
      │      │        │        │與法雲、僧旻同稱梁代三大師。  │                │
      ├───┼────┼────┼───────────────┼────────┤
      │  7   │釋慧約  │452-535 │受菩薩戒法會的「智者國師」    │ 續六           │
      ├───┼────┼────┼───────────────┼────────┤
      │  8   │釋慧超  │ ?-526 │大僧正(502-525),家僧,審查 │ 續六           │
      │      │        │        │偽經,推薦「智者國師」人選。  │                │
      ├───┼────┼────┼───────────────┼────────┤
      │  9   │釋法寵  │451-524 │家僧,審查偽經,助編《注解大品│ 續五           │
      │      │        │        │經》,參與斷酒肉法會。        │                │
      ├───┼────┼────┼───────────────┼────────┤
      │ 10   │釋明徹  │ ?-522 │家僧,整理、編纂《律藏》。    │ 續六           │
      ├───┼────┼────┼───────────────┼────────┤
      │ 11   │僧伽婆羅│460-524 │家僧,譯《阿育王經》,《菩薩藏│ 續一           │
      │      │        │        │經》,《解脫道等論》等佛典。  │                │
      ├───┼────┼────┼───────────────┼────────┤
      │ 12   │釋僧遷  │465-523 │家僧,通達經論,梗正高僧。    │ 續五           │
      ├───┼────┼────┼───────────────┼────────┤
      │ 13   │釋僧遷  │495-573 │家僧,敷述武帝所撰義疏。      │ 續六           │
      ├───┼────┼────┼───────────────┼────────┤
      │ 14   │釋寶亮  │444-509 │撰《涅槃義疏》十餘萬言。      │ 僧八           │
      ├───┼────┼────┼───────────────┼────────┤
      │ 15   │釋法超  │456-526 │都邑僧正,參與斷酒肉法會,助編│ 續二一         │
      │      │        │        │《出要律儀》。                │                │
      ├───┼────┼────┼───────────────┼────────┤
      │ 16   │釋寶唱  │465-531 │主編《經律異相》,《眾經懺悔滅│ 續一,內四     │
      │      │        │        │罪方法》等書計八種,協助編纂佛│                │
      │      │        │        │典計二種。                    │                │
      ├───┼────┼────┼───────────────┼────────┤
      │ 17   │釋法朗  │463-408 │撰《大般涅槃子注經》七十二卷。│ 僧八           │
      ├───┼────┼────┼───────────────┼────────┤
      │ 18   │曼陀羅  │ -406-  │譯《寶雲經》第三種佛經。      │ 續一           │
      ├───┼────┼────┼───────────────┼────────┤
      │ 19   │釋曇准  │ -510-  │審查偽經                      │ 出五           │
      ├───┼────┼────┼───────────────┼────────┤
      │ 20   │釋慧令  │ -533-  │大僧正,審查偽經,助編《注解大│ 出五,八       │
      │      │        │        │品經》。                      │                │
      └───┴────┴────┴───────────────┴────────┘
 
 

      頁16

      ┌──┬───┬────┬───────────────┬─────────┐
      │編號│人  名│ 年  代 │  工    作   摘     要        │ 資   料   出  處 │
      ├──┼───┼────┼───────────────┼─────────┤
      │ 21 │釋慧集│ -510-  │審查偽經。                    │ 出五             │
      ├──┼───┼────┼───────────────┼─────────┤
      │ 22 │釋僧智│ -508-  │助編《眾經要抄》,助譯《阿育王│ 續五             │
      │    │      │        │經》。                        │                  │
      ├──┼───┼────┼───────────────┼─────────┤
      │ 23 │釋僧晃│ -508-  │助編《眾經要抄》。            │ 續五             │
      ├──┼───┼────┼───────────────┼─────────┤
      │ 24 │釋僧豪│ -516-  │助編《經律異相》。            │ 經序             │
      ├──┼───┼────┼───────────────┼─────────┤
      │ 25 │釋法生│ -516-  │助編《經律異相》。            │ 經序             │
      ├──┼───┼────┼───────────────┼─────────┤
      │ 26 │釋慧明│ -519-  │斷酒肉法會都講,《出家人受菩薩│ 廣二六           │
      │    │      │        │戒法》奉持者。                │                  │
      ├──┼───┼────┼───────────────┼─────────┤
      │ 27 │沈 約 │441-513 │撰〈法王寺碑〉,〈光宅寺碑〉,│沈隱侯集,廣十    │
      │    │      │        │〈佛記序〉。竟陵八友之一。    │五                │
      ├──┼───┼────┼───────────────┼─────────┤
      │ 28 │陸 倕 │470-526 │撰〈寶誌法師墓誌銘〉。竟陵八友│陸太常集          │
      │    │      │        │之一。                        │                  │
      ├──┼───┼────┼───────────────┼─────────┤
      │ 29 │王 筠 │481-549 │撰〈開善寺碑〉,〈國師草堂寺約│王詹事集          │
      │    │      │        │法師碑〉。受菩薩戒。          │                  │
      ├──┼───┼────┼───────────────┼─────────┤
      │ 30 │劉 勰 │464-519 │助編《眾經要抄》,協助僧祐律師│續五              │
      │    │      │        │用定林上寺經藏編書。          │                  │
      ├──┼───┼────┼───────────────┼─────────┤
      │ 31 │虞 闡 │ -510-  │助編《佛記》。                │廣十五            │
      ├──┼───┼────┼───────────────┼─────────┤
      │ 32 │到 溉 │477-548 │助編《佛記》。                │廣十五            │
      ├──┼───┼────┼───────────────┼─────────┤
      │ 33 │袁曇允│ -511-  │助譯《阿育王經》。            │續一              │
      ├──┼───┼────┼───────────────┼─────────┤
      │ 34 │蕭 統 │501-531 │主持慧義殿上「二諦義」,「法身│廣二一            │
      │    │      │        │義」的討論。                  │                  │
      ├──┼───┼────┼───────────────┼─────────┤
      │ 35 │蕭 綱 │503-551 │參與533、541年的講經法會,撰〈│廣十九            │
      │    │      │        │大法頌〉等文。歷次領銜奉贖「皇│                  │
      │    │      │        │帝菩薩」捨身。                │                  │
      ├──┼───┼────┼───────────────┼─────────┤
      │ 36 │蕭 繹 │508-554 │參與541年的講經法會,撰〈法寶 │廣二十            │
      │    │      │        │聯壁序〉。                    │                  │
      ├──┼───┼────┼───────────────┼─────────┤
      │ 37 │蕭 綸 │ ?-551 │撰〈敕捨老子受菩薩戒文〉,參與│廣四,廣十九      │
      │    │      │        │541 年的講經法會。            │                  │
      ├──┼───┼────┼───────────────┼─────────┤
      │ 38 │蕭子顯│489-537 │參與533年的講經法會,並撰〈敘 │廣十九            │
      │    │      │        │御講般若義〉。                │                  │
      ├──┼───┼────┼───────────────┼─────────┤
      │ 39 │陸 雲 │ -541-  │參與541年的講經法會,並撰〈述 │廣十九            │
      │    │      │        │講般若經序〉。                │                  │
      └──┴───┴────┴───────────────┴─────────┘
          資料出處代號:梁:梁書。僧:慧皎•高僧傳。續:道宣
      •續高僧傳。弘:僧祐•弘明集。廣:道宣•廣弘明集。內:
      道宣•大唐內典記。出:僧祐•出三藏紀集。經序:寶唱•經
      律異相序。後面的數字為卷次。
 
 

      頁17

      本節先以「建康教團」的幾位重要僧侶為例,論述僧侶襄助政
      結合政策推行的情形。有關「建康教團」所從事的佛典編篡、
      譯註工作,在下一章再探討。

      一、釋保誌 (425─514)

          《南史》卷七六〈寶誌傳〉:

            沙門釋寶誌,齊、宋之交,稍顯靈述,被髮徒跣,語默
            不倫。……或徵索酒肴,或累日不食,預言未兆,識他
            心智。一日中分身易所,遠近驚赴,所居噂涾。……梁
            武帝尤深敬事,嘗問年祚遠近。答曰:「元嘉元嘉。」
            帝欣然,以為享祚倍宋文之年。…天監十三年卒。將死
            ,忽移寺金剛像出置戶外,語人云:「菩薩當去。」旬
            日無疾而終。……命王筠為碑,蓋先覺也。(註三九)

          《高僧傳》卷十〈保誌傳〉

            今上(梁武帝)龍興,甚見崇禮。先是齊時多禁保誌出
            入,今上即位下詔曰:「誌公述拘塵垢,神遊冥寂,水
            火不能燋濡,蛇虎不能侵懼。語其佛理,則聲聞以上;
            談其隱倫,則遁仙高者。豈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何
            其鄙狹一至於此?自今行道來往,隨意出入,勿得復禁
            。」誌自是多出入禁內。天監五年冬旱,雩祭備至而未
            降雨,誌忽上啟云:「誌病不差,就官啟治。若不啟百
            官,應得鞭杖。願於華光殿講《勝鬘》請雨。」上即使
            沙門法雲講《勝鬘》。講竟,夜便大雪。誌又云:「須
            一盆水,如刀其上。」俄而雨大降,高下皆足。上嘗問
            誌云:「弟子煩惑未除,何以治之?」答云:「十二識
            者,以為十二因緣治惑藥也。」……(註四十)

          梁武帝崇禮保誌禪師,詔許其自由出入宮禁。武帝敬事保
      誌禪師,請益佛理,且諮詢國家年祚遠近,都得到滿意的答覆
      。保誌也

      註 三九: 《南史》卷七六〈寶誌傳〉,頁1900─1。
      註 四十: 《高僧傳》卷十〈保誌傳〉,頁394中─下。
 

      頁18

      協助久旱祈雨的法事,使獲得大雨疏解旱象。保誌被尊為「聲
      聞」以上的「菩薩」,其卒後,武帝為之立碑、造銘,且興建
      「開善寺」。開善寺後來成為梁武帝為開展菩薩善業的一座模
      範寺院,詳見上一節的探討。而且保誌禪師的懺記也成為中大
      通五年(533),梁武帝以「皇帝菩薩」之尊於同泰寺講《金字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法會盛況的佐証。《廣弘明集》卷十九〈
      御講金字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序〉:

            皇帝體至道而揚盛烈,亶聰明而作元后。十地(菩薩)
            斯在,俯應人王。……以中大通五年太歲癸丑二月巳未
            朔。二十六日甲申輿駕出大通門幸同泰寺發講,……講
            肆所班,供帳所設,三十一萬九千六百四十二人 o……
            先是保誌法師者,神通不測,靈述甚多,自有別傳。天
            監元年,上始光有天下,方留心禮樂未遑汾陽之寄。法
            師以其年九月,自持一塵尾扇及鐵鍚杖奉上,而口無所
            言,上亦未取其意。于今三十餘年矣。其扇柄繫以小繩
            ,常所綰楔,指跡之處宛然具存。至是御(武帝)乃鳴
            鍚昇堂,執扇講說。故知震大千而吼法者,抑有冥符。
            (註四一)

      二、釋僧祐(44s─518)

          《高僧傳》卷十一〈僧祐傳〉:

            釋僧祐……大精律部,有邁先哲。齊竟陵文宣王每請講
            律,聽眾常七、八百人。永明中,敕入吳試簡五眾,並
            宣講《十誦》,更申受戒之法。……及造立經藏,搜校
            卷軸,使夫寺廟開廣法言無墜,咸其力也。……光宅、
            攝山大像,剡縣石佛等,並請祐經始准畫儀則。今上(
            武帝)深相禮遇,凡僧事碩疑皆敕就審決。年衰腳疾,
            敕聽乘輿入內殿,為六宮受戒,其見重如此。梁.臨川
            王宏、南平王偉、儀同陳郡袁昂、永康定公主、貴嬪丁
            氏,並崇其戒範,盡師資之敬,凡白黑門徒一萬一千餘
            人。(註四二)

      註 四一: 唐.釋道宣《廣弘明明集》卷十九,梁、蕭子顯撰
                〈御講金字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序〉,《大正藏》五
                十二冊,頁236上─237上。
      註 四二: 《高僧傳》卷十一〈僧祐傳〉,頁402下。
 
 

      頁19

          釋僧祐精通戒律,為齊梁之際王侯、僧俗等佛教徒受戒之
      師。僧祐擅長建寺、造佛像,使佛教得以廣為傳佈。梁武帝深
      相禮遇,凡僧事的重大疑難,皆敕就審決。例如:天監九年(
      510)的審查偽經,天監十六年(517)的「宗廟去犧牲」等重
      大政教事務,僧祐皆參預其事,詳見本節論述大僧正慧超項下
      ,以及第二章之探討。僧祐最大的貢獻在於整理佛典,著述各
      種論集。《出三藏記集》卷十二〈釋僧祐法集總目錄序〉:                                                               ,

            仰稟群經傍採記傳,事以類合義以例分。顯明覺應,故
            序釋迦之譜。區辯六趣,故述世界之記。訂正經譯,故
            編三藏之錄。尊崇律本,故銓師資之傳。彌綸福源,故
            撰法苑之篇。護持正化,故集弘明之論。……標括章條
            ,為律記十卷。並雜碑記撰為一帙,總其所集凡有八部
            。……《釋迦譜》五卷、《世界記》五卷、《出三藏記
            集》十卷、《薩婆多部相承傳》五卷、《法苑集》十卷
            、《弘明集》十卷、《十誦義記》十卷、《法集雜記傳
            銘》十卷。(註四三)

          僧祐律師這八大部著作,不但為梁武帝佛教經典的編篡與
      政教結合理論之形成奠定重要的基礎,(註四四)而且為後代
      留下許多寶貴的史料。(註四五)可惜專門記載梁武帝的〈大
      梁功德〉兩卷已佚,否則,當為吾人提供不少有關梁武帝的政
      教關係史料。(註四六)

          三、釋法雲(467─529)

            釋法雲,姓周氏,宜興陽羨人。晉平西將軍處之七世也
            。……為寶亮弟子,寶亮每日:「我之神明殊不及也,
            方將必當棟梁大法矣。」……齊中書周顒、瑯琊王融、
            彭城劉繪、東莞徐孝嗣等,一代名貴,並投莫逆之交。
            ……及梁氏(武帝)高臨,甚相欽禮。天監二年,敕使
            長召出入諸殿,影響弘通之端,贊揚利益之漸,皇高亟
            延義及,未曾不敕令雲先入後下詔令。……敕給

      註 四三: 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卷十二〈釋僧祐法集總目
                錄序〉,《大正藏》五十五冊,頁87上。
      註 四四: 《經律異相》編篡整理大量的菩薩思想,而《經律
                異相》引用的條目與佛經,有出自僧祐的《釋迦譜
                》、《世界記》等書,此點比照該書目錄即可獲得
                証明。請參見第二章第二節之探討。
      註 四五: 釋僧祐現存著作有《釋迦譜》二卷、《弘明集》十
                四卷、《出三藏記集》十五卷,尤其後兩部為治中
                國佛教史學者所必引用之史料。
 
 

      頁20

            傳詔,車牛吏力皆備足焉。……尋又下詔,禮為家僧,
            資給優厚。(註四七)
          光宅法雲出身於宜興周氏,是西晉名將周處(周處除三害
      故事的主角)的第七世子孫,出家為《涅槃經》名家寶亮法師
      的弟子。蕭齊時,法雲交遊一代名士王融(梁武帝等竟陵八友
      之一)等人。梁武帝天監二年(503),就敕請法雲出入宮殿,
      並禮聘其為「家僧」,敕給傳詔、車牛吏力,資給優厚。武帝
      在位的前二、三十年,一般政策的擬定以徐勉、周捨典掌機要
      ,而佛教政策則事先都敕令法雲、僧旻等人宮研商擬定之後,
      始正式向外發佈詔令。《南史》卷七〈郭祖深傳〉:

            論外則有(徐)勉、(周)捨,說內則有(法)雲、(
            僧)旻。雲、旻所議則傷俗盛(佛)法;勉、捨之志唯
            願安枕江東。(註四八)

          法雲本傳記載梁武帝請其擔任光宅寺主,創立僧制,做為
      當時教團的典範。法雲又為昭明太子所選十僧的上首,他又廣
      為交遊王侯子弟,因此有「遊俠」之稱。法雲最大的貢獻是代
      梁武帝邀集六十四位王侯、大臣、學者,著論圍剿范縝的〈神
      滅論〉,法雲本傳云:

            敕為光宅寺主,創立僧制,雅為後則。皇太子留情內外
            ,選請十僧人於玄圃,經於兩夏,不止講經,而亦懸談
            文外,雲居上首,遍加供施。自從王侯逮于榮貴,莫不
            欽敬。至於吉凶慶弔,不避寒暑。時人頗謂之遊俠,而
            動必弘法,不以此言間懷。中書郎順陽范縝,著〈神滅
            論〉。群僚未詳其理,先以奏聞,有敕令雲答之,以宣
            示臣下。雲乃遍與朝士書論之,文采雖異而理義倫通。
            (註四九)

      註 四六: 保留在僧祐《出三藏記集》卷十二〈法苑雜緣原始
                集目錄序〉的「大梁功德」十六首目錄,可以約略
                知悉梁武帝天監年間所從事的佛教事業,詳見下面
                章節的引用說明。《大正藏》五十五冊,頁93上。
      註 四七: 《續高僧傳》卷五〈法雲傳〉,頁463上─464中。
      註 四八: 《南史》卷七十〈郭祖深傳〉,頁1721。
      註 四九: 同註四七,頁464中。
 
 

      頁21

          根據侯外廬等的研究,范縝(450─515)約於齊永明七年
      (489)對齊竟陵王發表「盛稱無佛」的神滅言論,到梁武帝
      天監六年發表了著名的〈神滅論〉。(註五十)《梁書》卷四
      八〈范縝傳〉:

            范縝在齊世,嘗侍竟陵王子良。子良精信釋教,而縝盛
            稱無佛。子良問曰:「君不信因果,世間何得有富貴,
            何得有貧賤?」縝答曰:……。子良不能屈,深怪之。
            縝退論其理,著〈神滅論〉曰:或問予云:「神滅,何
            以其知滅也?」答曰:「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
            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問曰:「知此神滅,
            有何利用邪?」答曰:「浮屠害政,桑門蠹俗,風驚霧
            起,馳蕩不休,吾哀其弊,思拯其溺。……(註五一)

          范縝「盛稱無佛」不信因果,顯然地反對佛教。尤其天監
      六年著成的〈神滅論〉,在理論上是兩漢魏晉以來所有神滅思
      想的綜合與進一步發展,結合中國傳統的自然哲學與名理論辯
      方法(註五二),而且明顯的表明「神滅」就是為了「破佛」
      ,對梁武帝時代的崇佛政策構成嚴重的衝擊。范縝〈神滅論〉
      一出,朝野暄嘩,梁武帝撰〈大梁皇帝敕答臣下神滅論〉云:

            位現致論要當有體,欲談佛理應設賓主,標其宗旨辯其
            短長,來就佛理以屈佛理,則有佛之義既躓,神滅之論
            自行。……(註五三)

          梁武帝認為要辯論「神滅」、「無佛」等問題,應根據佛
      理來破解佛理,才能真正擊敗「有佛之義」。武帝且敕令法雲
      領頭著論,並宣示臣下,主導王侯、朝貴六十四人分別撰論圍
      剿范縝〈神滅論〉。梁.僧祐〈弘明集〉收有〈法雲法師王公
      朝貴書〉及六十四

      註 五十: 侯外廬等著《中國思想通史》第三卷,第九章〈范
                縝神滅論的唯物主義體系與戰鬥業績及其影響〉,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頁373─9。
      註 五一: 《梁書》卷四十八〈范縝傳〉,頁665─670。
      註 五二: 同註五十。
      註 五三: 《弘明集》卷十〈大梁皇帝敕答臣下神滅論〉,頁
                60中。
 
 

      頁22

      人論難〈神滅論〉的著作等詳細資料。(註五四)這六十四人
      是臨川王蕭宏(473─526),建安王蕭偉(477─534)、長沙
      王蕭淵業(479─526),尚書令沈約(441─513),光祿大夫
      領太子右衛率范岫(540─514)、丹陽尹王瑩,中書令王志(
      460─513),右僕射袁昂(461─540),衛尉蕭禺,吏部尚書
      徐勉(466─535),太子中庶陸杲(459─s32),散騎常侍蕭
      琛(476─512),常侍王彬、王緘,太子中舍陸煦,黃門郎徐
      緄,侍中王暕(477─523),侍中柳惲(465─517),常侍柳
      橙(─513),太子詹事王茂,太常卿庾詠,豫章王行事蕭昂
      (483─535),太中大夫庾曇隆,太子洗馬蕭靡,御史中丞王
      僧儒(465─522),黃門侍郎王揖,吏部郎王泰,侍中蔡撙(
      467─523),建康令王仲欣,建安王外兵參軍沈績,祠部郎司
      馬筠,豫章王功曹參軍沈緄,建安王功曹王緝,右衛將軍韋叡
      (440─520),廷尉卿謝綽,司徒祭酒范孝才,常侍王琳,庫
      部郎何炯,豫章王主簿王筠(481─549),倉部郎孫挹,丹陽
      丞蕭昧素,中書郎伏恆(462─520),五經博士賀瑒,太子中
      舍人劉洽,五經博士嚴植之(457─508),東宮舍人曹思文,
      祕書丞謝舉,司農卿馬元和,公論郎王績,散騎侍郎陸任、太
      子中舍陸倕(470─526),領軍司馬王僧恕,五經博士明山賓
      ,通直郎庾黔婁,太子家令殷鈞(484─532),秘書郎張緬(
      490─531),五經博士陸璉,揚州別駕張翻,太子左率王珍國
     (─515),領軍將軍曹景忠(457─508),光祿勳顏繕,五經
      博士沈宏,建康平司馬褧(─518),左丞丘仲孚。
          光宅法雲以一位出家僧侶的身份,在梁武帝授意之下,能
      號召諸王、尚書令、中書令、衛尉、吏部尚書、常侍、侍中、
      太子詹事、太常卿、黃門侍郎、石衛將軍等王公、朝廷大臣、
      武將以及地方長官、長吏如丹陽尹、建康令、揚州別駕,建安
      王功曹等;還有五經博士、司徒祭酒等學官。由此可見光宅法
      雲在梁武帝政冶與佛教結合政策的決策與執行過程中,居於首
      輔、樞杻的地位。范縝的〈神滅論〉固然集漢魏以來神滅理論
      與辯難方法之大成,對佛教造成理論上覆滅性的威脅,但是梁
      武帝與光宅法雲動員王公、朝官、武將、地方大吏、博士學官
      等六十四人著論討伐的策略運用,也對范縝〈神滅論〉乃至漢
      魏以來的神滅思想,造成巨大的震憾與壓制的效果。由這場「
      神滅論爭」規模的龐大,可以看出梁武帝對於政治與佛教結合
      政策施行的態度之認真與執著,也可以看出至遲從天監

      註 五四: 同上註,頁60中─68下。
 
 

      頁23

      六年(507)起,僧侶在武帝的政教結合政策決策中的重要性。
      這場「神滅論爭」更凸顯了集合王公、朝貴、學者等「以佛理
      衛護佛法」的特性,這是南朝政教之爭以義理爭議決勝負的傳
      統再度展現。這場論爭,也意味著梁武帝在政冶與佛教關係中
      想要獲得佛教的領導權,必須透過佛理的解釋、應用,甚至是
      佛法的體會、實踐等途徑,方能取得穩固的地位。佛法的體會
      、解釋、實踐與應用,除了梁武帝個人本其才學基礎繼續努力
      之外,更需要大批的僧侶鼎力相助,方能奏效。
          光宅法雲在天監十一年協助另一位「家僧」僧伽婆羅譯「
      阿育王經」十卷,為梁武帝政教結合政策確立印度阿育王的典
      範性根據。普通六年(525)法雲繼「家僧」慧超之後為「大僧
      正」,正式主管全國佛教教團。光宅法雲另一項重大的貢獻,
      是襄助梁武帝舉辦「斷酒肉」法會,嚴禁僧尼飲食一切酒肉,
      對當代乃至一千四百餘年來的中國僧團持素傳統,造成廣大深
      遠的影響。此外,還襄助梁武帝的各種講經法會,以「菩薩戒
      」為中心的政教改革等。至於光宅法雲精研《妙法蓮華經》,
      嘗講此經感「天華飛降」以及燈明佛時已講此經等神異事蹟,
      尤其撰寫的《妙法蓮華經義記》對梁武帝「皇帝菩薩」理念的
      理論基礎有相當重要的貢獻,俟他日再闢專文詳加探討。(註
      五五)

          四、釋慧超(?─526)

            《續高僧傳》卷六〈慧超傳〉:

            釋慧超,姓廉氏,趙郡陽平人。……偏以《無量壽》命
            家。吏部謝籥每稱之曰:「君子哉若人也。」又善用俳
            諧,尤能草隸,兼習朱許,又工占相。齊曆告終,梁祚
            伊始。超現疾新林,情存拯溺,信次之間聲馳日下,尋
            有別敕乃授僧正。戒德內修,威儀外潔。凡在緇侶、咸
            稟成訓。天子給傳詔羊車局足健步衣服等供,自聲教所
            被,五部憲章,咸稟風則。……天監年中,帝請為家僧
            。……又羅列童侍,雅勝王侯。剖決眾情,一時高望,
            在位二十餘年。晚以陵谷互遷,世相難恃,因自解免,
            閉房養素

      註 五五: 梁.法雲《妙法蓮華經義記》是現存最早的一部《
                法華經》註解的經典之作,對南北朝的佛教理論有
                重要的貢獻。現代學者有多種研究著作,本文僅能
                就政教關係有關部份,略作分折。詳見《大日本續
                藏經》第四十二套。
 
 

      頁24

      。(註五六)
          南澗寺慧超善於草隸、占相方術,為齊世朝貴所重。梁武
      帝於即位前一年,在建康城南新林決戰,大敗齊兵之際,慧超
      的聲名即為蕭衍所知。天監元年,慧超即被任命為大僧正,其
      後他一直擔任此職務掌管全國佛教徒,一直到普通六年(525)
      自行解職讓與光宅法雲為止,凡二十四年之久。梁武帝又聘謂
      慧超僧正為其「家僧」,使政權與教權進一步結合,慧超也享
      有「王侯」一般的禮遇。慧超僧正除了襄助梁武帝統領佛教教
      團化導民俗之外,也幫助以「菩薩戒」為中心的政教改革。慧
      超僧正又擔任審查偽經,擯治異端沙門等工作。《出三藏記集
      》卷五:

            薩婆若陀眷屬莊嚴經一卷。梁天監九年,郢州陀頭道人
            妙光,戒歲七臘,矯以勝相,諸尼嫗人僉稱聖道。彼州
            僧正議欲驅擯,遂潛下都住普弘寺,造作此經。又寫在
            屏風、紅紗映覆,香花供養。雲集四部,嚫供煙塞,事
            源顯發,敕付建康辯覈疑狀云:抄略諸經多有私意妄造
            借,書人路琰屬辭潤色。獄牒:妙光巧詐事應斬刑,路
            琰同謀,十歲謫戍。即以其年四月二十一日,敕僧正慧
            超,令喚京師能講大法師、宿德如僧祐、曇准等二十人
            ,共至建康前,辯妙光事。超即奉旨,與曇准、僧祐、
            法寵、慧令、慧集、智藏、僧旻、法雲等二十人,於縣
            辯問。妙光伏罪,事事如牒。眾僧詳議,依律擯治。天
            恩免死,恐於偏地復為惑亂,長繫東冶。即收拾此經得
            二十餘本及屏風,於縣燒除。然猶有零散,恐亂後生,
            故復略記。薩婆若陀長者,是妙光父名。妙光弟名金剛
            德體,弟子名師子。(註五七)
          天監九年(510),梁武帝敕僧正慧超召集能講大法師、宿
      德如曇准、僧祐、法寵、慧令、慧集、智藏、僧旻、法雲等二
      十人,共同審查妙光所著的偽經《薩婆若陀眷屬莊嚴經》。結
      果判為異端,並處以終身監禁服勞役的刑罰,偽經燒除,猶恐
      再為惑亂,特詳

      註 五六: 《續高僧傳》卷六〈慧超傳〉,頁468上。
      註 五七: 《出三藏記集》卷五,頁40中。
 
 

      頁25

      加記載以昭告天下。從這件佛教異端的審判與處理的謹慎、嚴
      峻態度,吾人似乎可以得知梁武帝對佛教義理的重視程度。他
      敕命慧超僧正召集二十位義學、宿德高僧以佛理批判偽經,更
      顯示武帝以佛理取勝的作為。而慧超僧正等僧侶,可以說是梁
      武帝政教結合政策中,以佛理的解釋為主要導向的得力助手。
      這些僧侶可以說是武帝「建康教團」的主要成員。
      梁武帝聘請的「家僧」除了釋法雲與釋慧超之外,尚有莊
      嚴寺僧旻、正觀寺扶南沙門僧伽婆羅、建初寺明徹、宣武寺法
      寵、靈根寺僧遷、荊州大僧正僧遷。除了荊州大僧正僧遷(49
      5─573)擔任「家僧」較晚以外,其他的五位「家僧」都對梁
      武帝初年政教結合政策理論的形成,即佛教經典的重編、譯註
      有直接或間接的貢獻,擬在第二章再予詳細探討。至於梁武帝
      初年所禮遇的僧侶,其對政教結合政策理論形成的影響,也一
      併在下一章說明。

      第二章   「皇帝菩薩」 理念形成的學術基礎

      梁武帝於天監六年救命光宅法雲發動王公、朝貴六十四人
      著論,辯難范縝《神滅論》。天監九年,敕命大僧正慧超召集
      法師、宿德二十位高僧,審查批判妙光所著的偽經《薩婆若陀
      眷屬莊嚴經》。這兩件衛護佛法與批判異端的工作,都是以佛
      法義理的解釋、論辯為基礎的。由這兩件事情,可以看出梁武
      帝對於佛法義理的解釋之重視程度。南朝的政教衝突,例如:
      白黑論之爭、形神因果之辯論、夷夏之爭、本末之爭等,大都
      以理論的辯難來決定勝負。(註五八)梁武帝不但承襲著此一
      歷史傳統,而且更進一步的展開大規模的佛教經典重編、譯註
      等工作。梁武帝有良好的士大夫教養,兼備玄、儒、文、史等
      學識基礎;創業稱帝前又與齊竟陵王、陶宏景等交遊密切,亦
      具備佛、道兩家的學術素養。因此,在即位初年政權逐漸穩固
      之後,能以本身的才學基礎結合一批高僧的襄助合作,

   註 五八: 詳見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十三章〈
                佛教之南統〉,頁418─470。
 
 

      頁26

      而建立以他為主導的「建康教團」詳見附表一:「建康教團」
      政教結合工作摘要表。梁武帝的「建康教團」企圖通過佛教經
      典的重新整理、編篡、註解翻譯等學術工作,使王法與佛法、
      君權與教權得到進一步的結合,並且為這樣的政教結合政策創
      造一個通俗的、含義深遠的「皇帝菩薩」之理念。本章以下的
      各節,將分別探討佛教經典重新整理與解釋的原因、經過和重
      要成果,並試著探究這些學術工作與「皇帝菩薩」理念形成之
      基礎的關係。

            第一節 佛典重編與譯註的原因

          南朝受到「沙門不敬王者論」的影響,沙門在佛法理論上
      ,其地位不亞於王者,甚至凌駕於王者之上;沙門在實際社會
      中,也有不敬王者的傳統。因此,皇帝必須透過教義的重新解
      釋,方能獲得政教結合政策的最高領導權。所以,東晉南朝以
      來「沙門不敬王者」的理論與傳統,是梁武帝重新整理、解釋
      佛教經典的主要因素。梁武帝統治時期,這個原因仍然存在,
      以下舉出釋智藏與釋僧遷兩個個案,做為証明。

          《續高僧傳》卷五〈智藏傳〉:

            釋智藏,姓顧氏,吳郡吳人,吳少傅曜之八世也。高祖
            彭年司農卿,曾祖淳錢唐令,祖瑤之員外郎,父映奉朝
            請。……年十六,代宋明帝出家。以泰初六年敕住興皇
            寺,師事上定林寺僧遠、僧祐,……有梁革命,大弘正
            法,皇華繼至,力遊京輦。天子(梁武帝)下禮承修,
            榮貴莫不竦敬。……議以御坐之法,唯天子所升,沙門
            一不霑預。藏聞之勃然厲色,即入金門上正殿,踞法座
            抗聲曰:「貧道昔為吳中顧郎,尚不慚御榻,況復迺祖
            定光,金輪釋子也。檀越若殺貧道即殺,不慮無受生之
            處,若付在尚方,獄中不妨行道。」即拂衣而起。帝遂
            罷敕任從前法。斯跨略天子,高岸釋門,皆此類也。(
            註五九)

          釋智藏(458─522)出身吳姓顧氏,屬於上級士族門第中
      人,其社會地位並不遜於出身僑姓素族的蕭姓帝室。梁武帝雖
      對智藏法

      註 五九: 《續高僧傳》卷五〈智藏傳〉,頁465下─466上。
 
 

      頁27

      師禮遇備至,但是並未獲得其對帝王的尊重。智藏承襲士族的
      地位與「沙門不敬王者」抗禮王侯的傳統,故意侵犯帝王權威
      ,武帝不但無可奈何,且承認沙門可以坐上皇帝的寶座。更有
      甚者,智藏在梁武帝政教結合政策推行下,不但未成為積極的
      贊助者,反而始終站在消極的反對者角色,不斷的提出各種修
      正或否定的意見。智藏本傳記載如下:

            (梁武帝)敬重三寶,利動昏心,澆波之儔,肆情下達
            。僧正憲網無施於過門。帝欲自御僧官,維任法侶。敕
            主書遍令許者署名。于時盛哲無敢抗者,皆匿然投筆。
            後以疏閒藏,藏以筆橫轢之告曰:「佛法大海,非俗
            人所知。」帝覽之不以介意。斯亦拒略萬乘,季代一人
            。而帝意彌盛,事將施行於世,雖藏後未同,而敕已先
            被。晚於華光殿設會。眾僧大集,後藏方至。帝曰「比
            見僧尼多未調習,白衣僧正不解律科,以俗法治之傷於
            過重,弟子暇日欲自為白衣僧正,亦依律立法。此雖是
            法師之事,然佛亦復付囑國王,向來與諸僧共論,咸言
            不異,法師意旨如何?」藏曰:「陛下欲自臨僧事,實
            光顯正法,但僧尼多不如律,所願垂慈矜恕,此事為後
            。」帝曰:「此意豈欲苦眾僧耶,正謂俗愚過重,自可
            依律定之,法師乃令矜恕,此意何在?」答曰:「陛下
            誠意降重從輕,但末代眾僧難皆如律,故敢乞矜恕。」
            帝曰:「請問諸僧犯罪,佛法應治之不?」答曰:「竊
            以佛理深遠教有出沒,意謂亦治亦不治。」帝曰:「惟
            見付囑國王治之,何處有不治之說。」答曰:「調達親
            是其事,如來置之不治。」帝曰:「法師意謂,調達何
            人?」答曰:「調達乃誠不可測,夫示跡正欲顯教,若
            不可不治,聖人何容示此。若一向治之,則眾僧不立,
            一向不治亦復不立。」帝動容追停前敕,諸僧震懼,相
            率啟請。(註六十)

          根據鈴木啟造的研究,這件「白衣僧正論爭」的時代上限
      是保誌法師歿後翌年(天監十四年,515),下限是智藏歿年
       (普通三年,522)。(註六一)起因為有些規避稅、役,或
      趨勢逐利之徒,遁入寺院為沙門,引起僧團穢惡蕪亂等問題。
      梁武帝因此想自兼「白衣僧正」管理僧團。武帝首先徵求高僧
      大德的意見,當時無人敢抗聖旨,皆署名同意此事。祇有智藏
      不但拒絕簽名,而且橫筆敲

      註 六十: 同前註,頁466中─下。
      註 六一: 鈴木啟造〈梁代佛徒ソ─性格─白衣僧正論爭メ通
                ウサ─〉,《史觀》四十九冊,頁89─92。
 
 
 

      頁28

      打「詔疏」並抗議道:「佛法精義深廣如大海,非俗人居士所
      能理解。」強烈的表示佛教世界超然於俗世之外,不是世俗君
      主所能介入管理的。但是武帝親管僧團的意願頗為強烈,詔敕
      業已頒佈。後來武帝在華光殿為此舉行一次辯論會議,高僧大
      德多人與會。梁武帝引用佛經的記載,釋迦牟尼佛曾經將「正
      法」付囑給國王,國王可以治理破戒,毀正法的僧、俗弟子。
      智藏法師則辯稱「佛理深遠」,即使佛陀也有「亦治亦不治」
      的舉動。智藏且舉佛陀時代惡比丘調達的典故做為說明。調達
      曾經謀害佛陀未遂,但佛陀亦不治其罪,因為調達為惡是一種
      方便權現「調達乃誠不可測」「示跡正欲顯教」,有其微妙深
      遠的理論精義。佛教教團全部依法處斷,則僧眾難以立足;若
      不依法處斷,則蕪亂難以久存,這是佛教中微妙深遠難以拿捏
      之處,不是帝王身兼「僧王」可以依法領導.管理的。梁武帝
      在智藏以佛法義理微妙難解的理論辯證下,為之動容屈服,而
      下詔停止實行帝王兼「僧王」的政策。智藏在與武帝辯論之後
      ,繼續強調佛法中的戒律、義理有其獨立、自主性,不容帝王
      的政治性干預。智藏本傳:

            智藏出,告諸徒屬曰:「國王欲以佛法為己任,乃是(
            菩薩)大士用心。然衣冠一家,子弟十數,未必稱意。
            況復眾僧,五方混雜,未易辨明,正須去其甚泰耳。且
            如來戒律,布在世間,若能遵用,足相綱理,僧正非但
            無益,為損弘多,常欲勸令罷之,豈容贊成此事。」或
            曰:「理極如此,當萬乘之怒,何能夷然。」藏笑曰:
            「此實可畏,但吾年老,縱復阿旨附會,終不長生。然
            死本所不借,故安之耳。」後法雲謂眾曰:「(梁武)
            帝於義理之中,未能相謝,一日之事,真可愧服。」(
            註六二)

          梁武帝想以帝王的君權兼任「僧王」的教權來管理教團,
      結果遇到很大的阻力。武帝雖援引佛陀付囑國王護持正法的責
      任,但是面對智藏所指出的「佛法大海,非俗人所知」的理論
      前提之下,不得不屈服。佛教中有極為繁複細緻的戒律典籍,
      也有極為深廣微妙的經論義理,不是憑藉單純的帝王政權或佛
      陀授權國王的藉口,就可以介入主導教團的。由於東晉南朝「
      沙門不敬王者」的傳統理論,貴族與沙門聲勢不在君權之下的
      社會現實環境,以及南朝佛教義理、律學等深厚的學術基礎;
      梁武帝想要主導教團,不得不在政權的應用之外,尋求另一種
      途徑來達到目的。從佛教義理與戒律的瞭解,進而掌握義理與
      戒律的解權釋權,即通過佛法而指導、規範每一

      註 六二: 同註五九,頁466下。
 
 
 

      頁29

      個僧、俗佛弟子,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梁武帝有別於
      北朝直接用「皇帝如來」理念以政權主導教權的型態,而採取
      在理論上獲得佛法解釋權,即以教義解釋權為主的形態來推行
      「政教結合」的政策。除了智藏之外,梁武帝的「家僧」靈根
      寺僧遷(465─523),也是一位「高自崇遇」的沙門,以事佛
      自得,看不起邀逢時君的僧侶。《續高僧傳》卷五〈僧遷傳〉
      :
            釋僧遷,姓樂氏,襄陽人。……從靈味寺寶亮諮學經論
            ,文理通達,籍甚知名。性方稜不撓,高自崇遇。若非
            得意,罕所賓接,武帝以家僧引之。……天監十六年夏
            ,帝嘗夜見沙門慧詡。他日因赴會,遷問詡曰:「御前
            夜何所道。」詡曰:「卿何忽問此。」而言氣甚厲。遷
            抗聲曰:「我與卿同出西州,俱為沙門。卿一時邀逢天
            接,便欲淩駕儕黨,我惟事佛,規卿輩蔑如也。」眾人
            滿座,詡有慚忒。其為梗正,皆類此也。(註六三)

          釋僧遷雖貴為梁武帝的「家僧」,但仍不齒邀逢時君的僧
      眾,由此可見天監年間沙門抗禮王侯的傳統與聲勢仍然盛行。
      東晉南朝以來,沙門獨立或淩駕君權之上的政教關係型態,與
      北朝政權主導或融合教權的型態,兩相對比之下,梁武帝如何
      衝破東晉南朝的限制而走向北朝君權佔優勢的型態,是一項重
      大的問題。如何在佛教經典的解釋中,提昇帝王的神聖地位凌
      駕沙門之上,是一項重大課題。因此,梁武帝在政教關係的發
      展上,必需通過大規模的佛教經典重編與譯註工作,從而使皇
      帝地位提昇,在佛法中得到神聖的地位。在這種趨勢下,佛教
      經典的重新整理、編篡、譯註等工作,在梁武帝政權較為穩固
      的天監六年之後,相繼的展開。

            第二節 佛教類書的編篡與《經律異相》

          根據《僧傳》與各種《佛經目錄》資料,梁武帝從天監六
      年( 507 )起,應用帝王的政治權力, 敕令僧侶或學者從事
      各種佛教經律論類聚書的編篡等工作。 天監末年( 519 )之
      後,這種大規模編纂工作大抵完成。梁武帝敕命僧旻、寶唱等
      僧侶,擔任佛教經論的分類、整理、編纂等工作,在當時設置
      經藏的鐘山上定林寺與宮城旁的華林園兩個地方進行。

      註 六三: 《續高僧傳》卷五〈僧遷傳〉,頁461下。
 
 
 

      頁30

          莊嚴寺僧旻出身於孫吳帝室之後,與法雲同學於寶亮法師
      ,梁武帝時也與法雲同樣被禮聘為「家僧」,參與佛教政策的
      決策工作。光宅法雲與僧旻可說是一對同年、同事,關係密切
      的法侶。《續高僧傳》卷五〈僧旻傳〉:

            釋僧旻,姓孫氏,家于吳郡之富春,有吳開國大皇帝其
            先也。……與同寺法雲,稟學柔、次、遠、亮四公經論
            ,夕則合被而臥,畫則假衣而行。……皇梁膺運,乃翻
            然自遠,言從帝則。以天監五年遊于都輦,天子禮接下
            筵,亟深睠悅,敕僧正慧超銜詔到房。欲屈與法寵、法
            雲、汝南周捨等,入華林園講論道義,自茲以後優位日
            隆。……因請為家僧,四事供給。又敕於慧輪殿講勝鬘
            經,帝自臨聽。仍選才學道俗釋僧智、僧晃、臨川王記
            室東莞劉勰等三十人,同集上定林寺,抄一切經論,以
            類相從,凡八十卷,皆令取衷於旻。(註六四)

          《歷代三寶紀》卷十一:

            眾經要抄一部并目錄八十八卷,天監七年十一月,帝以
            法海浩博,淺識窺尋,卒難該究。因敕莊嚴寺沙門釋僧
            旻等,於定林上寺緝撰此部,到八年夏四月方了,見寶
            唱錄。(註六五)

          《續高僧傳》卷一〈寶唱傳〉:

          天監七年,帝以法海浩汗,淺識難尋,敕莊嚴憎旻,於定
          林上寺,纘眾經要抄八十八卷。……並唱奉別敕,兼贊其
          功,綸綜終始,緝成部帙。(註六六)

         梁武帝救命僧旻領銜與敕選才學的僧俗之士:僧智,僧晃
      、劉勰等三十人,還有奉別敕的寶唱輔助之下,從天監七年十
      一月開始至八年四月為止,在上定林寺抄一切經論,以類相從
      ,編纂成《眾經要抄》八十卷、目錄八卷。《眾經要抄》是梁
      武帝首次敕命三十

      註 六四: 《續高僧傳》卷五〈僧旻傳〉,頁461下─2下。
      註 六五: 隋.費長房《歷代三寶紀》卷十一,《大正藏》四
                十九冊,頁99上。
      註 六六: 《續高僧傳》卷一〈寶唱傳〉,頁426下。
 
 

      頁31

      餘人,就現行的一切經論加以分類、整理、編纂的第一部類書
      。
          鐘山上定林寺創建於宋元嘉十二年( 435 ), 宋齊時代
      成為研究《成實論》的佛教中心,尤其僧柔駐錫於此更教導出
      法雲.僧旻、智藏等梁代著名的三大成實論師。(註六七)齊
      永明十年( 492 ),釋僧祐搜集佛教經籍, 於定林上寺造立
      經藏。僧祐在劉勰等人協助下,根據這部經藏撰成《出三藏紀
      集》、《法苑記》,《世界記》,《釋迦諳》及《弘明集》等
      八大部佛教典籍。由於上定林寺有這部經藏,也就成為梁武帝
      整理、分類、校訂、編纂佛教經論等書的中心:(註六八)

          梁武帝除了敕命僧旻主持《眾經要抄》的編纂以外,又敕
      命寶唱(-465-531)編纂各種彿教經論的類聚書。《續高僧傳
      》卷一〈寶唱傳〉:
            釋寶唱,姓岑氏,吳郡人。年十八,投僧祐律師而出家
            焉。祐江表僧望,多所著述,具如前傳紀之。唱即始陶
            津,經律諮稟,承風建德,有聲宗嗣。……天監四年便
            還都下,乃敕為新安寺主。(梁武帝)以時會雲雷,遠
            近清晏。風雨調暢,百穀年登。豈非上資三寶、中賴四
            天、下藉神龍。幽靈協贊,方乃福被黔黎,歆茲厚德。
            但文散群部,難可備尋。下敕令(寶)唱總撰集錄,以
            擬時要。或建福禳災,或禮懺除障,或饗接鬼神,或祭
            祠龍王,部類區分,近將百卷。八部神名,以為三卷。
            包括幽奧,詳略占今。放諸所祈求,帝必親覽。指事祠
            禱,多感威靈。所以五十許年,江表無事,兆民荷賴,
            緣斯力也。(註六九)

          釋寶唱是僧祐律師的弟子,承繼乃師的編撰佛典事業,在
      梁武帝的敕任之下,編撰各種佛典,而以「建福」、「禮懺」
      、「祭祠」等類典籍為最。隋.費長房《歷代三寶記》有關寶
      唱的著作如下:《經律異相》一部並目錄五十五卷,天監十五
      年敕撰。《名僧傳》並目錄三十一卷。《眾經飯供聖僧法》五
      卷,亦(天監)十五年。《眾經目錄》四卷,十五年。《眾經
      護國鬼神名錄》三卷,十五

      註 六七: 參見春日禮智〈南齊上定林寺僧柔ズコゆサ〉,頁
                214─217。
      註 六八: 參見大內文雄〈南朝梁ソ定林寺シ眾經要抄ズコゆ
                サ〉。僧祐法師所編撰的八大部佛教典籍,參見第
                一章第三節。
      註 六九: 《續高僧傳》卷一〈寶唱傳〉,頁426中─下。
 
 

      頁32

      年。《眾經諸佛名》三卷,十六年。《眾經擁護國土諸龍王名
      錄》三卷,十六年。《眾經懺悔滅罪方法》三卷,或四卷,十
      六年,並見《寶唱錄》。右八部合一百七卷。(註七十)
          祭祠佛經中的護國鬼神、龍王,似乎與中國傳統帝王於南
      北郊祭祠天帝、鬼神,有類同之處。《隋書》卷六〈禮儀志〉
      :
            梁南郊,為圓壇,在國之南。常與北郊間歲(而祭)。
            正月上(梁武帝)辛行事,用一特牛,祀天皇上帝之神
            於其上,以皇考太祖文帝配。禮以蒼璧利幣。五方上帝
            、五官之神、太一、天一、日、月、五星、二十八宿、
            太微、軒轅、文昌、北斗、三台、老人、風伯、司空、
            雷電、雨師,皆從祀。……北郊,為方壇於北效。與南
            郊間歲。正月上幸,以一特牛,祀后地之神於其上,以
            德后配。禮以黃琮制幣。五官之神、先農、五岳、沂山
            、嶽山、白石山、霍山、無閭山、蔣山、四海、四瀆、
            松江、會稽江、錢塘江、四望,皆從祀。(註七一)
          梁武帝敕令釋寶唱編撰《眾經飯供聖僧法》,《眾經護國
      鬼神名錄》,《眾經諸佛名》,《眾經擁護國土諸龍王名錄》
      ,《眾經懺悔滅罪方法》等做為各種宗教性的「建福禳災」、
      「禮懺除障」、「響接鬼神」、「祭祠龍王」等法會儀式的依
      據。梁武帝也按照中國傳統帝王祭祠皇天上帝、五官上帝、日
      、月、星、風、雨、雷電、山、川等神祇,不但循規蹈距的禮
      拜,且多所創制。《隋書》〈禮儀志〉詳記梁武帝與博士明山
      賓、儀曹郎朱异、太祝、左氶等討論有關祭祠禮儀的細節,而
      且天監十一年,敕修成《五禮》合八千一十九條的巨著,可見
      他對祭祠等禮儀之重視。(註七二)釋寶唱是一位專精佛典,
      且博通經、史、莊、易等俗書的學者。(註七三)吾人似乎可
      以認為,釋寶唱是梁武帝執行國家宗教性祭典的主要襄贊者之
      一。梁武帝的國家性宗教祭典之內容,包含中國傳統禮天地敬
      鬼神的習俗或儀式,也包含印度宗教的信仰與儀式。梁武帝運
      用政治權力,敕命僧侶分類、編纂印度佛教經典中有關各種祭
      祠

      註 七十: 隋.費長房《歷代三寶記》卷十一,《大正藏》四
                十九冊,頁99中。
      註 七一: 唐.魏徵等撰《隋書》卷六〈禮儀志〉,頁108。
      註 七二: 詳見《隋書》卷六.七〈禮儀志〉,《梁書》卷二
                、三〈武帝紀〉,《資治通鑑》卷一四七〈武帝天
                監十一年條〉。
 
 
 

      頁33

      的對象(佛、龍王、鬼神)、儀式方法(懺悔滅罪方法),藉
      以「建福禳災」、「禮懺除障」,獲得「三寶」、「四天王」
      、「神龍」等的庇祐,達到「風雨調暢、百穀年登」,「江表
      無事,兆民荷賴」的民生富裕、政冶安定的效果。梁武帝綜合
      運用中國與印度的宗教祭祠儀禮,這種國家性宗教祭典是政教
      結合政策的一部份,也是中印文化融合的具體表現。那麼,梁
      武帝敕命寶唱重編佛典中的祭祠部份,這在整個政教結合政策
      中,無疑的居於積極性、建設性的地位。可惜這些典籍業已散
      佚,後人無法進一步了解梁武帝敕命寶唱重編佛典的祭祠部份
      ,在整個政教結合政策中的意義,以及中印文化融合等更深入
      的問題。《續高僧傳》卷一〈寶唱傳〉
            (梁武)帝以佛法沖奧,近識難通。自非才學,無由造
            極。又敕(寶)唱自大教東流,道門俗士,有敘佛理著
            作弘義,並通鳩聚,號曰續法輪論,合七十餘卷。使夫
            迷悟之賓,見便歸信,深助道法,無以加焉。又撰法集
            一百四十卷,並唱獨斷專慮,纘結成部,既上親覽,流
            通內外。十四年,敕安樂寺僧紹撰華林佛殿經目,雖復
            勒成,未挾帝旨。又敕唱重撰。乃因紹前錄,注述合離
            ,其有科據,一帙四卷,雅挾時望。遂敕掌華林園寶雲
            經藏,搜求遺逸,皆令具足。備造三本,以用供上。(
            註七四)
          梁武帝除了敕命寶唱編撰佛經中的祭祠部份之外,也敕令
      他再編撰《續法輪論》七十餘卷、《法集》一百四十卷。《續
      法輪論》七十餘卷,收編佛教流傳中國以來各個僧侶、居士有
      關佛教義理的專門性論著。《法集》一百四十卷,主要由寶唱
      纂結成部,但此書已佚,且無其他資料佐証,其內容無由知曉
      。《續法輪論》、《法集》皆已佚失,但從惟一的〈寶唱傳〉
      資料中,仍可以推測出一些端倪。這兩部書都是梁武帝敕命寶
      唱編纂而成的,主要內容是佛教義理類別,或按作者的專論類
      別,分類編纂成的佛理論集。這兩部書的目的,在使非佛教徒
      的一般人,經由這些佛典義理論集的研讀,而信仰且達到佛法
      中最究極的境界。梁武帝以帝王的政治權力,敕命佛教教團的
      僧侶編纂佛教義理論集,引導更多的人深入佛教道法之中。梁
      武帝的政權結合了佛教義理體系,教導國民進入佛教領域之中
      ,吾人可以認為他在使佛教國教化,而他本人扮演著這個佛教
      化的國教之唱導者的重要角色。天監十四年(515),梁武帝
      敕

      註 七三: 《續高僧傳》卷一〈寶唱傳〉,頁426中。
      註 七四: 同前註,頁426下。
 
 
 

      頁34

      命安樂寺僧紹,就華林園華林殿所收藏的佛經,撰成《華林佛
      殿眾經目錄》四卷,(註七五)。但是這部佛經目錄不合武帝
      的意旨,武帝又敕命寶唱重編。寶唱根據僧紹的《華林佛殿眾
      經目錄》四卷,加以注解、敘述題要分類重編成為《眾經目錄
      》四卷,深獲時人的肯定與讚譽。這部《寶唱錄》雖已佚失,
      但仍有部份保留在後代《經錄》的引用之中。(註七六)。「
      佛經目錄」的編纂,還要梁武帝親自下令寶唱重新分類、注解
      、題要,可見武帝對於佛教典籍的編撰重視之程度。
          從〈寶唱傳〉的記載中,梁武帝敕令寶唱掌管華林園的「
      寶雲經藏」,而且要經常的、不斷的搜集佛教遺逸經典,使達
      到完備具足的地步。「寶雲經藏」在宮城旁的華林園中,以梁
      武帝的政冶力量從事搜集、典藏佛教典籍的工作,它的藏言之
      質與量,必定凌駕國內其他各地的「經藏」之上。梁武帝的佛
      典編撰工作,從天監初年的鍾山上定林寺,到天監末年已經轉
      移到皇宮旁的華林寶雲僧省。「寶雲經藏」可以說是「國家的
      佛教圖書館」,是梁代收藏佛典最多、最完備的地方。梁武帝
      要求「寶雲經藏」的目錄隨時編造三份以供他使用,由此可見
      他對佛典知識的掌握之完備了。
          梁武帝除了擁有最新最完備的佛教典籍之類書與目錄之外
      ,還敕令編纂類似「佛教哲學辭典」的《義林》八十卷。《歷
      代三寶紀》卷十一:
            義林八十卷,普通年敕開善寺沙門釋智臧等二十大德撰
            。但諸經論有義例處,悉錄相從,以類聚之。譬同世林
            ,無車不植。每大法會,帝必親覽,以觀講論。賓主往
            還,理致送趣,如指掌也。(註七七)
          開善智藏(458─522)雖然反對梁武帝兼任「白衣僧正」
      的「僧王」來管理僧團,但是卻在武帝敕命之下,率領二十位
      佛教大德編撰《義林》八十卷。《續高僧傳》〈智藏傳〉未記
      載此事,而〈寶唱傳〉則云:「天監七年,……又敕開善智臧
      ,纘眾經理義,號

      註 七五: 《華林佛殿眾經目錄》四卷,詳見《歷代三寶紀》
                卷十一,頁99中。
      註 七六: 參見《歷代三寶紀》卷十一,頁99中。以及《大正
                藏》第五十五冊〈目錄部〉,各家經錄的註解引用
                條目。
      註 七七: 《歷代三寶紀)卷十一,頁100上。
 
 

      頁35

      曰義林,八十卷。」(註七八)《義林》著作時間已無從查考
      , 最早不會超過天監七年( 508 ),最晚也不會晚於普通三
      年( 522 )。 《義林》已佚失,其主要內容可能是將佛教經
      論中各種主要的義理分門別類,再按照義理出現的時代先後,
      一條一條的歸納編纂而成。《義林》可能是一部最早的「中國
      佛教哲學義理辭典」。梁武帝每次在大法會上,必定帶在身旁
      隨時查閱,便於佛法義理講述、論辯之進行。
      根據沈約(441─513)〈佛記序〉的記載,梁武帝敕令虞
      闡、到溉(477─548),周捨(469─524)編撰《佛記》三十
      篇。《廣弘明集》卷十五,沈約〈佛記序〉
            (武帝)詔中書侍郎虞闡、太子洗馬到溉、後軍記室周
            捨,博尋經藏,搜採註說,條別派分,各以類附。日少
            功多,可用辨此,名曰佛記,凡三十篇。(註七九)
      《佛記》三十篇已佚失,根據〈佛記序〉只能大致推測其
      內容大要:
        (釋迦)適道已來,四十九載。妙應事多,宜加總緝,
            共成區畛。至於經像舊錄,境剎遺記,開勸之功,於斯
            自遠。大權弘曠,亡身以濟物。應真耿介,標心非為己
            。分縱或異,適未必同。神塗詭互,難以臆辯。靈怪倜
            儻,言語斯絕。(佛)圖澄之龍見趙魏,(鳩摩)羅什
            之鳳集關輔,揵陀近遊京洛,單開遠適羅浮。雖跡與俗
            同,而意無可察。塗出玉門、法座不遠。七處九會,峨
            然在目。靈應盼響,遍富延澤以西。光景葳麮,多見天
            山之表。有志奇僧每經遊歷。神跡昭然,咸有文注。繁
            蕪舛雜,實須裁整。分五道於人天,設重牢於厚地。各
            隨業力,的焉不差。此皆卷舒真俗,終始名相。其聖塗
            玄遠,大則直至道場。其徵証切近,小則開勸晚學、斯
            實兼濟之方舟,大悲之廣路。……其有感應之流,事類
            相似,止取其一,餘悉不書。(註八十)

   註 七八: 《續高僧傳》卷一〈寶唱傳〉,頁426下。
   註 七九: 梁.沈豹〈佛記序〉,收在《大正藏》五十二冊《
                廣弘明集》卷十五,頁201中。
      註 八十: 同前註,頁201上一中。
 
 

      頁36

          《佛記》三十篇,博尋經藏,搜採註說之後,再分類編撰
      而成。本書可能以「佛陀」為中心,編纂有關佛教宏傳的事跡
      ,緝成三十篇的大著。《佛記》至少包含以下幾類。(一)、
      釋迦佛傳道四十九年的事蹟。(二)、佛經、佛像、寺院的記
      錄。(三)、佛圖澄、鳩摩羅什等高僧的傳記。(四)、來往
      於印度、西域、中國的僧侶傳記。(五)、天、人、畜生、餓
      鬼、地獄等五道眾生業報情形。(六)、感應事蹟等類。〈佛
      記序〉也敘述梁武帝編撰本書的動機與目的:
            皇帝行成無始,道承曠劫。十號在躬,三達靡礙。屈茲
            妙有,同此轉輪。傷昏愍惑,久迷正路。悱發之徒,空
            懷鑽仰。條流緬曠,事難總一。志淺業勞,迄用無就。
            非所以闢彼四衢,出之火宅者也。……若夫欲遐適者,
            必遠記所從。欲悟道者,必妙識所宗。然後能允得其門
            ,親承音旨。未有不知厥路,莫辨伊人,膠目闇踐,自
            與理合。所以引彼眾流,歸之一源。可令莘莘含識,望
            塗知往。案砥矢而言歸,不迴遑於歧路。俾厥清信之士
            ,亦有取於此云。(註八一)
          梁武帝希望人們能藉著《佛記》一書的指引,避開歧路,
      跳出三界火宅,直接悟入佛法。武帝在周捨等三人編成本書後
      ,不滿意虞闡數次改作的序,而重令當時的元老重臣沈約作序
      ,可見他對此書重視的程度。(註八二)沈約卒於天監十二年
      (513),本書當完成於此年之前。
          從以上梁武帝敕命的僧旻、寶唱、智藏等僧侶,各率領二
      、三十人所編纂的各種佛教典籍的「類書」、「目錄」、「辭
      典」等大規模的工作,可以看出武帝整理、編撰佛典的態度之
      謹慎與認真。可惜這些典籍皆已佚失、無法了解梁武帝以帝王
      之尊,重新整理佛典的目的與意義。但是,彌足珍貴的是,在
      這一類佛教經論重編、整理的大事業中,留下碩果僅存的《經
      律異相》五十卷。《經律異

      註 八一: 同前註。
      註 八二: 沈約〈佛記序〉:「敕云,去歲令虞闡等撰佛記。
                並作序。序體不稱,頻治改猶未盡致。尋佛教因三
                假以寄法,籍二諦以明理。達相求宗,不著會道。
                論其旨歸,似未至極。乃不應以此相煩。亦是一途
                善事。可得為厝筆。不以故指敕。闡等結序末體又
                似小異。」臣約言:「佛記序今謹以上呈,詞義無
                取,伏懷自恧,謹啟。」敕云:「記序始得看,今
                敕繕寫流布。」,頁220下。
 
 

      頁37

      相》使後人有幸得以窺探梁武帝初年大規模的佛教經論編撰事
      業的過程、架構與深層意義。梁.沙門僧旻、寶唱等集《經律
      異相》〈序〉:
            如來應跡投緣,隨機闡教。兼被龍鬼,匪直天人。化啟
            憍陳,道終須跋。文積巨萬,簡累大千。自西徂東,固
            難得而究也。若乃劉向校書,玄言久蘊。漢明感夢,靈
            証彌彰。自茲厥後,傳譯相繼。三藏奧典,雖己略周,
            九部雜言,通未區集。皇帝同契等覺,比德遍知。大弘
            經教,並利法俗。廣延博古,旁採遺文。於是散偈流章
            ,往往復出。今之所獲,蓋益多矣。聖旨以為,像正侵
            末,信樂彌衰。文句浩漫,[甚+少]能該洽。以天監七年
            ,敕釋僧旻等,備鈔眾典。顯証深文,控會神宗。辭略
            意曉,於鑽求者已有太半之益。但希有異相,猶散眾篇
            。難聞秘說,未加標顯。又以十五年,敕寶唱鈔經律要
            事,皆使以類相從,令覽者易了。又敕新安寺釋僧豪、
            興皇寺釋法生等,相助檢讀。於是博綜經籍,擇採秘要
            。上詢神慮,取則成規,凡為五十卷,又目錄五卷。分
            為五秩,名為經律異相。將來學者,可不勞而博矣。(
            註八三)
          僧旻,寶唱等集《經律異相》〈序〉中,明確的記載梁武
      帝天監年間,重編佛教典籍的重要工作性質。其要點歸納如下
      :
      (一)、釋迦牟尼闡揚的教理,不只針對凡人,且兼被龍鬼等
              眾生。佛教經典傳譯到中國,部帙甚廣且大略齊備,
              但尚未完整的分類編輯。本書為第一次編輯,為最完
              備的綜合類書。
      (二)、梁武帝大弘經典教義,對於僧、俗等佛教徒帶來許多
              利益。尤其搜集殘卷,不遺餘力,使佛教典籍更為完
              備。《經律異相》是在這種完備的佛典基礎上編纂而
              成的。
      (三)、梁武帝天監七年、敕命僧旻等三十人編撰《眾經要抄
              》八十八卷。《眾經要抄》完備的參閱一切經典之後
              ,擇要抄出可以「顯証深文」、「控會神宗」的經文
              ,並且力求文字的「辭略意曉」,使鑽求者有事半功
              倍之效益。這是《經律異相》的雛型或藍本。

      註 八三: 《經律異相》〈序〉,《大正藏》五十三冊,頁1。
 
 

      頁38

      (四)、但是,梁武帝認為《眾經要抄》仍然遺漏了許多的「
              希有異相」,而且沒有明顯的標示,因此一般人難以
              理解佛教的「秘說」。因此,天監十五年又敕寶唱抄
              一切經律的「要事」且分門別類編纂成書。又敕釋僧
              豪,釋法生等人協助檢讀校對,完成《經律異相》一
              書。
      (五)、《經律異相》是依據梁武帝的「神慮」,僧侶「取則
              成規」之後,博綜佛教流傳的經籍,擇採「秘要」而
              完成的。
          由以上的分析,梁武帝從《眾經要抄》到《經律異相》的
      完成,是一項頗具規模且有完備計劃的工程。《經律異相》參
      考了從佛典傳譯以來的一切經籍,以上定林寺「經藏」加上「
      寶雲經藏」的藏書,可說是梁國境內最豐富且最完備的佛典
      寶庫。《經律異相》由梁武帝親自主持、規劃,其編輯旨趣似
      乎圍繞著「深文」、「神宗」、「異相」、「秘說」、「要事
      」、「秘要」等特殊意涵上來進行。抄集佛典中的「神宗」、
      「異相」、「秘要」歸納分類,顯然與政教結合政策之理論的
      形成,有密切的關係。而「於鑽求者有太半之益」、「令覽者
      易了」等,無非是企圖使一般人在閱讀《經律異相》之後,能
      迅速接受此種政教結合政策的理論。
          《經律異相》大類分為:(1)天地部、(2)佛部、(3)菩薩部
      、(4)聲聞部、(5)國王部、(6)太子部、(7)長者部、(8)優婆塞
      優婆夷部、(9)外道仙人部、(10)居士庶人等部、(11)鬼神部、
      (12)畜生部、(13)地獄部。這十三大部又各自再細分若干小部
      ,每一小部各載幾十條細目摘要,合計七百八十二條細目摘要
      。每一細目摘要,皆詳載引用的經典卷次,也加注相同或類似
      的經典卷次,從它引用較早的《雜阿含經》到較晚出的《涅槃
      經》等眾多佛典,可以得知它引用資料的詳盡明確。這十三大
      部的分類,國王、太子、長者、優婆塞優婆夷的目次居中,且
      緊接在佛、菩薩、聲聞羅漢等聖者之後,似乎是梁武帝的特殊
      安排,欲凸顯國王、太子、貴族,佛教徒的重要性。如果詳盡
      的研究《經律異相》的編輯架構,以及引用的細目摘要,必能
      獲知梁武帝重編佛典的旨趣與秘要。從而理解梁武帝政教結合
      政策的理論基礎之一部份,也能推測「皇帝菩薩」理念的部份
      內涵。本文以政教結合關係為主題,因此僅就相關部份予以說
      明,至於純理論部份俟他日另闢專文探討。

            第三節 戒律的編訂與《在家出家受菩薩戒法》
 
 

      頁39

          梁武帝除了佛典經論的重編之外,對於佛法修行的軌範,
      行為的準則之「律藏」與「戒律」,也敕命僧侶加以分類整理
      。《續高僧傳》卷六〈明徹傳〉:
            釋明徹,姓夏,吳郡錢唐人。六歲喪父,仍願出家。…
            …齊永明十年,竟陵王請沙門僧祐,三吳講律。……徹
            因從祐受學十誦。隨出揚都,住建初寺。自謂律為繩墨
            ,憲章儀禮,仍遍研四部,校其興廢,當時律辯,莫有
            能折。……梁武帝欽待不次,長名進干內殿。家僧資給
            、歲序無爽。帝以律明萬行,條章富博。願撮聚簡要,
            以類相從。天監末年,敕入華林園,於寶雲僧省,專功
            抄撰。……以其鳩聚將成,忽遘疾沉積。於壽光殿移還
            本寺(卒)。(註八四)
          釋明徹(?─522)於齊永明十年(492),追隨當時的律
      學大師釋僧祐學習《十誦律》。因此研熟《律藏》,成為「律
      學」的權威。梁武帝禮聘明徹為「家僧」,請他在華林園寶雲
      僧省,根據「寶雲經藏」的藏書,從事《律藏》的分類編纂工
      作。武帝認為戒律是佛教一切修行的根本,但是戒條章法繁複
      廣博,希望明徹能「撮聚簡要,以類相從」重編一部簡要的律
      典,以便於佛教徒行持的憑藉。可惜,明徹律師的整理編纂工
      作尚未完成就得病死亡。吾人無法得知這部《律藏》分類重編
      的典籍,是否續編,傳世與否?此外,梁武帝也敕命都邑僧正
      釋法超,襄助編撰《出要律儀》一書。《續高僧傳》卷二一〈
      法超傳〉:
            釋法超、姓孟氏、晉陵無鍚人。十一出家住靈根寺。…
      …從安樂寺智稱,專攻十誦,致名命家。語其折衷者,數過二
      百。自稱公歿後,獨步京邑。……(梁武)帝謂律教乃是像運
      攸憑,覺慧階漸,治身滅罪之要,三聖由之而歸。必不得門,
      如閉目夜行。常懼蹈諸坑塹,欲使僧尼於五篇七聚,導意獎心
      。以(法)超律學之秀,敕為都邑僧正。庶其弘扇有途,儀表
      斯立。武帝又以律部繁廣,臨事難究。聽覽餘隙,遍尋戒檢,
      附世結文,撰為一十四卷,號曰出要律儀。以少許之詞,網羅
      眾部,通下梁境

      註 八四: 《續高僧傳》卷六〈明徹傳〉,頁473上─下。
 
 

      頁40

            ,並依詳用。(註八五)
          釋法超(456─526)從當時的律學大師智稱(430─501)
      學習《十誦律》。釋智稱卒後,法超成為建康首都地區的律學
      權威,被梁武帝禮聘為「都邑僧正」掌管僧尼的戒律行持。梁
      武帝認為「戒律」是佛教的根本,成佛的主要途徑。但是,《
      律臧》繁廣,遇到犯戒與否的事實問題,也難以究明與應用。
      因此,武帝處理政務國事的閒暇之時,遍尋戒條律藏,編撰成
      簡明扼要的《出要律儀》一十四卷,通令梁國境內佛教徒遵循
      使用。《出要律儀》已佚,無法查考其內容與編輯者。《出要
      律儀》似乎從廣博的《律藏》中舉出重要的禮儀規條,而這些
      編定的重要律儀規條是在網羅參考眾多的《律臧》典籍之後,
      用簡明扼要的文詞加以寫定的。有關《出要律儀》的閱讀資料
      、歸納分類,參考當世的習俗纂結寫定為簡明扼要的律儀規條
      ,似乎不是日理萬機的皇帝自力獨立完成的。這部《出要律儀
      》在〈法超傳〉的傳文中敘述,似乎法超是這件工作的主要參
      與者。《歷代三寶紀》未著錄此書,但是《大唐內典錄》卻登
      錄《出要律儀》二十卷為寶唱奉詔所撰。(註八六)也許《出
      要律儀》的編撰,是由梁武帝親自規劃主持,由法超,寶唱等
      人襄助完成。
          梁武帝時代《律藏》的重新整理、編撰的典籍大抵散失。
      但是,竟然在敦煌石窟中保留了一卷有關的《敦煌寫經》〈出
      家人受菩薩戒法卷第一〉。這部《寫經》現藏於法國巴黎國民
      圖書館,編目為「伯希和二一九六號」。土橋秀高於1968年將
      這部殘卷加以校讀整理,並將全文刊於日本龍谷大學佛教學會
      編《佛教文獻ソ研究》(註八七)。本文根据這一部校正後的
      伯希和二一九六號《出家人

      註 八五: 《續高僧傳》卷二一〈法超傳〉,頁607上。
      註 八六: 《大唐內典錄》卷四,頁266下。
      註 八七: 土橋秀高〈мЛ才本「出家人受菩薩戒法」ズコゆ
                サ〉,龍谷大學佛教學會編《佛教文獻ソ研究》,
                昭和43年,頁93─148。本文將伯希和二一九六號〈
                出家人受菩薩戒法〉校讀後,並將全文編列行數,
                冠在每行之首。本文引用的文字部份,依照此本編
                訂的行數。黃永武《敦煌寶藏》第116冊,也收有這
                篇殘卷,但字跡模糊。台北.新文豐公司出版。
 
 

      頁41

      受菩薩戒法》加以說明,以下簡稱為《菩薩戒法》。《菩薩戒
      法》卷尾跋文:
            出家人受菩薩戒法卷第一,大梁天監十八年歲次已亥夏
            五月,敕寫,用紙廿三枚,戴俯 [ 萌 ] 桐書,睪仚之
            讀,瓦官寺釋慧明奉持。(註八八)
          天監十八年( 519 )四月八日, 梁武帝從慧約國師受菩
      薩戒。(註八九)這部《菩薩戒法》是梁武帝受菩薩戒的翌月
      (五月)敕寫的,而奉持的僧侶是瓦官寺釋慧明。釋慧明是唱
      導法師道照的弟子,師徒擅長讀誦佛典,享盛名於宋齊梁三世
      。瓦官寺慧明也是梁武帝舉辦「斷酒肉」法會的都講,並向僧
      尼大眾宣讀武帝的「斷酒肉文」。(註九十)
          根據譀訪義純的論証,《出家人受菩薩戒法卷第一》是梁
      武帝撰《在家出家受菩薩戒法》一書的一部份殘卷。著作的時
      間約於天監十一年(512)至天監十八年(519)間。(註九一
      )。這本戒法所徵引的經典有姚秦羅什譯《梵網經》,《發菩
      提心經論》,《華手經》,《大智度論》,《般若波羅蜜經》
      ;劉宋.僧伽跋摩譯《摩得勒伽經》;劉宋.求那跋摩譯《菩
      薩善戒經》;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勝鬘經》;劉宋.曇無密
      多譯《觀普賢行經》;南齊.僧伽跋陀羅譯《善見律毗婆沙》
      ;北涼.曇無讖譯《優婆塞戒經》,《地持經》,《涅槃經》
      ,《大集經》等多種經典。又《菩薩戒法》序:
            世間所傳菩薩戒法,似欲依二經(梵綱經、地持經),
            多附小乘行事。撰菩薩戒法,乃有多家。鳩摩羅什所出
            菩薩戒法。高昌

      註 八八: 土橋秀高〈мЛ才本「出家人受菩薩戒法」ズコゆ
                サ〉,頁148。
      註 八九: 《續高僧傳》卷六〈慧約傳〉,頁469中。
      註 九十: 百官寺慧明為道照弟子,見《高僧傳》卷十三〈道
                照傳〉。宣讀「斷酒肉文」詳見《廣弘明集》卷二
                六〈斷酒肉文〉,《大正藏》五十二冊,頁 294─
                303。又見拙作〈梁武帝的君權思想與善薩性格初探
                ─以「斷酒肉文」形成的背景為例〉,《師大歷史
                學報》第十六期,頁1─36。
      註 九一: 譀訪義純〈梁天監十八年敕寫「出家人受菩薩戒法
                卷第一」試論〉,《敦煌古寫經》,頁85─92。又
                氏著〈敦煌本「出家人受菩薩戒法卷一序一」ズコ
                ゆサ〉,《禪研究所紀要》第一期,頁55─63。
 
 

      頁42

            曇景口所傳受菩薩戒法。羅什是用梵網經,高昌云彌勒
            所集(地持經)。亦梵網經,長沙寺玄暢所撰菩薩戒法
            。京師亦有依優婆塞戒經撰菩薩戒法。復有依瓔珞本業
            經撰菩薩戒法。復有依觀普賢行經撰菩薩戒法。粗是所
            見,略出六家。譬共入水,求流離珠,各隨所得,歡喜
            受持。世行已久,不復詳論。今所撰次,不定一經。隨
            經所出,採以為証。於其中間,或有未具,參以所聞,
            不無因緣,不敢執己懷抱,妄有所作。唯有撰次,是自
            身力集,為在家出家受菩薩戒法。(註九二)
          梁武帝的《菩薩戒法》徵引十四種佛經,又參考六種《菩
      薩戒法》,可見編撰此戒法應當詳盡使用了當時所能搜集到的
      有關資料。《菩薩戒法》在參閱資料,採証各種戒本的過程中
      ,似乎有其他的僧侶參與襄助。《續高僧傳》卷六〈慧約傳〉
      :
            釋慧約,字德素。姓婁,東陽烏傷人也。祖世蟬聯東南
            冠族。……留心方等,研精九部,皆蘊匱胸襟,陶瑩懷
            抱。顯說弘通,當仁不讓。劬勞汲引,隆益群品。皇帝
            [  ]彫反樸,信無為道,發菩提心,搆重雲殿,以戒業
            精微,功德淵廣,……帝乃博採經教,撰立戒品,條草
            畢舉,儀式具陳。(註九三)
          《續高僧傳》卷六〈慧超傳〉:天監年中,帝諳為家僧,
      禮問殊積。初戒典東流,人各傳受,所見偏執,妙法猶漏。皇
      明御寓,掇採群經。圓壇更造,文義斯搆。事類因果,於此載
      明。有詔令超受菩薩戒。(註九四)
          《續高僧傳》卷五〈法雲傳〉:
            帝抄諸方等經,撰受菩薩法,構等覺道場。請草堂寺慧
            約法師以為智者,躬受大戒,以自莊嚴。(註九五)
          《續高僧傳》的慧約、慧超、法雲等傳,皆載明梁武帝博
      採經典,撰《菩薩戒法》。因此,這部《菩薩戒法》的編撰,
      可能慧約

      註 九二: 《菩薩戒法》,第61行至73行。
      註 九三: 《續高僧傳》卷六〈慧約傳〉,頁468下一469中。
      註 九四: 《續高僧傳》卷六〈慧超傳〉,頁468上。
      註 九五: 《續高僧傳》卷五〈法雲傳〉,頁464下。
 
 

      頁43

      、慧超、法雲等人也襄贊其事。尤其釋明徹在「寶雲僧省」,
      專責抄撰律要,其襄助武帝撰成《菩薩戒法》的可能性最大。
          梁武帝博採經律、各家戒本所編成的這部《在家出家受菩
      薩戒法》,雖然祇剩下《出家人受菩薩戒法卷第一》的殘卷,
      但仍然為我們保留當代律藏重編工作的部份成果。《菩薩戒法
      》共分九節:序一,方便二,請戒三,羯磨四,受攝大威儀戒
      法五,供養三寶戒六、攝善法戒七、攝眾生戒八、略說罪相九
      。《菩薩戒法》的九節內容,詳細說明受菩薩戒的理論、戒場
      佈置、儀式過程、作法、戒律條文及持犯等罪法。從《菩薩戒
      法》及相關文獻的研究,可以理解梁武帝政教結合政策在戒律
      方面的重要理論基礎,也可以掌握《皇帝菩薩》理念的菩薩觀
      與菩薩戒行等重要因素。

            第四節  《阿育王經》的翻註與《涅槃經》、《般若經
                     》的註疏

          梁武帝天監初年,從事佛經的翻譯工作,為數也不少。根
      據《歷代三寶紀》的著錄,計有《寶雲經》七卷,《法界體性
      無分別經》二卷,《文殊般若波羅蜜經》二卷,《阿育王經》
      十卷,《孔雀王陀羅尼經》二卷,《文殊師利問經》二卷,《
      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一卷,《菩薩藏經》一卷,《文殊師
      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一卷,《舍利弗陀羅尼經》一卷,《八
      吉祥經》一卷,《十法經》一卷,《解脫道論》十三卷,《阿
      育王傳》五卷等十四種。(註九六)其中以《阿育王經》的翻
      譯最為恭敬慎重。《續高僧傳》卷一〈僧伽婆羅傳〉:
            僧伽婆羅,扶南國人也。……大梁御寓,搜訪術能。以
            天監五年,被敕徵召於揚都壽光殿,華林園,正觀寺、
            占雲館、扶南館等五處傳譯,訖十七年,都合一十一部
            ,四十八卷。即大阿育王經、解脫道論等是也。初翻經
            日,於壽光殿,武帝躬臨法座,筆受其文,然後乃付譯
            人,盡其經本。敕沙門寶唱、慧超、僧智、法雲及袁曇
            允等,相對疏出。華質有序,不墜譯宗。天子禮

      註 九六: 《歷代三寶紀》卷十一,頁98中。
 
 

      頁44

            接甚厚,引為家僧,所司資給,道俗改觀(註九七)
          《歷代三寶紀》:
            阿育王經十卷,天監十一年六月二十六日於揚都壽光殿
            譯,初翻日,帝躬自筆受,後委僧正慧超合繼訖,見寶
            唱錄。(註九八)
          西晉.安法欽譯《阿育王傳》七卷,留傳至今。(註九九
      )梁武帝還敕請扶南沙門僧伽婆羅重譯,而且於天監十一年(
      512)六月二十六日初翻經曰,親自筆受,再交給僧正慧超等人
      ,譯成《阿育王經》十卷。參與《阿育王經》翻譯工作的還有
      寶唱、僧智、法雲、袁曇允等人。梁武帝的八大家僧中,僧伽
      婆羅是惟一的外國沙門。從以上梁武帝親自筆受,以及敕命家
      僧、僧正等高級僧侶參與《阿育王經》的翻譯工作,可見武帝
      對本經的重視程度。梁武帝的政教結合政策,似乎遵循阿育王
      政教結合的典型,而且即位初年以後,許多隆重的阿育王崇拜
      法會等活動,也似乎意謂著武帝以「阿育法王」自居。《阿育
      王經》以及有關阿育王崇拜,(註一00)似乎構成梁武帝「皇
      帝菩薩」理念的重要因素之一。
          梁武帝天監年間,除了整理、編撰、翻譯佛教經律論等典
      籍之外,更重要的是從事《大般涅槃經》與《摩訶般若波羅蜜
      經》的集解、註疏等工作。《涅槃》與《般若》是佛教的兩部
      重要經典,這兩部經的集解、注疏對於當時乃至整個中國佛教
      思想的演變史上,引起重大的承先啟後作用。
          《續高僧傳》卷一〈寶唱傳〉:

      註 九七: 《續高僧傳》卷一〈僧伽婆羅傳〉,頁426上。
      註 九八: 《歷代三寶紀》卷十一,頁98中。又見《大唐內典
                錄》卷四,頁265下。以《阿育王經》為第二出。
      註 九九: 西晉.安法欽譯《阿育王傳》七卷,《大正藏》五
                十冊,頁99─131。
      註一十十:詳見梁.僧伽婆羅譯《阿育王經》十卷,《大正藏
                》五十冊,頁131─170。
 
 

      頁45

            天監七年,帝以法海浩汗,淺識難尋。……敕建元僧朗
            ,注大般涅槃經七十二卷,並唱奉別敕,兼贊其功。綸
            綜終始,緝成部帙。(註一0一)
          《歷代三寶紀》卷十一:
            大般涅槃子注經七十二卷,天監初,敕建元寺沙門釋法
            郎注,見寶唱錄。(註一O二)
          《大唐內典錄》卷四:
            大般涅槃子注經七十二卷,天監年初,建元寺沙門釋法
            朗注,見寶唱錄。(註一0三)
          《續高僧傳》卷五(僧韶傳):
            建元寺又有法朗,兼以慧學知名。本姓沈氏,吳興武康
            人。家遭世禍,因住建業。大明七年(463)與兄法亮,
            被敕紹繼慧益出家。……朗稟性疏率,不事威儀。聲轉
            有聞,義解傳譽。集註涅槃,勒成部帙。而言謔調笑,
            不擇交遊。高人勝已,見必齒錄。並卒于天監中。(註
            一0四)
          《大正藏》三十七冊〈經疏部〉收錄《大般涅槃經集解》
      七十一卷,本文未注明編者,但目錄上卻記載「梁.寶亮等輯
      」。(註一0五)根据藤本賢一〈「大般涅槃經集解」ソ編者ズ
      コゆサ〉的考証與比較,認為宇井伯壽博士所推定的建元寺法
      朗,應為本集解的編者,而梁.寶亮等輯為誤寫。(註一0六)
      換句話說,梁武帝敕撰的《大般涅槃子注經》七十二卷就是流
      傳至今的《大般涅槃經

      註一0一: 《續高僧傳》卷一《寶唱傳》,頁426下。
      註一0二: 《歷代三寶紀》卷十一,頁99中。
      註一0三: 《大唐內典錄》卷四,頁266下。
      註一0四: 《續高僧傳》卷五〈僧韶傳〉,頁460中。
      註一0五: 《大正藏》三十七冊《大般涅槃經集解》,頁377─
                611。
      註一0六: 藤本賢一〈「大般涅槃經集解」ソ編者ズコゆサ〉
                ,頁170─3。
 
 

      頁46

      集解》七十一卷,所缺一卷可能是總目,而書名稍易與編者誤
      植,當是版本傳抄日久之衍誤。建元僧朗.建元寺沙門釋法郎
      .建元寺法朗當為同一人,即建元寺法朗。根据上引的《僧傳
      》與《經錄》,藤本賢一推定本集解編輯的時間約為天監八年
      (509)至天監十七年(518)之間。
          法朗有「慧學知名,義解傳譽」的學識基礎,兼具「稟性
      疏率」的個性,在集註《涅槃經》時又以「高人勝己,見必齒
      錄」的編輯方針,也可能在當時佛典的主要編撰者寶唱之協助
      下,完成這部《大般涅槃子注經》七十二卷的巨著。根據菅野
      博史對這部集解的研究,共收錄有道生、僧亮、法瑤、曇濟、
      僧宗、寶亮、智秀、法智、法安、曇准、曇愛、慧朗、曇纖、
      僧肇、慧基、智藏、法雲、道慧、明駿等人,有關《涅槃經》
      的註解。這本集解在第一卷收有梁武帝以及道生等十大法師的
      《經序》。第二卷以下將《南本涅槃經》全文加以適當的分為
      綱目小節,再將各家的注順序編撰在各有關的小節之下。本集
      解共收有道生的涅槃注二百六十條,僧亮的二千一百三十條,
      僧宗的一千一百四十五條,寶亮的一千零八十一條等各個涅槃
      師的注,合計五千六百零六條。(註一0七)梁武帝敕命法朗、
      寶唱等僧侶編撰《大般涅槃子注經》,分節編集二十餘位涅槃
      學者、五千六百多條經注,這項學術工程之浩大由此可見。梁
      武帝以其政權從事佛教論著的整理、編撰,不僅有助於當時佛
      學思想的進步,同時也為後代子孫留下不朽的文化寶庫。如能
      深入研究這部《大般涅槃經集解》當能深入了解五、六世紀間
      ,中國涅槃學者的主要見解與成就。本文主題為政教結合關係
      的理念與政策之研究,無法再深入分析,當俟他日再為文探討
      。但是,《大般涅槃子注經》七十二卷的編撰,對於「皇帝菩
      薩」理念的形成及其政策,應當有其影響。
          《高僧傳》卷八〈寶亮傳〉:
            釋寶亮,本姓徐氏,其先東莞胄族。……齊竟陵文宣王
      ,躬自到居,請為法匠。文宣接足恭禮,結四部菩薩因緣。後
      移憩靈味

      註一0七: 菅野博史〈『大般涅槃經集解』ソ基礎研究〉,《
                東洋文化》66卷,東大東洋文化研究所,1986年,
                頁93─173。
 
 

      頁47

            寺,於是續講眾經,盛于京邑。講大涅槃凡八十四遍,
            成實論十四遍,勝鬘四十二遍,維摩二十遍,其大小品
            十遍,法華、十地、優婆塞戒、無量壽、首楞嚴、遺教
            、彌勒下生等,亦各近十遍。黑白弟子三千餘人,諮稟
            門徒常盈數百。……今上(梁武帝)龍興,尊崇正道。
            以(寶)亮德居時望,亟延談說。亮任性率直,每言輒
            稱貧道。上雖意有間然,而挹其神出。天監八年初,敕
            亮撰涅槃義疏十餘萬言。上為之序。(註一0八)
          梁武帝敕命寶亮編撰的《涅槃義疏》十餘萬言,《歷代三
      寶紀》等經錄未見著錄,且原書已佚。但是《大般涅槃經集解
      》,《廣弘明集》、〈寶亮傳〉都收有梁武帝撰《為亮法師製
      涅槃經疏序》:
            有青州沙門釋寶亮者,氣調爽拔,神用俊舉。少負苦節
            ,長安法忍。耆年愈篤,倪齒不衰。流通先覺,孳孳如
            也。後生晚進莫不依仰。以天監八年五月八日,敕亮撰
            大涅槃義疏,以九月廿日訖。光表微言,讚揚正道。連
            環既解,疑網云除。條流明悉,可得略言。朕從容暇日
            ,將欲覽焉。聊書數行,以為記[ ]云爾。(註一0九)
          釋寶亮( 444 ─ 509 )為齊竟陵王所禮遇,且共結四部
      菩薩因緣。講《大般涅槃經》凡八十四遍,其他大小經論各一
      、二十遍等。黑白弟子三千餘人、門徒常近百人。寶亮是齊梁
      之際涅槃經與成實論等經論的大師。梁武帝的家僧光宅法雲,
      是寶亮的弟子,於寶亮卒時為其立碑寺內。梁武帝青年時代遊
      於齊竟陵王門下,可能受到竟陵王所崇禮的寶亮影響,接觸到
      寶亮的涅槃等佛學。根據湯用彤對釋寶亮與梁武帝佛學著作的
      研究, 梁武帝的涅槃學見解近似於寶亮的學說。 (註一一 0
      )梁武帝博覽群書,弱冠之時就從儒學大

      註一0八: 《高僧傳》卷一〈寶亮傳〉,頁381下。
      註一0九: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一〈大般涅槃經義疏序〉,
                明駿案謹寫皇帝為靈味釋寶亮法師製。《大正藏》
                三十七冊,頁377上─中。又見《高僧傳》卷八〈寶
                亮傳〉,頁382上。《廣弘明集》卷二十〈為亮法師
                製涅槃經疏序〉,頁242下。
      註一一0: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十七章〈南方
                涅槃佛性諸說〉,〈釋寶亮〉,〈梁武帝〉兩小節
                ,頁692─712。
 
 

      頁48

      師劉瓛窮究六經,撰疏儒家經典達二十四種之多,又習學道家
      ,有《老子講疏》等著作。(註一一一)梁武帝〈述三教詩〉
      :「少時學周孔,弱冠窮六經。……中復觀道書,有名與無名
      。……晚年開釋卷,猶月映眾星。」(註一一二)從梁武帝自
      述其為學三個階段,可見他最後期的學問轉到佛學上,而且以
      佛學如月亮,遠比儒,道的眾星為明亮。梁武帝受到齊梁之際
      盛行的涅槃學之影響,即位後對於《大般涅槃經》不但大力宏
      揚,而且親自講說著疏。除了敕令建元寺法朗編撰《大般涅槃
      子注經》七十二卷之外,又在天監八年五月八日至九月廿日,
      敕令寶亮撰《大涅槃義疏》十餘萬言。梁武帝在這些涅槃學者
      所編撰的《涅槃子注》與《義疏》等基礎之上,對於「涅槃佛
      性」之學也有其深厚的造詣。《續高僧傳》卷九〈寶海傳〉:
            釋寶海,姓龔,巴西閬中人。……依法雲法師聽習成實
            。旁經諸席,亟發清譽。乃引眾別講,徒屬兼多。于時
            梁高(武帝)重法,自講涅槃。命寶海論佛性義,便昇
            論榻,雖往返言晤,而執 [ ] 石香爐。 武帝曰:「法
            師雖斷慳貪,香爐非 [ ] 不執。 」海應聲曰:「陛下
            位居宸極,帽簪非纛不戴。」帝大悅,眾咸驚嘆。(註
            一一三)
          《廣弘明集》卷二十一,昭明太子〈謝敕[ ]制旨大涅槃經
      講疏啟〉:
            臣統啟,……奉宣敕旨,垂[ ]制旨大般涅槃經講疏一部
            十帙合目百一卷。……不任頂戴之至,謹奉啟謝聞。(
            註一一四)
          《梁書》卷三〈武帝紀〉:
            (武帝)篤信正法,尤長釋典,制涅槃、大品、淨名、
            三慧諸經義記,復數百卷。聽覽餘暇,即於重雲殿及同
            泰寺講說,名僧碩學,四部聽眾,常萬餘人。(註一一
            五)

      註一一一:參見拙作《梁武帝的君權思想與菩薩性格初探》,
                《師大歷史學報》第十六期。
      註一一二:梁武帝〈述三教詩〉,《廣弘明集》卷三十,頁35
                2下。
      註一一三:《續高僧傳》卷九〈法海傳〉,頁492上。
      註一一四:《廣弘明集》卷二十一,昭明太子〈謝敕[ ]制旨大
                涅槃經講疏啟〉,頁251下。
      註一一五:《梁書》卷三〈武帝紀〉,鼎文本,頁96。又《南
                史》卷七〈梁本紀〉,鼎文本,頁223。
 
 

      頁49

          梁武帝撰《制旨大般涅槃經講疏》百零一卷已佚,無法全
      盤了解他的涅槃思想。但是梁武帝的〈立神明成佛義記〉,〈
      淨業賦〉等,都可以看出他對佛性的看法。尤其武帝撰〈為亮
      法師製涅槃經疏序〉:
            舉要論經,不出兩途,佛性開其本有之源,涅槃明其歸
            極之宗。非因非果,不起不作。義高萬善,事絕百非。
            空空不能測其真際,玄玄不能窮其妙門。自非德均平等
            :心合無生。金牆玉室,豈易人哉。(註一一六)
          從梁武帝為寶亮撰《涅槃義疏》的序文中,可以理解武帝
      已掌握到「佛性」、「涅槃」的義旨,且體會到必須「德均平
      等,心合無生」才能進入佛法的堂奧。梁武帝以眾生皆平等的
      具有「本有之佛性」,且都有平等的機會進入「涅槃的歸極之
      宗」等理論為基礎,開展他的佛法體系。此種佛法體系含有菩
      薩的慈悲與平等思想。梁武帝初年以《涅槃經》的思想為中心
      ,以菩薩的「慈悲」與「平等心」為理論基礎,由護持正法的
      帝王据以進行各種政教改革。(註一一七)因此、建元寺法朗
      《大般涅槃子注經》七十二卷,寶亮《涅槃義疏》十餘萬言,
      梁武帝《制旨大涅槃經講疏》百一卷,以及武帝有關「涅槃學
      」的著作、講說等,決不止於單純的學術撰述工作。以梁武帝
      「建康教團」的學僧為中心,透過「涅槃學」的研究,編纂、
      注疏而建立一廣博深邃的「涅槃思想」體系,作為政教結合政
      策的理論基礎,並進而據以實施政教改革是可以理解的。本文
      主題為政教結合關係理念的形成與政策之歷史性描述探討,無
      法再深入探討其思想內含,因此除了在約略論述「涅槃思想」
      與「皇帝菩薩」理念形成及其作用之關係外,俟他日再予專題
      探討。
          與《大般涅槃經》的集解、注疏工作並駕齊驅的另一項大
      工作,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註解。《大唐內典錄》卷四
      :
            摩訶般若波羅蜜子注經五十卷或一百卷,武帝蕭衍以庭
            蔭早傾,常懷哀感。每嘆曰:「雖有四海之尊,無以得
            申罔極。」故留心釋典。以八部般若是十方三世諸佛之
            母,能消除災障,蕩滌煩勞。故採眾經,躬述注解。又
            親講讀,冀藉茲勝福,望得展斯

      註一一六:同註一0五。
      註一一七:參見橫超慧日〈梁ソ武帝ソ佛教觀〉,頁1207─12
                21。
 
 

      頁50

            思慕。(註一一八)
          《出三藏記集》卷八,大梁皇帝〈注解大品經序〉:
            朕(梁武帝)以聽覽餘日,集名僧二十人。與天保寺法
            寵等,詳其去取,靈根寺慧令等,兼以筆功,探採釋論
            (大智度論)以注經本。略其多解,取其要釋。此外或
            捃關河舊義,或依先達故語。時復間出,以相顯發。若
            章門未開,義勢深重。則參懷同事,廣其所見。使質而
            不簡,文而不繁。庶令學者有過半之思。(註一一九)
          梁武帝與名僧二十人所注解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子注經》
      五十卷或一百卷已佚失,但是在《出三藏記集》還保留梁武帝
      為這部經注的序。《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二十七卷為姚秦、鳩
      摩羅什所譯,又簡稱為《大品經》。梁武帝的〈注解大品經序
      〉未詳載注解這部《摩訶般波羅蜜子注經》的年代,後代學者
      根據不同的資料而有天監六年、天監七年、天監十一年等說法
      。 (註一二 0 )本文不擬涉及注解年代的瑣細考証,而以本
      經注大約著作於天監六年至十一年之間( 507 ─ 512 )。參
      與《大品經》注解工作的有天保寺法寵、靈根寺慧令等名僧二
      十人。天保寺法寵( 451 ─ 524 )是梁武帝所禮聘的「家憎
      」之一,精通義理、恪遵律儀,武帝並尊稱其為「上座法師」
      。(註一二一)靈根寺慧令則於天監十一年,奉敕詣攝山棲霞
      寺就三論大師僧朗學習三論大義。江總〈攝山棲霞寺碑〉:
            名德僧朗法師者,去鄉遼水,問道京華。清規挺出,碩
            學精詣。早成般若之性,夙植尸羅之本。闡方等之指歸
            ,弘中道之宗致。北山之北,南山之南,不遊皇都,將
            涉三紀。梁武皇帝能行四等,善悟三空。以法師累降徵
            書,確乎不拔。天監十一年,帝

      註一一八:《大唐內典錄》卷四,頁266下。又《歷代三寶紀》
                卷十一,頁99中。
      註一一九:《出三藏記集》卷八,大梁皇帝〈注解大品經序〉
                ,頁54中。
      註一二十:內藤龍雄認為《注解大品經》的撰年是天監六年,
                見氏著〈梁ソ武帝シ『般若經』〉,《印度學佛教
                學研究》卷二二第一期,昭和 48 年,頁 314。湯
                用彤認為《大品經注》作於天監十一年,見氏著《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頁 739。諏訪純則分別
                注錄於天監六年、七年、十一年,見氏著〈梁武帝
                ユу教關係事蹟年譜考〉天監六年、七年、十一年
                等條,頁 59,62,67。
      註一二一:《續高僧傳》卷五〈法寵傳〉,頁461上─下。
 
 

      頁51

            乃遣中寺釋僧懷,靈根寺釋慧令等十僧,詣山諮受三論
            大義。(註一二二)
          梁武帝〈注解大品經序〉曰:「靈根寺慧令等,兼以筆功
      ,探採釋論(大智度論)以注經(大品經)本。或捃關河舊義
      。」湯用彤認為「關河舊義」即指姚秦時代關中地區鳩摩羅什
      、僧肇等有關般若三論的學說。攝山僧朗在齊梁之際復興關河
      舊義的般若三論之學,其學經僧詮、法朗至隋.吉藏而創立三
      論宗。(註一二三)那麼,梁武帝敕命慧令等十僧往學於攝山
      僧朗的「關河舊義」,與慧令等二十名僧「捃關河舊義」注解
      《大品經》,在中國佛教思想的演變上居於關鍵性的地位。兩
      晉之際,名士的老莊清談與名儒的般若性空相近,因此有般若
      的六家、七宗之說的盛行。姚秦時代關中地區的鳩摩羅什(40
      1─413)傳授三論,其弟子僧肇(384─414)解空第一,《肇
      論》的般若之學己登峰造極。但是,般若的空無似乎不易把捉
      ,於是涅槃等的妙有逐漸流行。宋齊時代(420─501),《涅
      槃經》與《成實論》相繼盛行,學者乃忘大乘真空之論,而常
      墮於妙有的一邊(註一二四)。偏空或偏有,都不合乎佛法的
      中道,都不是正確之論。梁武帝除了研究、講說、編纂、注疏
      《大般涅槃經》之外,又敕命慧令等人學習「關河舊義」的般
      若三論之學,且親率名僧二十人採關河舊義注解《大品般若經
      》。武帝不但在魏晉南北朝由般若三論而涅槃、成實,再回歸
      般若三論的佛教思想演變史上,具有促進此種轉變回歸的助力
      作用(註一二五),而且融合了「般若」、「涅槃」等有無兩
      宗之對立,顯示他頗為卓越的佛學思想。梁武帝〈注解大品經
      序〉:
            頃者,學徒罕有尊重(般若),或時聽聞,不得(般若
            )經味。帝釋誠言,信而有徵。此實賢眾之百慮,菩薩
            之魔事。故唱愈高而和愈寡,如愈稀而道愈貴。致使正
            經(般若經)沈匱於世,實由虛己情少,懷疑者多。虛
            己少則是我之見深;懷疑多,則

      註一二二:江總〈攝山棲霞寺碑〉,《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第六冊〈江令君集〉﹐文津出版社,頁4522。
      註一二三:參見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頁734─7
                40。
      註一二四:同前註,湯用彤前引書第十七章〈南方涅槃佛性諸
                說〉﹐第十八章〈南朝成實論之流行與般若三論之
                復興〉,頁677─765。
      註一二五:同前註,頁731。
 
 

      頁52

            橫構之慮繁。然則雖繁慮紛紜,不出四種。一謂此經非
            是究竟,多引涅槃,以為碩決。二謂此經未是會三,咸
            誦法華,以為盛難。三謂此經三乘通教,所說般若即聲
            聞法。四謂此經是階級行,於漸教中,第二時說。舊義
            如斯,迺無是非。較略四意,粗言所懷。涅槃是顯其果
            德,般若是明其因行。顯果則以常住佛性為本,明因則
            以無生中道為宗。以世諦言說,是涅槃是般若。以第一
            諦言說,豈可復談其優劣。(註一二六)
          梁武帝認為《般若經》在宋齊之世不為學者所理解的原因
      ,除了曲高和寡之外,還受到不正確的懷疑。這些曲解《般若
      經》的看法,可歸納為四種。第一種是以宋齊流行的《涅槃經
      》來批判《般若經》,認為後者不究竟。梁武帝認為「涅槃是
      顯其果德,般若是明其因行。顯果則以常住佛性為本,明因則
      以無生中道為宗。」般若是佛法的因行,涅槃是佛法的果德,
      具有密切不可分的因果關係。涅槃果德,必須以眾生皆具有常
      住的佛性為基礎,加以適當的修行方能達到究竟之位。般若促
      使眾生明白最基本的成佛原因與行持,必須體會到無生的中道
      為其宗極所在。以一般世俗的、相對的真理(世諦)來看,可
      以分為般若的因行與涅槃的果德兩種;如果以最究竟的第一諦
      來說,根本無所謂的涅槃、般若優劣的判別說法。梁武帝會合
      了南北朝涅槃有宗與般若空宗兩極的說法,以般若為因,涅槃
      為果,且更進一步打破這兩種說法,而融會貫串成完整的佛學
      思想。梁武帝於中大通元年( 529 )、中大通三年( 531 )
      在同泰寺講《涅槃經》, 中大通五年( 533 )講《金字般若
      經》,大同六年( 540 )、中大同元年( 546 )、太清元年
      ( 547 )講《般若經三慧品》。 梁武帝的佛學思想,以《大
      般涅槃經》與《大品般若經》為兩大支柱。梁武帝的佛學思想
      以《涅槃經》為中心,而後重點漸移至《般若經》,晚年則以
      《般若經》的〈三慧品〉為中心,而攝山僧朗的般若空觀思想
      之侵透,為此轉變的重要因素。(註一二七)梁武帝〈注解大
      品經序〉:
            機事未行,六畫得其悔吝。玄象即運,九章測其盈虛,
            斯則鬼神不能隱其情狀,陰陽不能遁其變通。至如摩訶
            般若波羅蜜者,

      註一二六:同註一一九,頁531下。
      註一二七:參見橫超慧日〈梁ソ武帝ソ佛教觀〉,頁1207─12
                21。
 
 

      頁53

            洞達無底,虛豁無邊。心行處滅,言語道斷。不可以數
            術求,不可以意識知。非三明所能照,非四辯所能論。
            此乃菩薩之正行,道場之直路,還源之真法,出要之上
            首。(註一二八)
          梁武帝明自的指出「摩訶般若波羅蜜」是「菩薩之正行」
      ,如不能尊重或理解「般若」則為「菩薩之魔事」。梁武帝的
      菩薩思想建立在廣大精深的《般若經》上。除了「般若空觀」
      的菩薩思想外,他又融合了《涅槃經》中菩薩之「慈悲」與「
      平等」思想。那麼,梁武帝的「菩薩思想」建立在《般若經》
      與《涅槃經》兩大系統之上,且這兩大系統又是經過批判當時
      流行的《法華經》,五時判教等說法而來。(註一二九)梁武
      帝的佛學思想乃至菩薩思想是佛學研究的大課題,本文為政教
      結合政策及其理念的歷史性描述,暫時無法深入探討。然而,
      梁武帝的政教結合政策所從事的佛典註解工作,似乎為這種政
      教結合政策的中心理念「皇帝菩薩」,創造了廣博精深的「菩
      薩思想」之理論基礎。
          梁武帝除了著作《制旨大般涅槃經講疏》百一卷,《摩訶
      般若波羅蜜子注經》五十卷或百卷之外,尚著有《三慧經講疏
      》,《淨名經義記》,《制旨大集經講疏》十六卷,《發般若
      經題論義並問答》十二卷。 (註一三 0 )可惜這些書業已散
      失,著作年代也不可考,無法再進一步研究。茲根據本章各節
      的討論,編訂附表二:梁武帝天監年間的佛典編纂譯註表。

      註一二八:同註一一九,頁53中─下。
      註一二九:見梁武帝《注解大品經序》,同註一二六所引文。
      註一三十:詳見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頁703。
 
 

      頁54

      ┌─────────────────────────────┐
      │           附表二:梁武帝天監年間的佛典編纂譯註表         │
      ├──┬──────┬──────┬───┬──┬─────┤
      │編號│佛典名稱卷數│編纂譯註者  │年 代 │存佚│備    註  │
      ├──┼──────┼──────┼───┼──┼─────┤
      │ 1  │《眾經要抄》│僧旻、僧智  │508∼ │佚  │使用上定林│
      │    │並目錄八十八│僧晃、劉勰  │509   │    │寺經藏。  │
      │    │卷          │等三十人。  │      │    │眾經的分類│
      │    │            │(寶唱協助)│      │    │摘要節錄  │
      ├──┼──────┼──────┼───┼──┼─────┤
      │ 2  │《眾經飯供聖│寶 唱       │516   │佚  │佛教類書  │
      │    │僧法》五卷  │            │      │    │          │
      ├──┼──────┼──────┼───┼──┼─────┤
      │ 3  │《眾經護國鬼│寶 唱       │516   │佚  │佛教類書  │
      │    │神名錄》三卷│            │      │    │          │
      ├──┼──────┼──────┼───┼──┼─────┤
      │ 4  │《眾經諸佛名│寶 唱       │517   │佚  │佛教類書  │
      │    │》三卷      │            │      │    │          │
      ├──┼──────┼──────┼───┼──┼─────┤
      │ 5  │《眾經擁護國│寶 唱       │517   │佚  │佛教類書  │
      │    │土諸龍王名錄│            │      │    │          │
      │    │》三卷      │            │      │    │          │
      ├──┼──────┼──────┼───┼──┼─────┤
      │ 6  │《眾經懺悔滅│寶 唱       │517   │佚  │佛教類書  │
      │    │罪方法》三卷│            │      │    │          │
      │    │或四卷      │            │      │    │          │
      ├──┼──────┼──────┼───┼──┼─────┤
      │ 7  │《續法輪論》│寶 唱       │      │佚  │佛教義理論│
      │    │七十餘卷    │            │      │    │集        │
      ├──┼──────┼──────┼───┼──┼─────┤
      │ 8  │《法集》一百│寶 唱       │      │佚  │可能是佛法│
      │    │四十卷      │            │      │    │論集      │
      ├──┼──────┼──────┼───┼──┼─────┤
      │ 9  │《華林佛殿眾│僧 紹       │515   │佚  │經 錄     │
      │    │經目錄》四卷│            │      │    │          │
      └──┴──────┴──────┴───┴──┴─────┘
 
 

      頁55

      ┌─┬───────┬──────┬───┬─┬─────┐
      │10│《眾經目錄》  │寶  唱      │      │佚│經   錄   │
      │  │四卷,又名    │            │      │  │          │
      │  │《寶唱錄》    │            │      │  │          │
      ├─┼───────┼──────┼───┼─┼─────┤
      │11│《義林》八十  │智藏等二十  │515∼ │佚│佛教義理辭│
      │  │卷            │人(寶唱協  │522   │  │典        │
      │  │              │助)        │      │  │          │
      ├─┼───────┼──────┼───┼─┼─────┤
      │12│《佛記》三十  │虞闡、到溉  │ ?∼ │佚│          │
      │  │篇            │周捨、沈約  │513   │  │          │
      ├─┼───────┼──────┼───┼─┼─────┤
      │13│《經律異相》  │寶唱、僧豪  │516   │存│佛教綜合類│
      │  │五十卷並目錄  │法生等      │      │  │書        │
      │  │五卷          │            │      │  │          │
      ├─┼───────┼──────┼───┼─┼─────┤
      │14│《出要律儀》  │梁武帝〈法  │519? │佚│律儀範本  │
      │  │十四卷        │超、寶唱可  │      │  │          │
      │  │              │能為協助者)│      │  │          │
      ├─┼───────┼──────┼───┼─┼─────┤
      │15│《在家出家受  │梁武帝〈慧  │519? │存│現存《出家│
      │  │菩薩戒法》    │約、明徹可  │      │  │人受菩薩戒│
      │  │              │能為協助者  │      │  │法卷第一》│
      │  │              │)          │      │  │(Pellio  │
      │  │              │            │      │  │2196號    │
      ├─┼───────┼──────┼───┼─┼─────┤
      │16│《寶雲經》    │曼陀羅、僧  │天監初│存│收在《大正│
      │  │七卷          │伽婆羅      │      │  │藏》16冊  │
      ├─┼───────┼──────┼───┼─┼─────┤
      │17│《文殊師利般若│曼陀羅、僧  │天監初│存│收在《大正│
      │  │波羅蜜》二卷  │伽婆羅      │      │  │藏》8冊   │
      ├─┼───────┼──────┼───┼─┼─────┤
      │18│法界體性無分  │曼陀羅、僧  │天監初│佚│          │
      │  │別經》二卷    │伽婆羅      │      │  │          │
      ├─┼───────┼──────┼───┼─┼─────┤
      │19│《阿育王經》十│僧伽婆羅    │511   │存│梁武帝敕寶│
      │  │卷            │梁武帝、慧  │      │  │唱、慧超、│
      │  │              │超等        │      │  │僧智、法雲│
      │  │              │            │      │  │、袁曇允等│
      │  │              │            │      │  │助僧伽婆羅│
      │  │              │            │      │  │譯經。《大│
      │  │              │            │      │  │正藏》50冊│
      ├─┼───────┼──────┼───┼─┼─────┤
      │20│《孔雀王陀羅  │僧伽婆羅    │506∼ │存│收在《大正│
      │  │尼經》二卷    │            │518   │  │藏》19冊  │
      ├─┼───────┼──────┼───┼─┼─────┤
      │21│《文殊師利問  │僧伽婆羅    │506∼ │存│收在《卍藏│
      │  │經》二卷      │袁曇允      │518   │  │經》12冊  │
      │  │              │筆受、法    │      │  │          │
      │  │              │雲詳定      │      │  │          │
      └─┴───────┴──────┴───┴─┴─────┘
 
 

      頁56

      ┌─┬──────┬─────┬───┬─┬─────┐
      │22│《度一切諸佛│僧伽婆羅  │506∼ │存│收在《大正│
      │  │境界智嚴經》│          │518   │  │藏》12冊  │
      │  │一卷        │          │      │  │          │
      ├─┼──────┼─────┼───┼─┼─────┤
      │23│《菩薩藏經》│僧伽婆羅  │506∼ │存│收在《大正│
      │  │一卷        │          │518   │  │藏》24冊  │
      ├─┼──────┼─────┼───┼─┼─────┤
      │24│《文殊師利所│僧伽婆羅  │506∼ │存│收在《大正│
      │  │說般若波羅蜜│          │518   │  │藏》8冊   │
      │  │經》一卷    │          │      │  │          │
      ├─┼──────┼─────┼───┼─┼─────┤
      │25│《舍利佛陀羅│僧伽婆羅  │506∼ │存│收在《大正│
      │  │尼經》一卷  │          │518   │  │藏》19冊  │
      ├─┼──────┼─────┼───┼─┼─────┤
      │26│《八吉祥經》│僧伽婆羅  │506∼ │存│收在《大正│
      │  │一卷        │          │518   │  │藏》14冊  │
      ├─┼──────┼─────┼───┼─┼─────┤
      │27│《十法經》  │僧伽婆羅  │520   │存│收在《大正│
      │  │一卷        │          │      │  │藏》11冊  │
      ├─┼──────┼─────┼───┼─┼─────┤
      │28│《解脫道論》│僧伽婆羅  │515   │存│收在《大正│
      │  │十三卷      │          │      │  │藏》32冊  │
      ├─┼──────┼─────┼───┼─┼─────┤
      │29│《阿育王傳》│僧伽婆羅  │506∼ │佚│          │
      │  │五卷        │          │518   │  │          │
      ├─┼──────┼─────┼───┼─┼─────┤
      │30│《大般涅槃子│法朗、寶  │509∼ │存│今為《大般│
      │  │注經》七十二│唱        │518   │  │涅槃經集解│
      │  │卷          │          │      │  │》七十一卷│
      ├─┼──────┼─────┼───┼─┼─────┤
      │31│《大涅槃義疏│寶亮      │509   │佚│          │
      │  │》十餘萬言  │          │      │  │          │
      ├─┼──────┼─────┼───┼─┼─────┤
      │32│《制旨大般涅│梁武帝    │      │佚│          │
      │  │槃經講疏》  │          │      │  │          │
      │  │百零一卷    │          │      │  │          │
      ├─┼──────┼─────┼───┼─┼─────┤
      │33│《摩訶般若波│梁武帝、法│507∼ │佚│          │
      │  │羅蜜子注經》│寵、慧令等│512   │  │          │
      │  │五十卷或一百│名僧二十人│      │  │          │
      └─┴──────┴─────┴───┴─┴─────┘
 
 

      頁57

          根據附表二:梁武帝天監年間的佛典編纂譯註表,所列的
      三十三種佛典可以歸納成四類。第一類,佛教類書與參考工具
      書。 從編號」至編號 13,合計十三種。佛教從西漢哀帝元壽
      元年(西元前二年)傳到中國,到梁武帝時已經有五百多年。
      將部帙浩汗,新舊雜出、繁複錯綜的佛教典籍加以有計劃的整
      理、分類、編纂,是一項迫切而有其必要的基礎性工作。梁武
      帝敕令僧旻率領才學道俗三十餘人編纂《眾經要抄》八十八卷
      ;寶唱編纂各種佛教類書,經錄;智藏等二十人編撰《義林》
      八十卷的「義理辭典」;以及寶唱等人編撰而留傳至今的《經
      律異相》五十卷之綜合類書。梁武帝不僅開創中國佛教學術史
      第一步的整理、編撰類書、工具書等基礎性工作,而且以帝王
      領導「建康教團」至少三十人以上的佛學專家,對於佛學做出
      巨大的貢獻。這些類書、入門書、參考書,全面的、按步就班
      地展現佛法的各種內容,方便人們迅速的進入佛法領域。第二
      類,律藏的整理與戒本,乃第 14 號與第 15 號兩種。戒律是
      佛教的根本,沒有戒律的遵循、規範,則佛教教團難以持久存
      在;佛教徒不修持戒律,則無由得禪定與智慧,達到究極解脫
      的目的。梁武帝敕令明律的僧侶整理律藏,又親自編撰《出要
      律儀》使佛教教團有所遵循。最重要的是《在家出家受菩薩戒
      法》的編撰,使大乘菩薩道得以經由佛教徒個人之菩薩戒行的
      實踐,而達到成菩薩、佛的圓滿境界。第三類,新譯或重譯的
      佛經。從第 16 號至 29 號,共計十四種。梁武帝聘請扶南人
      僧伽婆羅為「家僧」,並敕請大僧正慧超、寶唱、僧智、法雲
      、袁曇允等人助其翻譯各種佛經。由此可見梁武帝對翻譯佛經
      工作的重視與支持,以致多種佛經被翻譯傳入中國。尤其梁武
      帝親自參與《阿育王經》十卷的翻譯,更凸顯這位佛教中「轉
      輪聖王」之典型的特殊性,此點與梁武帝倣效「阿育王」的佛
      法治國政策有密切關係。 第四類,佛經的註解。 從 30 號至
      33 號,計四種。 《涅槃經》與《般若經》的註解,是佛法義
      理較高層次的工作。透過經典的注解講疏,能傳達作者的思想
      ,並建造完整的思想體系。梁武帝與「建康教團」的學僧二十
      人,引「關河舊義」等佛教思想,注解《般若經》而發揚「菩
      薩之正行」的思想,以及在中國佛教思想上由兩晉般若,經宋
      齊涅槃、成實,再回歸般若三論的潮流演變上,起了重大的助
      成作用。

            結語
 
 

      頁58

          梁武帝以這樣龐大而實力雄厚的「建康教團」為核心人員
      ,從事佛典的整埋、編纂,戒律的訂定,佛經的翻譯,義理的
      疏解等重要的學術工作。梁武帝透過佛教類書、工具書使佛教
      普及化,接引更多的人學佛;透過律藏的整理與戒本的製定,
      使教團有所遵循,佛教徒的學佛更為落實。透過經典的翻譯,
      尤其建立阿育王的典範,來作為佛化王國的理想。並且在最高
      層的義理上,重新判教而樹立《般若》與《涅槃》的因果關係
      ,闡揚菩薩思想等。梁武帝領導陣容堅強的「建康教團」,結
      合僧侶與佛學專家,從事佛教的學術等工作,可以說是打破了
      東晉以來「沙門不敬王者」的傳統形勢。武帝透過主導「建康
      教團」的宏揚佛教工作,以及佛法的解釋工作,使武帝重新獲
      得佛教界的領導權。梁武帝在天監年間的十八年中,率領「建
      康教團」制定及執行各種政教結合政策,而且為這種政策透過
      以上四類佛典的編纂譯註工作,建立廣博精深的佛學體系。天
      監十八年四月八日,梁武帝親受菩薩戒典禮上,這種政教結合
      政策的理念,以「皇帝菩薩」的名號而頒布世上。天監年間的
      政教結合政策之推行,與佛典的編纂譯註,正是「皇帝菩薩」
      理念及政策形成的重要基礎。(註一三一)

      註一三一:本文係拙作《梁武帝「皇帝菩薩」理念的形成及政
                策的推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
                文,民國78年)的第四、五章改寫而成。有關「皇
                帝菩薩」的史實依據與意義,「皇帝菩薩」理念及
                政策等詳細內容,請參見拙作第一、二、三、六、
                七、八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