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畫

朱玄

興大中文學報第八期

1995年1月
頁1-12


. 頁1 一、遠古佛畫瘃 我國佛像畫,在人物畫中極具地位。六朝以來,代有名 手。佛像畫創始於三國曹不興。畫史記載他寫西國佛像,盛 傳天下。能在連接五十尺長的絹上畫一像,心敏手運,須臾 立成,頭面手足胸臆,不失尺度。東晉時曹不興的學生衛協 ,畫七佛圖,是新題材,新創作。當時人稱他為畫聖。衛協 的學生顧愷之,在瓦官寺壁,畫維摩詰象,時人捐十萬錢爭 取一觀。劉宋時有陸探微甘露寺畫寶檀菩薩像。梁時張僧繇 天皇寺畫舍那像。舊時畫法多係平塗,而無陰陽明暗之分, 張僧繇創為沒骨法,不先以筆墨鉤研,而以色渲染。齊時著 名佛像畫家有曹仲達,隋時有展子虔佇立觀音像。鄭法士永 泰寺畫阿育王像,史道碩畫五大羅漢。唐初有尉遲,跋質那 婆羅門畫寶林菩薩泉。到了唐代開元中,吳道子畫毗盧遮那 像,集諸家之大成,可說是古代畫佛第一人。中唐德宗時, 周昉創作水月觀音之體。五代貫休以畫羅漢知名,其他如王 齊翰等皆畫佛名家。惜年代久遠,作品不可得見,只有在箸 錄中想慕而已。 二、佛畫之美 畫佛像要表現佛的智慧與功能。佛像是「象」,畫象之 外不能忽略「佛」的重要性。佛象的種類繁多,形態各異, 放置何處更不盡相同。大祗說來依據佛教的教理來安放,不 可錯置,所以對佛經內容必須透澈了解,有系統的歸納,分 析、解說。思考教理深義所在。人在思考時,必先摒除雜念 。佛像、佛畫,即成為思索教理的最佳輔助者。藉著佛畫、 佛像等實體,利用視覺,集中精神去思索抽象的問題,諸如 什麼是慈悲?什麼是方便?什麼是智慧?什麼是極樂往生? 如何去觀想、觀念、觀佛等。淨土宗的瞑想法,能幫助人將 阿彌陀如來和其兩位 [ 月 + 劦 ] 侍觀音菩薩、 勢至菩薩 以及極樂淨土等的形態,清晰地浮現在心中,這種瞑想法就 是藉眼前的阿 頁2 彌陀如來像,來觀想阿彌陀如來的最佳依據。凡是文字難以 理解的涵意,在目視圖像后,即可了然,此是佛像、佛畫被 廣泛製作,且種類繁多的原因,當然佛像成為人們尋求信仰 的依據,也是重要的因素,所謂信仰,在佛教稱為菩提(意 謂覺悟)或求菩提心。換言之,佛的意思就是自覺、覺他、 覺行圓滿無缺。所以畫佛要面容飽滿、眼簾低垂、嘴角眉宇 間透露出莊嚴、慈悲,與靜穆。 觀音菩薩 觀音造象多變化。可依眾生的立場,化身萬千來解救眾 生苦難。有一面兩手,普通形態,真正的觀音菩薩本身。稱 為正觀音。而千手觀音、形態奇特,在千隻手的手心上還各 有一隻眼晴,表示以千手千眼一一解救苦難的眾生。圖象化 一般多以中間雙手合十,左右各伸出二十隻手,總數四十二 隻手取代,並未忠實地刻畫出一千隻手,可想而知製作的繁 複不易。 馬頭觀音的圖象形態,有的三面、有的四面,也有兩手 、四手、八手等不盡相同,但共同一致不變的特徵是頭部都 有馬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面部表情憤怒,觀音菩薩向來慈 眉善目,唯獨馬頭觀音例外,因為馬頭觀音被視為是解救畜 生道的眾生。憤怒是因煩惱受苦的眾生而發的。 十一面觀音,面孔朝著每個方向(東、西、南、北、東 南、西南、西北、東北八方,加上上下兩方共十方,再加中 間的本面,便成十一面)表示可以度一切眾生苦難,圖象多 以多張臉孔表示。 魚籃觀音,描繪觀音騎在大魚背上,抓魚入籠的情景。 其他如青頸觀音,頸部呈青黑色,代表具有除去厄難的力量 。蛤蜊觀音,則係我國自創的觀音菩薩,以站在蛤蜊上的姿 態,予以圖象化。灑水觀音,大風雨水災時,口誦觀音之名 ,自可達於水淺之處,此據觀音經之記載云。 水月觀音,站立在岩石或蓮葉小舟上,凝望水中月影如 有所思,象徵世上事物如夢如幻,皆成虛空,是一種空觀瞑 想。變化觀 頁3 音種類繁多,不勝枚舉。花冠莊嚴,立於阿彌陀佛身旁的是 淨土宗系觀音,有貴族華麗之美。化身萬千,循聲救苦的是 法華系觀音,有平民化的樸實美。另有華嚴宗、密宗教系的 觀音,造形各有秋千,宋以后的觀音、脫俗、靈巧、自在、 出塵,流露文人氣質的飄逸美。 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之彌勒兩字,含有佛對眾生慈悲之意。慈悲又 解為「去苦予樂」。彌勒菩薩是被視為真正存在於世的人, 據佛經所記,彌勒菩薩是再生一次即可成佛的菩薩,是未來 佛,所以被圖象化為菩薩或如來象。而此兩象均無確定的特 徵可資辨認。 彌勒來迎圖,擁有觀音菩薩和勢至菩薩兩 [月+劦]侍, 也和阿彌陀如來的來迎圖一樣,惟數量不多。曾聞東京藝術 大學收藏一幅,描繪弘法大師空海和不動明王的形態,是較 為奇特的。 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雖然並不引人注目,但頗受民間歡迎。統率冥 府十王,在敦煌石窟的圖象中屢見不鮮。十王的中心就是閰 羅王,從「發心因緣十王經」看來,閰王乃地藏菩薩的化身 ,經文中亦記載地藏菩薩能保護孕婦,因此與小孩的關係備 受注目。地藏菩薩又稱為水子地藏,專門供養嬰靈。 冥府十王的閰羅殿是地獄、餓鬼、畜生、阿羅漢、人、 天等六道的出發點,常被稱為六道的叉路。地藏菩藏能解救 六道眾生、十益本願經確實對眾生現世利益具有靈驗效用, 往往被視為超級佛,又有縛地藏、拔刺地藏、鹽地藏、笠地 藏、猿地藏等等特殊的名稱,繼之而起,因此地藏菩薩聲名 大噪。 地藏菩薩的裝扮是僧服、光頭。作聲聞形,或比丘形、 敦煌地藏菩薩象以及我國其他地區的地藏菩薩象多數如此。 此種形姿與觀音、彌勒菩薩形的華麗大異旨趣。 地藏菩薩能賜予長壽和息災,圖象化的姿態左右下垂, 右足置於左大腿上作半跏姿態,左手持寶珠,右手持錫杖的 稱為延命地藏。以孩子的姿勢,予以圖象化的稱送子地藏, 呈全裸或纏腰布的半裸象,須以布料裁成衣服來換穿的稱裸 形地藏,在佛象中別具 頁4 格調。身穿鎧甲、配劍騎馬的稱勝軍地藏,緣此地藏菩藏亦 嗜殺。收藏在東京博物館一幅敦煌發現的唐代幡、絹本、著 色畫、地藏王菩薩象,是奉獻給佛寺供養懸掛的法物,幡身 皆繪有佛,或菩薩象。此圖菩薩身披袈娑飄帶,腳踏蓮花, 手施無畏,腦後為五色光輪,上作華蓋。通幅人物的勾畫用 筆自由舒暢,設色以強烈的黑、紅、綠、藍為主,予人以明 快開朗典雅之感。不僅表現技法的洗練精到,也展露我民族 對外來藝術文化之融合力。佛教昌盛之時,佛法也藉精美的 繪畫來弘揚,所以佛象繪畫恉皆出於訓練有素的工匠。而其 價值與一般純粹卷、軸畫水準相當。 南京金處士曾作閰羅王圖軸,描繪陰曹地府十殿閰羅審 判鬼魂的情景。閰王鬼卒,毗目裂嘴,陰氣直襲心頭,頗具 宗教繪畫警世作用。 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深具智慧,普受尊敬。文殊菩薩樣式繁多, 其中最清晰的特徵是右手持利劍,左手拿經典,騎乘獅身。 頭髮多數梳成五髻、六髻或七髻。亦有未持利劍而代之以普 通僧侶所持的如意。尚有少數身穿袈娑,披盔戴甲的。另外 在密宗胎藏曼荼羅裡的文殊菩薩,則出現在中台八葉院及文 殊院等地。 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與文殊菩薩同文為釋迦如來的 [月=劦]侍,三 者合隴構成釋迦三尊。普賢菩薩是代表修行的菩薩,據華嚴 經的記載,普賢菩薩有十大願望,稱為普賢行願,祂的修行 見證了文殊菩薩的智慧,兩者融合,表現了大乘佛教的理想 ,所以兩尊菩薩總是成對的出現,一般根據法華經的記述, 圖象化為騎六牙白象,極富特徵的姿態,唯密宗圖象裡,並 無此特徵。而虛空藏菩薩,能憑神通,使婆娑世界變為淨土 ,是胎藏曼荼羅虛空藏院的主尊。 明 王 明王在密宗說法是第三輪身,教令輪身。是接受大日如 來所體現的真實智慧,為切斷世人煩惱而奔波,圖象化明王 多顯出忿怒 頁5 之象,不將慈悲心外露,對眾生厚顏庸碌的祁願全力促成。 不動明王通常被稱為是大日如來的使者僕役,有驅使方 便的性格,體形狀似童子,較為肥胖,右下齒咬著上唇,左 上齒按壓下唇,是獨特奇異處。光背為迦樓羅炎,象徵可以 吞噬如毒蛇般的煩惱。 另有孔雀明王,印度人相信孔雀嗜食眼鏡蛇,是珍奇的 鳥,被奉為修行息災,與祈雨秘法時的本尊,在胎藏曼荼羅 裡被圖象化成擁有孔雀羽毛的形態。現藏日本仁和寺的南宋 佚名,絹本著色畫孔雀明王象軸,十分細緻精工,色彩豔麗 ,孔雀明王騎在孔雀上,多華美氣息而失宗教莊嚴精神。 諸 天 梵天在諸天中是屬於最高格的,佛教中出現梵天事蹟, 最重要的梵天勸請釋尊說法,梵天可說是佛教徒的恩人,由 於勸請使佛教在世上如此普及。梵天象有呈多臉多手,有的 是普通面孔,不過基本上,顏面都有四面。便於四面觀看。 帝釋天居於高聳的須彌山巔宮殿,以四天王為侍從,圖 象化多呈騎乘大象的姿態,后來地位漸貶,成為平凡的神。 女神中最為人熟知的是吉祥天和弁天,被視為美女的代 表,圖象化皆呈豊潤冶豔的美人。 天龍八部被認為是釋迦如來的眷屬,四大天王是住在須 彌山巔附近,受帝釋天指揮,並守護佛教的四個天,另有金 剛仁王、水天、伎藝天、歡喜天等諸天。圖象化皆呈穩定、 寧靜、智慧、慈悲、毅然斬斷塵緣,了卻眾生煩惱之美。 羅 漢 羅漢是聲聞乘四果中的極果,佛弟子中修證最高的階段 。羅漢象圓頂無髮,身披僧袍,樸實無華,兩耳較長,與現 實中的出家人無二致。羅漢入畫,最早見於畫史者為南朝張 僧繇,初稱聖僧,后稱羅漢。羅漢在佛象中,雖非主尊地位 ,但因具人間相,世俗相、造形飄逸、法力無邊,介於人佛 之間、受人天供養,能滿足藝術家靈活創造空間。羅漢象之 美,自有別於佛、菩薩。五代兩宋以后,羅漢象之創作趨於 極盛,十六羅漢、十八羅漢乃至五百羅漢等多體羅漢象題材 應運而生。傳說五代貫休禪師所作十六羅漢乃得自夢中所見 ,所以每個羅漢都是龐眉大目,朵頤隆鼻,胡貌梵相、能曲 盡其態,西湖尚有刻石留存。他的畫法多為後代畫家所 頁6 宗。筆墨古拙、形狀詭怪,最得羅漢情趣。而飛天象、衣帶 飄舉、華麗壯觀、調和沈靜的佛說法氣氛,呈現出一種裝飾 之美。 三、佛畫之內容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在三國時代萌芽生根,到了魏晉 南北朝更為蓬勃。經典翻譯大為盛行,如將大乘佛經的「維 摩詰經」、「法華經」、「藥師經」大量譯布,以及宣揚佛 祖的本身故實,反映在圖畫上,便產生了經變圖、本生象、 曼陀羅、佛尊象等繪畫藝術。此類畫專供佛教徒供養敬奉, 與寺院殿堂莊嚴之用,自與書畫家筆底寫意之作有別。 佛象畫自晚唐興起崇尚華麗之風,后世相沿成習,后來 宗教意識式微,佛畫漸淪為審美觀賞繪畫之列,壁畫的繪製 日漸減少,代之而起的是立軸形式,於是繪畫更趨於細緻精 工。由於畫佛的目的不同,內容自然不同,現一一說明於后 : (一)佛教徒供養所用 (1)尊象畫 就是一尊或多尊的佛菩薩象、莊嚴妙好、或坐或立。表 現悟道,教化之美。中國常見的佛是釋迦牟尼佛,他的生相 在圖畫上最普遍見到的是禪定、說法、降魔和涅槃四相。 立姿佛,一手上舉,施與眾生無畏懼、恐怖之印,一手 下垂,與眾生滿足願望之印,信徒參拜之餘,頓覺美感天成 ,身心安定。 唐代版畫呈現另一種佛教圖象風格,同樣是傳教工具。 木刻版畫佛說法圖,描繪釋迦坐經壇說法,弟子須菩提跪拜 聽經,周圍護法神及眾施主十餘人,上部有飛天,背景是「 祗樹給孤獨園」。構圖複雜、眾多人物穿插在花樹煙雲之中 ,俱有裝飾之美,線條有力,刀法鋒利,足見當時版畫藝術 的成功。 日本大阪美術館收藏的宋代摹本,「吳道子送子天王圖 」,又名釋迦降生圖,描寫釋迦降生后,他的父親淨飯王抱 著他去拜謁天神的情景,此卷著色極淡,近乎白描,前段畫 騎獸奔馳送信之神,雍容端坐的天王及隨臣侍女,後段畫淨 飯王格外小心,環抱著初生的釋迦,王后緊跟著,諸神張惶 跪拜,此圖極富想像力,宣揚了佛教唯心主義。畫史推崇吳 道子「落筆雄勁」。「敷紛簡淡」、 頁7 其線描富韻律感、節奏感,極盡粗細之變化,后人稱之為蓴 菜描,所鉤衣服流暢飄洒,有「吳帶當風」之稱,以別於曹 仲達的「曹衣出水」畫法,他的畫,對后來宗教人物畫有極 大的影響。 故宮收藏宋人絹本淺設色如來說法圖,描繪如來坐蓮花 座說法,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立於前,迦葉、阿難兩弟子隨 侍在旁,后立天王二人。此圖係淺設色,焦墨痕中略施微染 ,僅在人面嘴唇和器物上略為施色而已,勾勒有力,須彌座 和香爐以濃淡墨出之,背光用筆含蓄,此圖是工力深厚的一 幅佛畫作品,也是佛教畫發展極峰的代表作。今日山西永樂 壁畫,尚可一窺宗教畫的成就。 北宋高文進彌陀菩薩象,也是寺廟或信徒出資鏤版印刷 的版畫,俾人供養之用,是佛教傳教形式之一,此畫係細筆 畫法,可略窺唐吳道子前之佛畫風格。 收藏在故宮博物院一幅無名款宋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此為設色畫,大圓光內現千手千眼,持法寶坐寶蓮座、四 大天王諸天女旁侍、下列天龍、八部此類畫均屬信徒供養所 用。 (2)經變畫 是根據佛經所述的佛國莊嚴,繪畫成圖。如極樂淨土變 、靈山淨土變。 中國淨土宗是中唐以后逐漸興盛的宗派。直到今日廣泛 流傳於一般民眾。淨土宗以淨土宗三經為主要信仰內容。佛 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三經中都說 明極樂世界之美。莊嚴佛國平坦、整齊、潔淨、富麗、修行 信徒,一心嚮往。唐人壁畫即有引路菩薩圖,導引至極樂世 界。此圖極盡優美。菩薩方面大耳、頭胸飾以瓔珞、豊厚小 巧的嘴上有一抹鬍鬚、右手執香爐、左手持蓮花和招魂幡, 在香煙裊裊和招魂幡引導下,一位婦人,服飾整齊,虔誠地 隨著引導者前往西方極樂世界。此時天花緩緩而下,復以胭 脂勾畫雲彩,由天際曲折而降,將瞬即千里的騰雲狀態,描 繪得極為生動,天衣五彩繽紛,華麗不流於低俗,從而可以 窺見唐人技巧的完美與佛畫的普遍。 唐代敦煌壁畫淨土變的題材很多,莫高窟阿彌陀淨土變 就有一百多壁。構圖宏偉,環繞阿彌陀佛及觀音、勢至菩薩 的有羅漢、天王、夜叉、力士、供養菩薩等眷屬聖眾。佛下 有伎樂、歌舞彈唱、樂器各異、上下左右則有寶池蓮花、飛 禽雜鳥、樓台殿閣、飛天飄舞、花團錦簇、氣象萬千。 頁8 (3)曼荼羅畫 曼荼羅畫是密宗修法所供養的圖畫。密宗的曼荼羅以大 日如來為中心,四周環繞著許多佛、菩薩。宛若在裝飾大日 如來似地。此即為曼荼羅。 曼荼羅的種類繁多,但在密宗來說,最基本的是胎藏曼 荼羅,和金剛界曼荼羅,二者皆以大日如來為中心,搭配上 一切諸尊,又被稱為普門曼荼羅,都會曼荼羅。所謂曼荼羅 ,其實就是整個宇宙之縮影。宇宙間的一事一物,乃至諸佛 、菩薩,全都聚集在曼荼羅當中。大日如來至善至美的曼荼 羅,就是凡夫俗子的曼荼羅,就是一草一木的曼荼羅。 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曼荼羅,每一曼荼羅都彼此含具 其他事物的思想。這和華嚴宗的事事無礙法界的宇宙觀極為 相同,也和淨土宗的西方極樂世界,莊嚴圖有著異曲同工之 妙。此種思想,反映在繪畫藝術上,就是根據一定的經軌, 以畫一佛或一菩薩為中心,周圍層層環繞著菩薩、天神、呈 現出整齊、對稱、繁複、豔麗之美。 (二)殿堂莊嚴所用之圖 佛、菩薩、天龍、鬼神的形象,往往置於莊嚴殿堂上。 描工根據佛傳所記,釋迦如來佛,一生教化的故事繪成佛傳 圖。或根據佛經所說如來過去生中所修的種種菩薩行的故事 ,如捨身餵虎等,繪製成本生圖畫。或根據佛經中所敘的故 事,繪成形象,如維摩經變、地獄變等經變圖。 (三)書畫家之作 書畫家往往不拘佛教的形式,不拘佛教的法則,任意揮 灑。各種題材的佛畫,寫在卷軸、屏風、冊頁上。例舉如下: 五代后蜀石恪的二祖調心圖。畫禪宗二位祖師習禪的情 景。禪自六祖自創南宗,倡導明心見性,主張一切生於自我 。石恪深明禪理,他能取象於外,法生自心。畫身體人物面 貌手足,身體小地方用細而淡的墨線,畫衣紋用破墨粗放的 筆致,如風馳電掣般配合上簡略的畫象,這種破筆水墨放逸 的畫風,是晚唐以來所盛行的宋元梁楷、牧溪輩禪畫的濫觴 。 頁9 貫休號禪月大師,以畫羅漢知名於世,宣和畫譜稱他的 羅漢畫:「黝然若夷獠異類,見者莫不駭矚」。可知他的羅 漢非世態之相,羅漢靠他的畫為世所習知,這「狀貌古野」 的羅漢畫是一大創新。 北宋李公麟能擺脫吳道子的藩籬而自成一家,他的維摩 詰及天女像白描羅漢圖冊,線條高雅清淡。后來南宋梁楷把 水墨和白描融合在一起,創出減筆草草的風格。 南宋梁楷是賈師古的學生,繼五代石恪風格,在運筆使 墨上推陳出新,將白描畫與粗放的水墨融合而大變革,表現 於現存畫跡「潑墨仙人」、「六祖劈竹圖」、「釋迦出山圖 」上。劈竹圖用銳利的線條畫南宗祖師慧能砍劈竹子的形象 ,勢如破竹就像南禪主頓悟一樣,是禪宗造形理念的直接反 映。 釋迦出山圖,釋迦面容肅穆,雙手合十,緩步下山坡, 苦修之後,寧靜平和深扣人心。此畫融合了山水畫與人物畫 之特長。至於潑墨仙人,畫風更為簡逸奔放,以世俗醜陋怪 模樣來塑造神仙形象,是禪畫特色之一。 宋時有張勝溫大理國梵象卷,係設色畫。張勝溫行誼已 無從考。梵相卷中有妙光,宋濂諸題跋。畫分三段。其中一 段畫諸佛、菩薩、天龍、八部法會等象。所繪奕奕如生,從 而可以推斷張氏所學有本,不可以尋常描工看待。此畫係佛 教人物畫精品,場面浩大的佛說法圖、菩薩、尊者、諸天、 金剛、力士、觀音、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 幾乎對佛教重要的神祗,都有仔細的描繪。 梵象卷中,重要的部份還描繪各種不同造型的觀世音菩 薩。另外也畫了佛畫中常見的題材,文殊問疾於維摩詰居士 。畫中描寫維摩詰假裝生病和文殊菩薩辯論大道的情景。 明代丁雲鵬善得吳道子法,又白描學李公麟,畫法近於 仇英,運筆線條之精謹,尤細於仇英。曾作掃象圖,畫菩賢 菩薩洗象的故事,是他常畫的題材之一。全畫以白象為中心 ,造型設色敦厚古雅。一般說來丁雲鵬著色作品,用筆細勁 ,色彩明豔,水墨羅漢,佛象則筆路精致,細皴慢染,畫面 脫盡色相,自有清靜寧謐的美感。 仇英,與沈周、唐伯虎、文徵明齊名。以人物畫躋身於 明四大家之列。畫法出於南宋院體而參用唐人風格,用筆特 細,精爽純熟,著色穠豔明麗,而能典雅脫俗。他曾畫元代 大書家趙孟頫寫般若蜜心經與和尚換茶的故事。 陳洪綬取法唐宋,如周昉的人物造型,李公麟的白描工 夫。或採五代貫休的技法,融化創造出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 。他的童子 頁10 拜觀音圖用筆線條,宛若繞指鋼線,繞有奇趣。而壽星觀音 圖,融化古法,追求古拙,皆有鮮明獨特的風格。 吳彬羅漢卷,係紙本設色圖,現藏故宮博物院。羅漢造 型頗得厚重古拙之意。可惜未被當時人所重視,故少詳細的 文獻資料。 清代丁觀鵬曾師法明末丁雲鵬筆意,后亦嘗於畫中摻用 西洋光影法,透視法畫佛畫。故設色明豔,富凹凸立體感。 之外,金冬心與其門徒羅聘,亦以畫佛名世。 金冬心畫佛象,描法奇古,多從古賢畫法而來,布置花 木,則多奇柯異葉,極盡莊嚴之能事,有人問他所畫為何葉 ,他說是「貝多」、「龍窠」,其實是出於自己心意。所作 五色祥雲白衣觀音,尤其著名於當世,線條胎息於吳道子壁 畫,時人譽為六朝神品,金冬心佛畫,古拙奇肆,天真爛漫 ,脫盡前人積習。 羅聘為冬心門徒,自號花之寺僧,畫工佛道人物雜卉, 尤精畫鬼,有鬼趣圖傳世。 佛畫源遠流長,六朝時代,畫家以佛畫為能事,畫寺壁 之風尤盛。敦煌壁畫大規模的佛教藝術作品,題材多取法佛 經故事。佛畫的美,美在繪圖者本身觀照了佛佗的理想,將 宗教情操融入藝術創作之中,表現於圖畫的是永恆超現實之 美。從歷代繪製中,可以知道各家技法雖然不同、有蒼勁的 、有古樸的、有用白描手法的、有的重視衣紋的厚重、有的 重視行雲流水般的變形手法,主張雖各不同,但表現莊嚴慈 悲是一致的,就佛法而言,詭譎形態是畫佛菩薩象所不應取 法的。細讀五代以前的佛畫,多能莊嚴妙好,能從形容儀範 中體現佛菩薩清掙、端莊,肅穆、慈悲的道德修養。宋代以 后,文人借筆墨抒寫胸中逸氣、重氣韻、意境,所謂文人畫 的興起,反映在佛教繪畫上呈現兩種流派,其一是繼承隋唐 規矩,不失尺度,如上所述宋李公麟、明丁雲鵬、仇英、清 丁觀鵬等的製作。其一則不拘繩墨,以古樸奇譎為高,如上 所述五代石恪,貫休,宋梁楷,明陳洪綬,清金冬心,羅聘 等是。至於民國,大千居士,抗戰時,住敦煌多年,專臨莫 高窟畫,不但善佛畫,且人物畫亦具六朝風格。吾父朱龍盦 公善書畫古琴,所作佛畫,謹嚴古樸,潑墨「妙相」多幀, 為寺廟所珍藏。 頁11 主要參考書目 01 中國繪畫史 俞劍華 商務印書館 02 中國畫學全史 鄭 昶 中華書局 03 故宮名畫集 故宮博物院 04 羅漢畫 故宮博物院 05 中國人物畫 傅抱石 華正書局 06 中國藝術發展史 華正書局 07 中國繪畫思想史 高木森 東大圖書公司 08 中國書畫論集 黃賓虹 華正書局 09 中國古代繪畫名品 石守謙 雄獅美術 10 中國人物畫 余 城 光復書局 11 中國藝術綜覽 鄭鐸恩 天文出版社 12 古代畫人談略 陳葆真 故宮博物院 13 中國繪畫史綱 莊伯和 幼獅文化公司 14 國畫史論集 饒宗頤 文化叢書116 15 禪畫禪話 曉雲法師 原泉出版社 頁12 16 敦煌藝術圖典 林保堯 藝術家出版社 17 敦煌藝術 沈以山 雄獅圖書公司 18 敦煌藝術 勞 幹 中華叢書 19 敦煌繪畫 蘇瑩輝 文建會 20 佛象藝術 賴傳鑑 藝人家出版社 21 佛象之美 莊伯和 立晨美術 22 佛象 心靈雅集組 大展出版社 23 佛象大觀 覃保明 常春樹書坊 24 佛教藝術 釋東初 中華佛教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