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佛典電子化探討兩岸佛學資訊的異同
──網路「真實虛擬」的宗教文化觀初探
中華佛學研究所圖書資訊館
杜正民=Aming Tu
aming@chibs.edu.tw
鑑往知來: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
論文專集(2002.04)
頁31-45
©2002 中華佛學研究所
臺北市
頁31 | 從佛典電子化探討兩岸佛學資訊的異同 ──網路「真實虛擬」的宗教文化觀初探 |
鑑往知來: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 |
目次
一、前言 二、佛典電子化 三、現況 四、發展 五、結語 |
摘要:
隨著近年來資訊革命方興未艾,佛教舊有的傳播途徑與經典保存方式也面臨網路風潮的衝擊。本文以兩岸佛教現況為藍本,分析網絡宗教傳播的特性與今後發展之展望。期待能在「真實」與「虛擬」共構的現實世界中,透過網路科技突破時空的侷限,證成「網路淨土」的實現。
關鍵詞:佛教網站、網路文獻、佛學資料庫、電子佛典、真實虛擬、網路空間
頁32 | 從佛典電子化探討兩岸佛學資訊的異同 ──網路「真實虛擬」的宗教文化觀初探 |
鑑往知來: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 |
一、 前言
「真實虛擬」與 「網路空間」
從一九九四年美國政府提出「全國資訊基礎建設」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計劃,日本電信委員會 (Telecommunication Council) 提議邁向21世紀的「智識創造社會」(Intellectual Creative Society),法國提出「資訊高速公路」(Autoroute de l'information) 計劃;進而,於一九九五年初,七大工業國在布魯塞爾召開的高峰會議,討論轉型進入「資訊社會」(Information Society) 的特別議題起,全球即進入所謂「虛擬實境」 (virtual reality) 的網路文化中,宗教文化自然也不可避免的陷於此「境」。
然而,Manuel Castells 卻認為目前討論的網路「虛擬實境」,事實上應該是虛擬了我們現實的「真實虛擬」(real virtuality):
每一種文化表現都來到這個連結了一個巨大的、非歷史的超文本、呈現了溝通心靈之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數位式宇宙之中。它們由此建構了一個新的象徵環境,它們虛擬了我們的現實。[1]
也就是說,他認為人類只是存在象徵的環境中,並透過此象徵環境行動。是以,發展至今的超文本 (hypertext) 多媒體電子溝通系統,以歷史特性而言,並非是「虛擬實境」,反而是建構了「真實虛擬」。因為,現實 (reality) 總是虛擬的、現實總是透過象徵而被感知的,一切現實在感知上都是虛擬的。
這溝通心靈的數位化新象徵環境的概念,Margaret Wertheim 則從宗教與網路的關係作了更大的發揮。立足於西方文化歷史的觀點,她先以空間的演變史,解說網路空間替代瀕臨崩潰的基督教宇宙觀的可能性。並以「空間;場地;界」的概念,從但丁《神曲》說明中古時代「地獄」、「煉獄」、「天堂」基督教信仰的「靈魂空間」 (soul-space) ,進而探討科學家的「物理空間」 (physical space)。最後,則從「物理的資料空間」轉化成「互動溝通的精神」「網路空間」(cyber space),開展為「人類集體的精神舞台」的「場所」,這種新空間亦稱為「網路的靈魂空間」(cyber soul-space),進而著者則以「網路烏托邦」(cyber-utopia) 的國度作為結論。[2]
西方在人人皆可進入「網路天國」的信念下,電腦網路信徒開始在新興的數位科技中尋找「天
1. Manuel Castells,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Massachusetts: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6.《網絡社會之崛起》,夏鑄九等譯,台北:唐山,1998,頁382。
2. Margaret Wertheim, The Pearly Gates of Cyberspace: A History of Space from Dante to the Internet, New York: Norton W. W. & Company, 1997. 《空間地圖:從但丁的空間到網路的空間》,薛絢譯,台北:商務,1999。
頁33 | 從佛典電子化探討兩岸佛學資訊的異同 ──網路「真實虛擬」的宗教文化觀初探 |
鑑往知來: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 |
國般的空間」,網路宗教的新文化開始興盛。東方的宗教文化在網路上也有相當的發展。因篇幅所限,本文擬以佛典電子化及佛教網路資源為標的,作一簡單的探討。
二、佛典電子化
佛典的定義及佛典電子化的時代意義
近年來,由於大眾的努力,網路上結集了不少佛教經典,及各式各樣的佛學資源與佛學資料庫,希望能透過網路傳播佛法,並利用電腦功能拓展佛典的應用範圍及閱讀方式,讓更多人同霑法益。因此,對於「佛典電子化」一詞,本文擬採廣義的解釋,亦即包含佛教藏經的電子化、所有當代佛教典籍的電子化與佛學網路資源等。
首先,簡介國際佛典電子化現況,進而約縮至兩岸漢文佛典電子化的現況及台灣未來的發展與計畫。
三、現況
1. 國際佛典電子化的發展現況
國際佛典電子化現況,當可以國際「電子佛典推進協議會」(Electronic Buddhist Text Initiative, EBTI)為代表,該會由世界各國從事佛學電子化的學術單位與佛教單位所組成,是一個不附屬於任何團體的開放性組織。其會員則是對新挑戰有興趣者,並希望藉此機會將電子科技引進人文學科領域中,以助益從事佛典電子化的工作者。
雖然 EBTI 會員所進行的各項計畫並不完全相同,但是各國的與會代表都有著相同的目標,就是運用數位化的媒介作為經文分類、搜尋、檢索的工具,以作為學者的研究及宗教團體傳播與保存經典之用。目前 EBTI 的會員中,有很多保存文獻與佛學資料建構為主的計畫,可分為下列幾大項:[3]
一、檔案資料庫(Archives)
二、漢文佛典(Chinese Texts)
三、梵文、巴利文佛典(Sanskrit, Pali Texts)
3. 相關資料請參照杜正民,〈世界電子佛教集市〉,《世界宗教文化》季刊,第22期/2000.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2000.06,頁12-14。及〈電子佛典發展概況〉,《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通訊》第15卷第13期,1999.06,頁114 -116。
頁34 | 從佛典電子化探討兩岸佛學資訊的異同 ──網路「真實虛擬」的宗教文化觀初探 |
鑑往知來: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 |
四、藏文佛典(Tibetan Texts)
五、韓文佛典(Korean Texts)
六、電子字辭典(Dictionary Projects)
七、各國電子佛典計畫(Projects)
八、其他(Others)
2. 漢文佛典電子化現況:
上述項目中又可細分許多子計畫。今以漢文佛典電子化為例,則有美國、歐洲、日本、韓國、大陸、香港及台灣等地在進行各項佛典電子化的作業。
漢文佛典電子化的作業,早期以韓國的「高麗藏計畫」及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原典資料庫」的作業為主,其他則多為美洲與歐洲學者進行的個別子計畫。[4]
3. 兩岸佛典電子化現況
1) 大陸
而大陸方面,則有方廣錩於1997 EBTI 會議,針對大陸佛教文獻電子化的現況做報告。根據他的報告,雖然大陸從1986年就開始成立「漢文佛教藏經」的單位,但是在早期的工作中遇到很嚴重的技術問題與缺字問題,進度較慢。已經完成有106卷。同時,也進行下列四大計畫:
(1) 建立一個與「觀音」有關的多媒體的文字、文物、圖像等資料庫,並且計畫在完成這個資料庫之後,就將其做成光碟。
(2) 建置一個佛教文化的資料庫,包含有繪畫、手稿與儀軌等。這個計畫已經進入輸入的階段,而且目前已完成有十二萬張的圖片。
(3) 把上面的計畫完成後置於網路上。
(4) 輸入明版的大藏經,包含圖表與索引等。同時並開始根據不同朝代輸入不同的佛教文獻,並建立詞彙等工作。[5]
4. 因各項子計畫良多,無法一一敘述,詳情請參照前註諸文。
5. 本段摘錄自杜正民,〈當代國際佛典電子化現況:電子佛典推進協議會(EBTI)簡介〉,《佛教圖書館館訊》第15期,1998.09,頁28-39。
自1998年後,大陸有相當多的網頁建構,如佛學研究、中華佛典寶庫、佛教導航、中國佛教信息網、佛教電子期刊等網頁資料及樓宇烈的《維摩經疏注 》光盤、 河北禪雜誌 --《禪》刊 60 期全文資料庫光盤 、王雷泉的《佛學論文網路》與 吳言生的《禪宗典籍全文資料庫 》等進行中的計畫。
頁35 | 從佛典電子化探討兩岸佛學資訊的異同 ──網路「真實虛擬」的宗教文化觀初探 |
鑑往知來: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 |
2) 台灣
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
台灣方面,歷年來,則有早期台大釋恆清教授創建的「佛學網路資料庫」(目前更名為「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由台灣大學與中華佛研所共同維護與建構) [6]參與 EBTI 各屆會議。
佛學數位博物館-玄奘西域行
此外,尚有由台灣大學、中華佛學研究所及台北藝術大學進行的「玄奘西域行」佛學數位博物館計畫,參與國際計畫如 ECAI 及 PNC 會議等。[7]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於藏經電子化方面,則有中華典子佛典協會自一九九八年成立後的各項成果發表。[8]如一九九八年發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冊至第十冊,一九九九年及二○○○年發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一冊至第三十二冊,二○○一年發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一冊至第五十五冊暨第八十五冊。[9]
6. 相關資料,請參照杜正民,〈「佛學網路資料庫」的建構過程與內容簡介〉,《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23期,2000.01,頁313-335。及〈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台大與中華佛研所共同開啟新的里程碑〉,《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5期,台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2000.07,頁341-351。
7. 杜正民,〈佛學數位博物館的建構-佛學數位博物館的建構──從文獻數位化跨向文物數位化的一小步〉,《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6期,台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2001.07,頁347-366。
8. 因篇幅所限,詳細資料請參照杜正民,〈以 CBETA 為例談大量文獻之建立 -- 漢文藏經電子化作業簡說〉,《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通訊》第15卷第13期,1999.06,頁117-123。及〈漢文電子大藏經的製作緣起與作業流程:以「中華電子佛典協會」為例〉,《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4期,台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1999.07,頁347-369。〈中華電子佛典協會1999年度成果發表會--《大正藏》印度撰述部經、律、論電子佛典發行〉,《現代佛教學會會訊》第5期,2000.01,頁10-13。〈漢文佛典電子化記事 -- 回顧 CBETA 1998至2000年的活動與成果〉,《佛教圖書館館訊》第24期,2000.12,頁60-83。
9. 上述諸計畫多次於國際會議中發表,並遵循國際電子資訊規範與標準,以達資源共享的理念。此外‧台灣尚有:中華佛學研究所學術論著全文資料庫、 台灣佛教文獻資料庫、瑜伽師地論國科會計畫、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佛光大辭典及、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以及中華佛學研究所專輯,如法鼓全集,貝葉寫本目錄及穆克紀教授 (Dr. Mukerjee Collection) 紀念集等數位資料的發行。
頁36 | 從佛典電子化探討兩岸佛學資訊的異同 ──網路「真實虛擬」的宗教文化觀初探 |
鑑往知來: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 |
4. 兩岸異同 舉例說明
然而,由於網路科技的提昇,架站容易,操作簡單,使用者日多等因素,投入網路工作的人越來越多,以致於佛學網站的數量日益增多!
本文擬就多年來所收集與整理的資料,以使用華文建構網頁內容的「華文佛學網路資源」(含臺灣、大陸、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等使用華語為主的網址),分台灣、大陸及海外佛教網路資源三項作報告。[10]
10. 請參照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的「佛學資源」 (http://ccbs.ntu.edu.tw/RESOURCE/res-tw.htm)
頁37 | 從佛典電子化探討兩岸佛學資訊的異同 ──網路「真實虛擬」的宗教文化觀初探 |
鑑往知來: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 |
1) 台灣華文佛教網路資源
人間淨土
千佛山 內觀 |
|
中國佛教傳佈協會 |
|
頁38 | 從佛典電子化探討兩岸佛學資訊的異同 ──網路「真實虛擬」的宗教文化觀初探 |
鑑往知來: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 |
阿達爾媽(普賢)網站
南洋網 |
|
清華大學慧鐘佛學社
菩提小築 ── 大專佛學社團 |
頁39 | 從佛典電子化探討兩岸佛學資訊的異同 ──網路「真實虛擬」的宗教文化觀初探 |
鑑往知來: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 |
廣老行持語錄 |
白毫禪寺
白毫禪寺人道休息站 |
|
佛光山影音資訊網
佛陀的啟示 佛教文件 佛教禪門究竟看 |
頁40 | 從佛典電子化探討兩岸佛學資訊的異同 ──網路「真實虛擬」的宗教文化觀初探 |
鑑往知來: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 |
2) 大陸華文佛教網路資源
世紀內部空間站
法音 / 中國佛教協會 佛法居世間 |
|
佛法無邊(GB 簡體碼)
常隨佛學 |
頁41 | 從佛典電子化探討兩岸佛學資訊的異同 ──網路「真實虛擬」的宗教文化觀初探 |
鑑往知來: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 |
大悲禪院
歸心淨土 |
香港佛教 |
頁42 | 從佛典電子化探討兩岸佛學資訊的異同 ──網路「真實虛擬」的宗教文化觀初探 |
鑑往知來: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 |
3)海外華文佛教網路資源
人間淨土
西藏佛教研究中心 巨石工作室 佛學加油站 理海佛教會 萬佛城 (美國) 達賴喇嘛研究中心 II |
頁43 | 從佛典電子化探討兩岸佛學資訊的異同 ──網路「真實虛擬」的宗教文化觀初探 |
鑑往知來: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 |
四、發展
1. 未來發展:以中華佛學研究所為例
為因應網際網路 (Internet) 的資訊時代的來臨,中華佛學研究所於1998年初成立「佛學網路資料室」(Buddhist Studies Internet Network Center, BSIN http://www.chibs.edu.tw),同年2月15日協助「北美印順導師基金會」成立「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http://www.cbeta.org )。將《大正新脩大藏經》中,漢譯佛典與中國撰述部的五十五冊藏經及第八十五冊,進行高效率的電子檔輸入、校對﹑電腦缺字處理及做付加標記 (Markup) 等標準化工作,完成高品質且完整的電子版佛典,預計達一億多字,並附有全文檢索及多版本比對檢索等功能,利用網際網路及 CD 版,將漢譯及漢文電子版佛典公開提供世界使用。
此外,佛研所已接辦台大佛學中心「佛學網路資料庫」(http://ccbs.ntu.edu.tw) 的建構與發展,該資料庫自1994年起至今已經完成的佛學書目資料約計九萬六千筆,建置中英文學術論文全文資料庫有1000篇左右,以及「台灣佛教文獻數位化資料庫」、「佛學網路梵文、巴利文、藏文佛典語言教學」、「佛學網站資源」(Buddhist Internet Resource)、「佛教思想教學資料庫」等。
以此「佛學網路資料室」的資源為基礎,佛研所曾經開設「佛學電腦網路輔導」(Guide to Buddhist Net Resources,1996上)、「資訊時代中的佛教文獻」(Electronic Buddhist Texts in New Era,1996下)、「佛學網路數位資源簡介與應用」(Buddhist Digital Resources and Applications,1997上)、「佛學網路數位資源簡介與應用」(The Int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Buddhist Digital Resources,1997下)、「佛學電子資料庫的運用」(The Excises of Buddhist Electronic Databases,1998上)、「電子佛典與佛學研究方法 -- 以《華嚴經、十地品》為例」(Buddhist Electronic Resources and Research Methods,1998下)、「佛學網路資料庫的製作」(The Creation of Buddhist Net Databases,1999上)。此外,1999年也有研究生撰寫佛學與資訊科學整合的畢業論文《高效能的佛典研究資料管理模式---試論超文件標記語言(HTML)及 HTML Help 在佛典研究資料庫上的應用》。
2. 佛學與資訊科學整合的課程規劃草案
如前述,為因應網際網路的資訊時代來臨﹐佛研所目前已具備如此的教學資源與經驗,因此將積極籌備成立「佛學資訊組」,並且規劃「電腦與佛學研究學程」(The Computers and the Buddhist Studies Program,略稱 CBS Program),是結合佛學研究與資訊科學等領域的教學資源,提供電腦科技運用在佛學研究與教學的一組課程。
主修 (Major) 此學程的學生必須另外選擇「中國佛學組」或「印度佛學組」或「西藏佛學組」學程的一部分作為副修 (minor),或主修 (Major)「中國佛學組」或「印度佛學組」或「西藏佛學組」的學生也可選擇此學程的一部分作為副修 (minor) 。「電腦與佛學研究學程」(CBS Program)
頁43 | 從佛典電子化探討兩岸佛學資訊的異同 ──網路「真實虛擬」的宗教文化觀初探 |
鑑往知來: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 |
以佛學資訊學研究(例如﹕標記語言、程式語言等)、佛學資訊學應用(例如﹕電腦與學術出版等)、佛學教學科技等三方面為課程規劃導向,並且將三年的學程分為基本課程、基礎課程、進階課程、研究專案等。
總之,中華佛學研究所已經具備設立有佛學研究系所的條件、經驗與資源,並且也擁有因應資訊時代來臨,成立「佛學資訊組」及開設「電腦與佛學研究學程」的能力。[11]
五、結語
網絡宗教文化傳播的特色與優勢、危機與轉機
從國際漢文佛典電子化的發展,至兩岸的華文佛學網路資源的觀察,可大約瞭解目前的狀況與未來的發展前景。然而如前言所述,「發展至今的超文本 (hypertext) 多媒體電子溝通系統,以歷史特性而言,並非是虛擬實境,反而是建構了真實虛擬」,對於這種超文本多媒體電子溝通系統的「網路資訊環境」,當應考慮其發展的優、缺點及因應之道。因此,本文擬以此作為結語考量之。
Castells 從文化角度提出了四點社會文化模式的分析「網路資訊環境」,於第四點他說:
最後,是多媒體以其多樣性捕捉了它所在的場域中絕大多數的文化表現。它們終結了視聽媒體與印刷媒體、大眾文化與知性文化、娛樂與資訊,以及教育與信仰之間的分離乃至區別。[12]
他認為電腦網際網路終結了視聽媒體與印刷媒體,甚至教育與信仰之間的分離乃至區別,而這樣的區別會開展出如何的結果?
有關網際網路發展出的「真實虛擬」與「宗教文化」,《網絡社會之崛起》系列譯者之一黃慧琦,於「從虛擬實境到實化虛境-談網絡社會與宗教文化的傳播與實踐」中,進一步對宗教網路傳播的特色、優勢與危機作表說明如下:[13]
特色 | 優勢 | 危機 |
去中心 | 1.
不需要有實質的廟堂
2. 權力是水平的網絡關係,而非垂直的科層分工。 3. 組織網絡化,直接在網絡世界結集成許多中心。 |
1. 宗教世俗化,成為諸多品牌之一的消費財。標新立異 |
11. 釋惠敏,〈資訊時代之教教育課程規劃初探-以中華佛學研究所「佛學資訊組」課程規劃草案為例〉,發表於輔仁大學承辦之「宗教教育研討會」,1998.10。
12. 同註一,頁381-382。
13. 黃慧琦,〈從虛擬實境到實化虛境-談網絡社會與宗教文化的傳播與實踐〉,《台灣當代佛教發展研討會研討大綱》,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2001.10.14,頁30。
頁45 | 從佛典電子化探討兩岸佛學資訊的異同 ──網路「真實虛擬」的宗教文化觀初探 |
鑑往知來: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 |
去歷史 |
1. 沒有一定的秩序或時間次序。
2. 新舊歷史在網絡世界平行單一呈現。 3. 多元時空同時在網絡世界發生。 |
成為線上消費的追求。
2. 在流動的空間中的信仰者與面對面的信眾成為迥異的兩支隊伍。 |
去地理 |
1. 無空間限制,跨國家和跨組織的整合。
2. 心靈地理無限開發。 3. 私密空間和公領域疆界模糊。 |
在這樣一個沒有中心座標,也沒有歷史先後的順序,也沒有地理空間的限制下所產生的優勢與危機,則是我們目前所面臨的及應注意的。[14]是以,如沒處理好,可能會有強者越強、弱者恆弱的現象發生,以及宗教行為的商業化與成品的商品化,人與人際間的疏離感加深,甚至宗教本質異化等情形的發生。
而解決之道,則應如 Wertheim 所說,自古以來,新的空間一再誕生,當空間概念轉變時,我們在宇宙中的自我定位也跟著變。我們對這世界和我們的自己所形成的概念是可能改變的,既有的世界觀也要不斷進行更新改變,網路大大改變自我對「真實」的認知。她引用愛因斯坦「是我們使用的語言 -- 我們表達的概念和我們提出的問題 -- 在決定我們能看見的空間是哪一種」以證成「網路烏托邦」(cyber-utopia) 國度的可能。同理,網路淨土與網路佛國土概念的證成,亦將會是一轉機。[15]
網路原本做為資訊快速傳輸的連結空間,如今已轉化成人與人彼此間互動溝通、精神交流的靈魂空間。網路具有開放給集體人類運用的空間特性,一旦這個空間特性和佛教「淨土」思想連結在一起,特別當「人間淨土」觀念已成為台灣佛教的主流思潮與推動的方向時,網路上所提供的開放空間,確實是一片令人雀躍期待的待種福田。
總之,二十世紀是人類科學技術發展史上最輝煌的時代,特別是資訊技術的出現與革新,不但將人類的物質文明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峰,也徹底改變了人類的意識型態、價值取向。網路所建構的既然是現實的「真實虛擬」,那麼在網路這個新興的數位化空間裡,是否能夠和佛教聯繫起全新的關係,甚至將佛教「人間淨土」的觀念移植到網路空間,建立一方「網路淨土」?在網路科技逐日吸納各種文化的時代趨勢下,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有趣問題。
14. 此概念可參照 Brown, J.S., Paul Duguid,《資訊革命了什麼?》,顧淑馨譯,台北:圓神出版社,頁22-4,有關資訊時代的 6D 特性:
去大量化(demassification)、去集中化(decentralization)、去國家化(denationalization) 、
去專門化(despecialization)、去中介化(desintermediation)、去集體化(desaggregation) 。
15. 杜正民,「網路與淨土」,發表於法鼓山淨土研討會,1999.10.16,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