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與方法之評析

大陸近十年來禪宗哲學研究成果與方法之評析

The Appraisal and Analysis on the Results and Research of the
Ch’an Philosophy of the Mainland China in the Recent Decade

計畫編號:NSC 86-2418-H-211-001-T

執行期限:86年2月1日至86年7月31日

主持人:杜保瑞 華梵大學•哲學系

E’mail:bauruei@huafan.hfu.edu.tw

 

本文全文由中國哲學教室(http://huafan.hfu.edu.tw/~bauruei/)提供,特此致謝

 


一、中文摘要

 

  中國大陸近十年禪學研究重點,主要乃集中於關於禪學及禪學史的基本認識的知識建立之歷程中,亦旁及禪與文化、藝術等領域之探討,相關的專書著作及專業論文極為豐富(請參見附件一)。

  我們認為中國大陸近十年來的禪學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思想史研究法」進行的探討。問題意識集中在禪宗教派活動與社會、歷史的關係,以及禪學理論建構與中國佛學史的觀念互發諸事。另外也極重視禪宗哲學作為一種修行活動的理論特質之闡發。整個的研究成果可謂已達到將禪學及禪學史研究,拉到可為學術探討的知識及理論建立之層面上,提供學術界一個基本的禪學研究,應有的知識背景的輪廓面貌。基於筆者自身所關切的哲學問題意識,我們對大陸近十年禪學研究成果之探討,則主要置於對其研究方法的反省上,並進而關切其禪學義理的理解與詮釋之觀點;更以此為基礎,藉由筆者自身所倡之「哲學觀念研究法」及「基本哲學問題研究法」為其重構禪學系統本身的觀念命題。

 

  基於資料的廣泛,以及筆者自身的理論關懷,並為顧及論點闡述的集中,本研究計劃的工作重點,集中於對於兩本禪學史專書的義理檢討上;其一為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洪修平所著之《中國禪學思想史》,其二為中國社科院教授杜繼文與魏道儒合著的《中國禪宗通史》。筆者的兩篇論文,並分別發表於兩次論文研討會中;論文請參見附件二,及附件三。

 

關鍵詞:禪; 方法論; 功夫理論; 境界哲學; 心性論; 本體論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analyze and critique the methodology of the Zen study in the Mainland China during the last ten years. The researcher made efforts on analyzing two important books about the Zen study. One is “The thought history of the study of Zen in China”. The other is “The comprehensiv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Zen school” . Both are written by professors in China.

The researcher used the methodology of Gungfu (功夫) theory and Jihngjieh (境界) theory to analyze and critique these two books. The main perspectives for understanding Chinese Zen theory were pointed out. One of the perspectives is that the core of Zen study is to study the theory of practice process for being an ideal Buddhist, which is what the Gungfu theory deals with. The other perspective is that to understand the philosophical statements provided by the Zen school's monks is not by historical base, but by presuppositions or the methodology of the philosophical theories themselves.

This research indicated the different methodologies between the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which has been used for understanding the Zen theory & Chinese philosophy. This research also provided some valuable suggestions to all scholars in Mainland China who are involved in the field of Zen theory & Chinese philosophy.

 

 

Keywords: Chinese Philosophy; Zen Methodology

 

二、緣由與目的

 

  作為當代中國哲學工作者的一員,我們對於中國大陸近十年來在學術研究上的蓬勃發展是極為關注的。而明顯可見的,大陸哲學界在儒學及道家、道教的研究方面,迭有創獲;至於佛學研究,則多為個別學者專研的成果。然而,佛學作為中國思想文化一支,它的義理深度從不曾真正侷限學人的理解,我們欣見大陸學者在佛學義理方面的屢見佳作,已足為國際佛學研究添入新力。就在這一背景下,對於以「禪學」為主題之研究成果,進行成果檢視,實為必須而恰當的研究主題。因為禪學義理實為中國儒、釋、道三學義理更臻成熟之後的一個最後總結性的理論高峰之代表,顯現了中國哲學成熟期的哲學表達之核心形式;也就是一心性論進路的本體功夫。因此,檢視大陸學者在此一議題下的努力成果,也將更有助於開括中國哲學當代研究的總體視野。

  本研究乃以筆者近年來所致力提出的「哲學觀念研究法」及「基本哲學問題研究法」為基礎,對於南京大學哲學系洪修平教授所著《中國禪學思想史》一書,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杜繼文與魏道儒兩位教授合著的《中國禪宗通史》的研究方法,進行研討與評析。我們企圖以一套中國哲學方法論為研究進路,用以充實當代中國哲學研究的理論成果;在這一套方法論的研討中,我們將藉該書的重要詮釋成果,進行義理的再深化的工作,從而釐清作為哲學體系的禪宗哲學在義理成立上之重要命題的理論意義,期能使其還原於哲學研究中的一更真實面貌,務使中國傳統哲學的理論研究,得在一可假設、可推理、可驗證的方法論檢視的眼光下,提升哲學研究的成熟度,與理論解釋的效力。我們主要將建立的詮解觀點,是以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的基本哲學問題意識之轉化,為貫通禪宗史的義理創作之詮釋觀點,替代傳統上以概念範疇之轉化,與以學派之傳承為詮解中國哲學系統內,包括禪學史、易學史、道家、道教史及哲學史本身的解讀方式。而我們亦正由此一途徑,建立了一套哲學研究的方法論,用以改進傳統上以思想史研究法為重的工作方式。

 

三、結果與討論

 

  1、本研究計劃已完成之工作項目:
   (1)中國大陸近十年來發表的主要禪宗哲學相關著作,以及論文資料的蒐整。(見附件一)。
   (2)專業論文〈《中國禪學思想史》的方法論評析〉(參見附件二)。
   (3)專業論文〈《中國禪宗通史》的方法論評析〉(參見附件三)。

  2、 本研究計劃執行之進程:本研究計劃之進行,雖為國科會補助之半年期研究計劃;然而,因為題目本
    身內涵龐大,以及計劃執行人實乃首次以計畫方式進行學術研究,為求義理周延、論說有據,實際
    進行工作的時間長達一年。其中經過了於本校圖書館蒐集可得論文期刊資料,並前往中央圖書館和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蒐集資料的階段,以及撰寫針對第一部大陸禪學研究重要著作的全書義理檢
    視與方法論評析之論文,完成〈中國禪學思想史的方法論評析〉一文,而且將之發表於「中國青年
    團結會」於一九九七年七月在台大法學院主辦的「新世紀新視界二十一世紀中國前途理論研討會」
    中。隨後藉參加山東大學於北京梅地亞中心舉辦的「第三屆海峽兩岸周易學術研討會」之便,於北
    京蒐集大陸相關的禪學著作,以及訪談若干大陸專家和學者。1997年底,筆者有幸受邀參加由「中
    國文化書院」及「北大東方系」等學術單位於北京大學舉辦的「佛教文化與現代社會‘97北京國
    際學術討論會」,撰寫了針對第二部大陸禪學重要著作研究的專業論文:〈中國禪宗通史的方法論
    評析〉。研討會中不僅見到《中國禪學思想史》作者洪修平教授本人,並由其主持本人的論文發
    表,其中並進行了觀點的討論。另外,筆者也與《中國禪宗通史》作者杜繼文教授有所聯繫,並同
    時和杜教授的高足,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任職的兩位傑出學者:王志遠教授及何勁松
    教授,進行禪學研究的討論。至此,本研究計劃,方才暫告一段落而對於大陸禪學研究成果,以及
    相關領域的研究,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同時對於筆者執行第二個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之中國哲學
    方法論的思考工作,有了更深入研究的自我認識。總之,執行本研究計劃,迭經資料蒐整、論文撰
    寫、參加台灣及大陸兩地舉辦的論文研討會、與大陸禪學研究學者當面請益、訪談等諸多工作;對
    於本研究案之執行,確有認真的研究態度、完整的工作及有相當成果的理論呈現。

  3、關於研究成果的總結與討論:首先,對於洪修平教授所著《中國禪學思想史》的成果評析,我們的研
    究為以「基本哲學問題研究法」對於洪修平教授的著作,進行若干討論。其中尤其關切佛教哲學本
    身義理建構的理論性格之重新定位。

文分三節,首節指出:「佛學理論是以成佛的功夫實踐為要的哲學體系」。文中討論:
(1)解脫論之哲學問題意識的辨析;
(2)無我論的哲學問題意識解析;


次節指出:「禪宗是功夫論中心的總合性佛學體系」。文中討論:
(1)描寫禪學義理的基本哲學概念架構之解析;
(2)般若學是禪學本體論的功夫心法;
(3)佛性論的基本哲學問題意識是境界哲學;
(4)楞伽與般若皆是本體心法的功夫傳宗不應有別;
(5)對「心」概念在基本哲學問題意識下之解析。


第三節指出:「禪宗的心性論與儒道的哲學體系是不相同的理論意義」。文中指出:
(1)禪的中國化只是表達形式的通式化而非義理內容的相同化;
(2)對於緣起法及解脫論在禪學研究名義中的重新辨析;
(3)從佛性論到心性論是哲學問題的轉向不是哲學主張的轉向;
(4)中國哲學由本體論到心性論是功夫哲學問題意識的轉向;
(5)對於明末三教合一的理論與實際之辨正。

  其次,對於杜繼文、魏道儒兩位教授合著的《中國禪宗通史》之成果評析,我們關切的理論問題,主要是本書作者的「哲學詞彙使用之義涵」,以及其「對禪師觀念描述的命題判斷」的問題。基本上我們認為,該書的研究方法可稱是為一個標準的「思想史研究方法」。因此,我們首先提出一個「哲學觀念研究法」作為對比來進行討論,並即在此一基礎上進行該書禪學命題之哲學觀念研究的研討,企圖藉由基本哲學問題意識的釐清,重新為禪師的義學觀念尋找確定判斷的命題。就中所得的重要觀點與成果,主要是針對該書以思想史研究方法所得的許多禪學觀念,彼此對立衝突之理論現象,予以解消。

重要項目包括:
(1)原書作者認為達摩、慧可的禪理根據,主要是三論般若系的虛宗之學,是講空之學,此與論說佛性論講心之學,在本體論上是不同的。我們則提出這樣的強調並非必要的另一種思考方式。
(2)原書作者認為四卷本楞伽乃是虛宗、是性空之義、是般若學的懷疑論系統,並以這樣的分疏,分別於十卷本楞伽的理路;後者是一心、是實有之路、是《大乘起信論》以後的系統。我們以為,這個區別在基本哲學問題研究法的釐清下還是不很必要的,並提出說明。
(3)原書作者提到楞伽師淨覺的《楞伽師資記》,認為淨覺文中的觀點,是禪宗趨向理學化的重要發展進程。我們則提出更嚴謹的方法論意識以避免禪宗理學化這樣的說法。
(4)原書作者在提到淨覺對道信的描寫中顯現出楞伽師是反對淨土信仰的。我們則對於禪宗與淨土宗應該有的理論關係重新檢討,並指出禪宗基本上不應該反對淨土思想的哲理成立。
(5)原書作者提到慧能與神秀的偈語之爭中因版本的不同顯現出了兩個慧能的義理之別,我們認為這個區別基於功夫哲學研究進路的探究後,是可以取消的。
(6)原書作者對於神會之思想學說介紹了許多重要命題,包括指出神會是將禪宗由《起信論》系統明確轉化至《金剛經》系統者;並反對定慧為二;反對坐禪;反對無情有性說等。我們以為這些都是值得再研討的命題判斷,從而提出了若干的討論。
(7)在《壇經》的哲理探究上,原書作者提到的許多觀點,都是值得再深入地研討的,包括:原書作者對於戒律的看法、原書作者認為壇經對於外覓諸佛的批判、原書作者認為壇經對於造寺活動的批判、原書作者認為壇經對於出家的批判、原書作者對於壇經哲理系統的定位、原書作者對於壇經強調道德教條的批判等;我們針對這些命題都提出了更為謹慎的重新檢討。
(8)原書作者於大珠慧海禪師之著作解讀中,對其若干較為激烈的言詞,取其語言表面意義來認識,我們認為,這反而是錯解了大珠慧海的本意。首先,原書作者謂大珠慧海的心學,為佛教向思孟學派的靠攏;其次,原書作者談到大珠慧海的言論,無疑是對傳統的佛教信仰全盤否定;另外,原書作者還提到大珠慧海是最早於佛教陣營中提倡三教平等說法者,我們對於這些說法都一一辯正。

  最後,我們於本研究中,將提出以下兩點意見,以為對中國大陸近十年來禪學研究成果與方法的評析之結論。

  第一點、對於研究方法而言:《中國禪宗通史》,乃以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工作方式研究禪學義理,極為注重禪學觀念命題的心理動機、社會效應、歷史背景、思想傳承等思想史研究的基本問題意識。這卻使得作為中國大乘佛學最有創造力的禪宗哲學,所有創造性觀點皆在其研議中淹沒;許多純粹哲理建構的禪學義理,充滿了社會目的的解讀痕跡,從而錯解、曲解了禪學的觀念。書中多有對於禪師義理言說的表面差異,便即以為內部系統亦有多方杆格的解讀,致使禪學理論亦顯現為一特出、超溢的另類佛學。本研究之主要用意,即在於指出書中所論的許多橫於禪學與其它佛教義理系統的差異之區分,實是多餘的作法。(相關討論參見附件三)。

  第二點、對於方法論而言:《中國禪學史》一書提供了我們廣大的新視野,更引發了我們許多討論的空間。禪學作為佛教的一個宗派,它的基本義理皆是佛教哲學本位的思維;這是一個富有宗教修行功夫,以及深度境界哲學的義理天地。因此,其義理成立之方法論系統,應該強調其由功夫修行以證顯的境界哲學之世界觀的進路,也因為其著重修證的義理進程之特色,使得禪學雖然教外別傳於其它中國佛教宗派,但始終把握著成佛功夫的修行路向,拳守於般若修行的本體心法,而多有融通於佛教各系教義中。但是大陸學者由於未能重視此一方法論的特色,致使許多深度義理的研究與表達,尚未能臻至高明,實有再作努力的廣大空間。(相關討論參見附件二)

 

四、計畫成果自評

 

  1、本研究領域所涉面向既廣大而深遠,材料的蒐整或可竟其功,然而觀念之理解及意見之形成,卻有待錘鍊。且義理之觀解需有整體性架構之功夫,故而此一研究成果,或可謂僅為筆者學思進程中的成長階段,未可即此謂為結束,實只是一暫時性的段落。下一步的理論開發工作,應在於重新解決包括禪宗在內的諸多富有功夫哲學特徵的中國哲學之方法論的建構,亦即筆者正在進行中的第二個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一個中國哲學方法論的當代新議題研究─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作為中國哲學的基本哲學問題之可能性〉課題中,所要研究的重要工作。唯有在中國哲學方法論的研究視野重新打開之後,才有對於禪宗哲學研究,更開新路的廣大收穫。

  2、本研究計劃專力分析的雖僅為兩本禪學論著;但是,近十年來的大陸禪學研究專著,仍有許多(書目,請參見附件一),其中任何一部著作,都是甚為值得探尋的。惟因我們所採用的研究方法,是對於全書的研究方法或方法論作整體檢討,並且於詮釋與批判的過程中,還要逐步形成我們自己的理解觀點,故而我們難以對於其他作品,僅簡單地表示看法。其他論著中,仍有極重要方法論觀點有待研究的,如四川大學陳兵教授之作品,可謂推開了一般學術界以哲學觀點、思想傳承、文化、藝術、歷史考證等各種方式的研究,另立了一種研究進路,即直接將禪學當作禪定修持的功夫之學,探討包括禪宗及其它佛教宗派的修行理論者,可謂別開生面,獨樹一幟的。然而,關於禪定的修持功夫,固然可以視為哲學研究的對象,亦應視為中國禪學研究之重點問題;但是筆者本人之學思歷程,自覺尚未足以處理此一領域的理論問題,應待來日再加深切研究。

  3、本研究計劃中,蒐集、找出的諸多禪學論文,依於我們的研究方法所需,反而顯現不出甚為重要之地位。因為單篇論文中,尚難見出整個方法論體系的觀念;又基於論文取得不易,我們見到的論文亦僅為其中所列的四分之一強,而且其中有相當多的文章,並非禪學理論而只為一般性的各種題材之探討。因此,日後若仍有研究計劃執行,且還是觀念研究的方法時,實不宜再進行此類費時寡功的工作項目。

  4、本研究計劃所得之理論上的成果,最重要的意義是將作為在宗教傳統中的中國禪宗哲學的理解與詮釋的理論活動,一方面從其社會歷史眼光中拉出,如對《中國禪宗通史》所作研究的意義;另一方面,是從一般哲學理論中拉出,如對《中國禪學思想史》所作討論的意義。前者乃使其還原到一種宗教哲學的觀念研究之內,後者乃使其滲入於一種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的方法論視野中來。這是本研究成果對於大陸地區佛學研究工作方面,較有意義的貢獻所在。

 

五、參考文獻

《中國禪宗通史》杜繼文、魏道儒合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

《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洪修平著,高雄:佛光出版社,1991年10月初版。

《中國禪學思想史》洪修平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4月初版。

《中國禪宗思想歷程》潘桂明著,今日中國出版社出版,1992年11月初版。

《佛教禪宗百問》潘桂明著,今日中國出版社出版,1992年6月第2版。

《禪宗:文化交融與歷史選擇》顧偉康著,上海知識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

《中國禪思想史》葛兆光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

《禪宗辭典》袁賓編,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

《佛教禪學與東方文明》陳兵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